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二战后初期到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至今。
1.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美国独霸资本主义的经济格局。
(1)原因: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实力普遍削弱。②美国大发战争横财,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
(2)表现:①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②通过关贸总协定了控制世界市场。③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1)原因:①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②美国由于与苏联争霸使得黄金储备大大减少,实力削弱。③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实体的崛起。
(2)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欧共体的发展。
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济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
(1)原因: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②美、日、欧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③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国家的发展、合作和斗争。
(2)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增强,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东盟、欧佩克组织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表现
开始起步阶段
15—18世纪中期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推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和拓展
基本形成阶段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推动;轮船、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出现;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出现;电话、电报等新式通讯技术发展;资本输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阶段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关税战、货币战盛行
体系化、制度化、“半球化”阶段
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与推动;美苏冷战对峙;经济区域集团与全球化既统一又对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苏联被排斥;东盟、欧共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成立发展
法制化、全方位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普遍实行;两极格局的解体;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商品、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全球流通更为便捷、迅速;世贸组织的成立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基础达标
1.1944年7月,美苏英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
A.国际货币金融问题
B.国际贸易问题
C.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
D.殖民地和附属国问题
答案:A
2.
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
A.实现“凯恩斯计划”
B.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知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的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战前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实现自由贸易,消除关税壁垒,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建立世界银行
D.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答案:D
4.(2014·临沂期中考)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B.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反映的是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这一变化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直接结果,故选D项。
答案:D
5.(原创题)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三大支柱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
A.经济全球化 B.正规化
C.体系化、制度化 D.多极化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关贸总协定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同时三大经济支柱共同构成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答案:C
6.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
A.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B.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C.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眼“从世界历史研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稳定世界货币金融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材料二 美国的黄金储备在1945年相当于200.8亿美元,1949年为246亿美元,这是最高数字。
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外国持有美元的数额已经超过了美国已有的黄金储备。各国争相用手里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捉襟见肘。1961年,美国不得不与西欧联手,成立“黄金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十国集团”(美、英、法、西德、日、意、加、荷、比、瑞典和瑞士),共同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一些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欧洲各国的许多人一度拒收美元。
问题:
(1)美元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什么?“超级特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为解决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你有何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本题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回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要依据“超过”“捉襟见肘”“与西欧联手”等信息来概括。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联系时政知识,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 (1) “超级特权”是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或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影响: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造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
(2)问题: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原因:日本、西欧崛起;美国实力相对削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3)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素能提升
1.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维持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形成于1944年7月,这时二战还没有结束,大国间的合作仍然维持,故选D项。其余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答案:D
2.
右图是二战后成立的某一经济体系特点的直观表示。关于这一经济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1944年在美国正式成立的
B.其宗旨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C.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
D.不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图示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特点,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成立于1945年,排除A项;B、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答案:C
3.(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二战后初期,有些人认为“世界经济”是指“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不在其中。这反映了当时( )
A.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由于冷战对峙,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流受阻,故选D项。A、C两项时间明显不符,B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D
4.(2014·广东“十校”联考)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有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对其历史地位相同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 )
①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 ②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解决争端的法律强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贸易保护主义。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5.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呈现制度化、体系化的趋势,故选B项,A、D两项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一直存在的,贸易自由化至今仍未实现,C项错误。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世界经济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过去就是、如今依然是世界主要金融强国的美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
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许多规定均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维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主权·霸权:
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问题:
(1)面对“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美国政府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布雷顿森林协议》是如何“大大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霸权地位”的。
(3)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组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考查国际金融秩序由混乱到统一、稳定,旨在考查基础知识再现、材料信息获取与解读、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结合课本知识列举即可,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相关信息提炼、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实际上是回答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表现。第(3)问注意限制角度“战后世界经济”。
答案:(1)具体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劵业。
主要影响:导致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资源的极大破坏;为摆脱危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空前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出现凯恩斯主义或凯恩斯理论。
(2)背景: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旧的经济体系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各国有识之士的呼吁。
史实:①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了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权。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所规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因此,美国掌握了控制其他国家经济的手段,这就为美国形成和维护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3)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加权投票制
加权表决制是一种根据成员国实力的大小、责任和贡献的多少以及利害关系的轻重等因素来分配投票权的一种表决方法。加权表决的具体办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各国经济利益和人口因素作为加权的标准;有的则把成员国的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重投票权;另外还有把所有成员国分为各种利益集团而分配投票权的情况。加权表决制较真实地反映了各成员国之间在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对组织的贡献等方面的差异,但它与现代国际法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这种投票制使少数发达国家在有关国际机构中处于控制或垄断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则没有很好地被反映。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基础达标
1.欧洲走向联合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欧盟成立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 ③欧洲共同体建立 ④欧元正式启用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①
答案:A
2.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美国与欧盟经济合作的产物
B.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C.加剧了美苏的经济竞争
D.成员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答案:D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经济区域组织。美国以成员国身份参与的经济组织有( )
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欧洲联盟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4.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不同点是( )
A.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
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D.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与其他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作的双重性,故选B项。A项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C、D两项是共同点。
答案:B
5.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影响较大的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C.有利于形成多极化的世界
D.推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解析:D项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D
6.欧盟经济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说:“欧洲联盟给予了我们积极塑造全球化的潜力,而这是我们中间最大的成员国也不可能凭借其自身的力量来做到的。”他认为( )
A.法德等欧洲大国反对成立欧盟
B.欧洲国家应该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
C.联合有利于欧洲国家应对全球化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欧盟有利于其成员国增强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故选C项。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91年12月上旬,欧共体12国举行了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行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总则规定,除墨西哥的石油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以及美国的航空与无线电通信外,取消绝大多数产业部门的投资限制。还规定各成员国政府的采购将在10年内实现全面开放。在产业方面,该协定规定,美墨之间大部分农产品的关税将立即取消,其余6%的产品包括玉米、糖、某些水果和蔬菜的关税,将在15年后全部取消,进口配额在10年内取消。
材料三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10月20日至2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主持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后发表了《领导人宣言》和《亚太经合组织反恐声明》。
问题:
(1)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通过材料二的规定,你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举行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组综合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状况。第(1)问三则材料揭示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第(2)问注意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实回答。
答案:(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①促进各成员贸易额的迅速增加,刺激经济增长。②有利于发达国家扩大投资。③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④农产品取消进口关税,这就为美、加农产品更多地进入墨西哥市场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缺乏竞争力的墨西哥农业处境更加艰难。
(3)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发展迅猛;我国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市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素能提升
1.以下是世界四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标识.按其正式建立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建立时间分别为1993年、1994年、1989年、1996年,故选C项。
答案:C
2.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组织,正确的是(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模式4——欧洲联盟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模式3符合亚太经合组织的构成特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模式1应为欧盟,模式2应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4应为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3.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反映了( )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直接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选B项。
答案:B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不符合亚太经合组织,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美国等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选C项。
答案:C
5.(2014·济宁一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明显的劣势在于( )
A.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B.缺乏长远的规划
C.缺少成员国之间的沟通
D.涉及的国家太少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欧盟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组织,北美自贸区只处在最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阶段,经济合作程度较低,故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实际,竞争中的优劣与国家多少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欧洲出现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共同体。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
B.二者内部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二者的出现都强化了两极格局
D.二者都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消亡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共体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联合的加强,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经济互助委员会以苏联为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项错误;欧洲共同体冲击了两极格局, 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发展为欧盟,D项错误。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 美国这样做(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为西欧的经济联合开辟了道路。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材料四 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欧洲经济不振的被动局面。
——杨伟国《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哪些主要特征?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元问世的看法。
解析:本题组围绕欧盟的由来与发展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欧洲经济政治联盟”进行分析;第(3)问分别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进行归纳。
答案:(1)原因: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苏联“势力扩张”;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特征: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统一货币。
(3)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意识,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基础达标
1.20世纪90年代,对经济全球化起到强有力推动作用的是( )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答案:D
2.(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3.(2014·四川学业水平测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危机,2011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复苏,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起全球经济波动。上述事例说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C.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D.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4.(2014·宜宾二诊)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学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B项错误。A、D两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C项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B
5.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故A项正确。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6.(2014·南通二模)2005年,中国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公司,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中国吉利公司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这说明( )
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B.公正合理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
C.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D.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显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收购了发达国家的企业,体现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也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截至2007年11月,世贸组织共有成员151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以来哪些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贸组织的任务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中国加入WTO后,你认为中国的企业应该怎么办?
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推动全球化的因素和全球化的趋势;第(2)问应注意结合世贸组织的宗旨和作用作答;第(3)问应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说明。
答案:(1)交通运输技术、通讯技术(或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经济全球化趋势。
(2)任务: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意义: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3)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素能提升
1.(2014·东莞期末调研)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认为,11·9事件(即1989年柏林墙坍塌)比9·11事件(即2001年美国世贸中心双塔坍塌)的影响更为深远,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此事件( )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
B.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C.转移了美国的战略重点
D.瓦解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9事件后德国统一,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同时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故B项正确;A项的标志是苏联解体;C项属于政治范畴;D项不是11·9事件的影响。
答案:B
2.(2014·济宁期末检测)“它在塑造历史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至少在过去的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力量”。“它”是指( )
A.国际贸易 B.工业革命
C.通信技术 D.世贸组织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信息“至少在过去的500年间”可以推断 “它”在15世纪的时候已经出现。15世纪欧洲积极开辟新航路,国际贸易扩展,推动了世界走向一体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分别始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1995年,时间都不符。
答案:A
3.(改编题)“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第三世界国家组装,第三世界国家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作为个案,它可以证明全球化时代( )
A.高科技产业前景堪忧
B.应大力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C.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D.应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在第三世界国家组装”体现了国际分工,从获得利润的差异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失衡,故选D项。A、C两项与材料和时间不符,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4.(2014·福建文综卷)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类型
时间
高收入
国家
中等收入
国家
中低收入
国家
低收入
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从表格中的国家类型来看,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不同国家类型进出口依存度之间在缩小,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表格数据中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不断增加,说明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A项错误;C项与史实相反,D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答案:B
5.(改编题)右图
为刊登于“VISTA看天下”网站的一幅时事漫画。以下对漫画主题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②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③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公平贸易原则 ④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漫画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些国家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公平贸易原则,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①错误,②③正确,选C项。
答案:C
6.“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这一观点( )
A.认识到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
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结论正确
C.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精神
D.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呼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敲门砖”说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故A项符合观点。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信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什么国家?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分)
(3)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三的视角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5)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组以全球化为切入点。第(1)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提炼、概括。第(2)问注意“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发达国家。第(3)问“视角”要从材料中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的原因可从中国的需要和全球化的角度论证。第(4)问可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贫富差距、投机性和风险性、生态危机、自然环境等角度作答。第(5)问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
答案:(1)全球的信息网络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2)发达国家。材料二说明了经济全球化会给发达国家,即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3)视角: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
出发点: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
原因: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风险加大;主权安全面临威胁;生存环境恶化。
(5)经济全球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勇敢应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乌拉圭回合谈判
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了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决定进行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故命名为“乌拉圭回合谈判”。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贸易谈判,历时7年半,于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谈判几乎涉及所有贸易,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5个。此次谈判强化了管理国际贸易的多边纪律框架,进一步改善了货物和服务业市场进入的条件。除此之外,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另一重大成果是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其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