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影响。能够说出陆地丝绸之路途经地区、所运商品,认识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的深远影响。
2.过程方法技能
通过教科书插图运用考古分析法,通过教科书小文字材料运用阅读法,通过相关历史资料运用史料分析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壮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 和促进中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世界,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联系很少。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闭塞的局面,将当时世界的几大文明联系起来,在中世纪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面对的种种困难的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使学生以此二人为榜样,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果敢坚毅的品质、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精神、学会适应生存环境的本领以及树立从小刻苦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影响。
教学难点:张骞出使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张骞通西域
1. 汉初的西域
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叫做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提问:(1)他前后几次出使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域?目的一样吗?( 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目的不一样。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访问西域各国,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十多年的时间,却没有达到目的,有的人认为实在不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这种看法不对。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情况,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也了解到了西域各国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推动了汉朝的对外交往。他这种坚持自己使命、为国家不顾艰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你认为张骞的哪些优良品质值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学习?(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而又襟怀坦荡的人,善于为人处事,有很好的适应力,百折不挠、从不气馁,最终不辱使命。)
(4)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影响:①扩大了西汉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影响。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汉设置西域都护,拓展了疆土。②中原同西域以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各种物产向东移植。此后,佛教和佛教文化也经此传入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丝织品和农业科学技术传到西域。③西域通道打通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国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发展了同西域各族友好关系。
(5)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3、设置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落后制度的束缚,加强了汉和西域的关系,有利于西域各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主要是新疆地区]从此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对维护祖国统一和西域各族经济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班超出使西域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二、 丝绸之路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册》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提问:
(1)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时,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共有两条道路:一条出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越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盆地),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今新疆喀什),西跨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今里海东北)。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69页丝绸之路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指明路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西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
第4课 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 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府
4.班超出使西域
二、 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对世界的影响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课 三国鼎立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事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和历史作用;通过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讲解两次战争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两场战争和更深刻的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
(2)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任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还要学习他们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争夺天下的故事。影视作品讲述的故事与历史事实是不是一样的?真正的三国历史又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
☆学习新课
教师:我们的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走进官渡,二是赤壁之战。
一、 曹操统一北方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册》, ( http: / / www.21cnjy.com )翻到22页看《东汉末年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再结合课本内容讲述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板书: 1、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学生:讲述东汉末年的形势: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末年,社会混乱,特别是黄巾起义后出现了不少的割据政权,军阀相互混战,扩张自己势力,使北方陷入连绵的战乱之中,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当时北方逐渐形成曹操和袁绍两个较大的军阀。
教师:当时袁绍的力量大于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操,后来曹操却通过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如果你是官渡之战古战场的景区的导游员,你如向游客介绍官渡之战的经过。让学生准备两分钟,然后找一两位学生讲解官渡之战的经过。(板书: 2、官渡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解官渡之战的经过。
教师:小结: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袁绍,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此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提问:当时袁绍的力量大于曹操,为什么曹操得以统一北方?(板书: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提示或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发表观点,如答不全,教师要及时补充,也可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二、魏蜀吴的鼎立(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全国。
教师强调:曹操想乘胜统一全国,这就是他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板书1、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
教师:看《赤壁之战形势图》;创设情境:208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曹操挥兵南下,准备统一长江流域,赤壁之战拉开了帷幕。如果你是赤壁之战古战场景区的导游,你如何向游客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让学生准备两分钟,然后找一两位学生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板书: 2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解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导游的讲解,他们中谁讲解得最好,请同学们投票选出一名“最佳导游”。
学生:投票评选“最佳导游员”。
教师:208年,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孙权和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备在诸葛亮的促成下,联合抗击曹操,以少胜多,迫使曹操狼狈退回北方,从此不敢轻易南下。赤壁之战是三国两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提问:当时曹操力量大大超过孙刘联军,为什么会被孙刘联军打败?(板书: 3、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1、曹军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轻取荆州后骄傲轻敌。
3、孙刘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战术准确。
教师:先小结,再看《三国鼎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势图》,分析图表:赤壁之战后,曹、孙、刘三方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了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了今四川地区,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然后提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4、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
提示或建议:本题是一个难点,学生的概括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注意引导、提示和总结。
教师总结:
1、军事上,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政治上,曹操占有北方,得到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地主的大力支持:孙权占有长江中下游,得到长江南北的地主支持;刘备占有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得到当地地主的支持。
3、从地理条件上说,刘备所在的四川有三峡之险;孙权势力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4、经济上,刘备占有“沃野千里”的四川;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占有的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在东汉以后也有一定发展;曹操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全国的物力和人力。因此赤壁之战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师:显示下表,提问。
国名 建立时间 建国者 都城
魏
蜀
吴
学生:说出上表答案:220年—曹丕—洛阳,221年—刘备—成都,222年—孙权—建业。
教师提问: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雄,你是如何评价曹操的?
学生:思考、发言。
教师提示:曹操曾评价自己:“设使天先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雄。”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评价他们要用一分为二的原则。
提示或建议:本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实现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课堂总结
教师:大家在这一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在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曹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的史实。通过学习,大家对真正的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在课后可找到有关三国历史的其他资料来看看,以加深对这段时期历史的了解。
课后作业
从东汉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历史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提示:可结合东汉末年形势以及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归纳。)
板书设计:
第1课 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2、官渡之战的经过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魏蜀吴的鼎立
1、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
2赤壁之战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
4、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原因第2课 江南的开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的政权更替,理清三国后期至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能够说出人口迁徙和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探究,理解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分析概括出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认识到各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承担者,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祖国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决定性力量,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北方农民南迁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是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的环境。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的政权更替;江南经济的开发。
难点: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的江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口众多,物产丰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你知道汉朝的江南 是什么样子的吗?江南的开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时又是怎样开发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第2课 ——《江南的开发》 ( 板书:第2课江南的开发)
一、西晋兴亡和人口南迁
1、西晋建立时间:265年 建立者:司马炎
2、东晋建立时间:317年 建立者:司马睿
十六国:匈 ( http: / / www.21cnjy.com )奴(前赵、北凉、夏)、鲜卑(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羯(后赵)巴氐(西南)(成汉)、氐(前秦、后凉)羌(后秦)汉(前凉、西凉、北燕)
3、人口迁徙:①北方少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的内迁,迁至黄河中下游(看《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只是匈奴,还有鲜卑、羯、羌、氐。②中原人口内迁(看《北方人口迁徙图》)。看到中原人口除主要流向南方外,还有部分迁移到辽河流域、河西走廊。
4、西晋末年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原因: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晋中期开始,中原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北方人口纷纷南逃,出现了人口迁移的浪潮。
二、 江南的开发
1、时间:三国时期开始
2、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③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发展经济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观点)。
3、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①农业方面:铁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普遍使用,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品种增多。②手工业方面:冶铁、烧瓷、造纸等技术水平明显提高。③商业方面:商业也有一定发展,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一系列商业城市。
4、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更加丰富,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5、南朝:宋(420年,大将军刘裕灭东晋称帝,国号为“宋”)、齐、梁、陈
总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尽管政权分立,战乱导致人口的迁徙,但各族人民的迁徙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点,并且互相学习,逐步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南迁的劳动力则为南方经济发展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1.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2.西晋衰落的原因有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匈奴族的内迁 ③连年混战 ④少数民族不断反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4.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36年 C.50年 D.37年
5.南朝开始的标志是
A.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 B.229年,孙权建业称帝
C.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D.420年,刘裕建宋
7.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8.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 ④小麦的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的历史)
(1)《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史记》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贫富分化的程度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富饶,人口众多;丰收年头,一年的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哪些?(因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安定;自然条件好;人民的辛勤劳动。)
板书设计:
2、江南的开发
一、西晋兴亡和人口南迁
1、 西晋建立
2、 东晋和十六国
3、 人口迁移
4、 人口南迁的原因
二、江南的开发
1、 时间
2、 原因
3、 成就
4、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第 3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 ( http: / / www.21cnjy.com )、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2、探讨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二)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 ( http: / / www.21cnjy.com )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 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
3、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4、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 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三、北朝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