【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过关检测卷: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09:0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2(人教版)
单元过关检测卷(四)
(考查范围:第六、七单元)
(测试时间:4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股票交易所里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一天内就有近一千三百万股票被抛售出去,几天内,股票价格持续暴跌……”以上情景最早发生在 (  )
A.1929年的华盛顿 B. 1933年的纽约
C.1929年的纽约 D.1928年的伦敦
答案:C
2.下列有关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首先从工农业危机开始 B.经济危机以后很快出现复苏与高涨
C.各国相继放弃银本位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紧张
答案:D
3.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上任伊始,他采取的“行动”不包括(  )
A.鼓励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政府加强救济工作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国逐渐形成的经济模式为(  )
A.计划经济 B.市场经济 C.国家干预经济 D.混合经济
答案:D
5.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  )
A.促进了社会和谐 B.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C.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答案:A
6.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过程中,苏俄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拥有大中企业
C.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D.工厂采取按劳分配制度
答案:A
7.苏联在1925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到1937年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欧美资金和技术的引入 D.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答案:A 
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把改革的重点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失去控制和苏联解体的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D
9.(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考)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年份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获取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表格数据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剧增,家庭收入迅速减少,因此离婚率剧减,故选C项。A、B两项时间与材料不一致,婚姻自由不会因为经济危机与否而改变,D项错误。
答案:C
10.(2014·潍坊模拟)罗斯福提出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为实现上述主张,新政采取的措施是(  )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②推行以工代赈 ③发放紧急救济金 ④整顿财政金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可以看出要保障普通民众的生存权,①②③都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故选A项。
答案:A
11.(2014·济南调研)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扮演了一个改良主义者的角色,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他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B.他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C.他调和了美国社会的劳资矛盾 D.他以国家干预的方式完善了资本主义
答案:D
12.(2014·广州考前训练)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C.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说明西方国家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济危机和“滞胀”出现后的变化,故C项正确。
答案:C
13.(2014·广州一模)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
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B项正确。
答案:B
14.(2014·肇庆一模)“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西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为1925-1936年,故C项正确。
答案:C
15.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承认市场调节作用的做法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8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6分)
解析:本题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考查20世纪美苏两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突出历史学科的功能和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的再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从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的利用等角度分析回答。第(2)问考查评析与论证能力,首先从材料提炼观点“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论证。第(3)问注意题眼“经济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全面分析。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8分,每点4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6分,每点3分)
17.(20分)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而改革的成功与否,除改革自身的因素外,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出现大崩溃,开始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三R”,即复兴、救济、改革。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悉以合作社为基础……(五)促进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八)调整金融……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哪些问题。 (3分)针对这些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6分)它和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有何相似之处。(2分)
(3)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4分)它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分)
解析:第(1)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和归纳罗斯福新政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国内背景,根据时间“1935年”提示概括国际背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经济发展落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当时看,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从长远影响看,为接下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体现了这一特征。(3)回答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即可。这些政策总体上推动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1)问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滞销;失业人数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尖锐。(3分。任意一点1分)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3分。任意一点1分)
(2)国际背景: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经济成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期效果。(2分,每点1分)
国内背景:国家经济“残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分,每点1分)
相似: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分)
(3)改革和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等。(4分。任意一点2分,不超过4分。)
影响: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