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真题变式 分层精准练 第3题
一、选择题
(2023·新课标)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答案】1.B
2.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有岩石的可溶性、水的流动性、温度。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水的流动性越强,溶蚀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温度越高,喀斯特作用越强。
1.①②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结合示意图可知,具有溶蚀力的水应自洞顶不断滴落至地面,后不断向四周溢出,从而形成盆状,若沿洞壁缓慢渗出,不能在溶洞内部形成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不断流动的薄层水不利于莲花盆发育,而相对静止的薄层水可提供稳定的沉积环境,③错误,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B、由图可知,莲花盆形成于相对平坦的水域中,且由上题分析可知,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有利于形成莲花盆,曲折的河道不一定能提供平坦的河床和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A错误,B正确;
CD、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不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必要条件,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徐州模拟)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4.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
A.暗河交错,别有洞天 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
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 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答案】3.D
4.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3.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因此可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4.暗河、笋柱(石笋、石柱)等属于地下地貌,AB错误。“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该地位于南方,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多奇峰林立,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023·茂名模拟)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图),在天山等高山地区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倒石堆的岩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 )
A.流水侵蚀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6.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海拔 C.形状 D.温度
【答案】5.B
6.A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倒石堆中一般较大的岩块可以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部位才停积下来,而一些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当倒石堆进步发展时,山坡坡度也就愈趋变得平缓,崩塌作用逐渐减少,崩塌的碎屑也变小。所以倒石堆发育的后期,其表面堆积的则是比较小的岩屑。从垂直剖面上看,较粗大的岩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5.根据材料信息,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可知,棱角分明主要是在温度变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故倒石堆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物理风化作用,B正确;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磨圆,棱角不明显,且风力搬运能力较弱,一般无法搬运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AC错误;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或U形谷,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分析可推测,岩壁由于坡度大,无倒石堆分布,而岩壁下坡度较小,发育倒石堆;且大颗粒岩屑较重,滚动动能较大,可以滚到倒石堆边缘;小颗粒岩屑较轻,留在倒石堆上部,其分布规律与倒石堆坡度、风化作用等有密切关系,影响倒石堆中岩石碎屑分选性的主要是坡度,A正确;从图中无法推测出海拔、形状和温度对倒石堆岩屑碎块分选性的影响,岩壁下海拔和温度差异小,且碎屑物质都呈棱角分明的形状,这些因素对分选性影响小,BCD排除。故答案为:A。
(2023·徐州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地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甲处垂直钻探可以取到( )
A.上二叠统砂岩 B.下三叠统泥灰岩
C.下三叠统页岩 D.中三叠统灰岩
8.沿M到N剖面线最可能位于( )
A.向斜槽部 B.背斜右翼 C.向斜右翼 D.背斜顶部
9.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褶皱 C.岩性 D.植被
【答案】7.A
8.B
9.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7.根据所学可知,二叠纪比三叠纪早。结合图示可知,甲处为下三叠统灰岩,可知其形成时间晚于上二叠统砂岩,而早于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而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靠下,因此可知,在甲处垂直向下钻探可以取到上二叠统砂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根据所学可知,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上二叠统砂岩年龄最老,越向右侧,岩层年龄越小,因此可推测,图示区域岩层年龄由左至右年龄越小,则该地右侧可能是向斜槽部,左侧可能是背斜脊部,则M到N剖面线,最有可能位于背斜的右翼、向斜的左翼,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河流从两侧山谷发育,然后汇入到中部山谷地带,并向南流。结合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两侧山谷处岩层分布特点均为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并发育河流。据此可知,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图中河流发育位置与气候、褶皱、植被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徐州模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宝库,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窟内共有九尊造像,阳光一年四季均可照射到窟内。下图为大卢舍那像龛造像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对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稳定性威胁最大的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溶蚀 C.地壳运动 D.风力掩埋
11.“大卢舍那像龛”不同朝向壁面温度日变化幅度( )
A.南壁>正壁>北壁 B.北壁>正壁>南壁
C.正壁>北壁>南壁 D.正壁>南壁>北壁
12.冬至日,接受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
A.卢舍那大佛 B.迦叶 C.文殊菩萨 D.北壁力士
【答案】10.A
11.B
12.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10.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且“阳光一年四季均可照射到窟内”,在风吹、日晒及温度变化等影响下,物理风化作用明显,石窟岩层容易发生风化裂隙、岩层脱落等,对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A正确。化学溶蚀和地壳运动对石窟文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最大的威胁,BC错误。石窟位于崖壁上,不易受风力掩埋,D错误。故答案为:A。
11.根据所学可知,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受其影响,壁面温度也会较高。“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北壁是阳面,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尤其是正午前后北壁可接受太阳照射,因此白天壁面温度高;南壁为阴面,正午前后不能接受太阳照射,白天壁面温度最低;正午前后,正壁只有南侧可接受太阳照射,因此白天壁面温度居中。夜晚三个朝向的壁面温度相差不大。据此可知,壁面温度日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壁,最小的是南壁,正壁居中,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冬至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根据佛像位置图可知,该日日出东南时,大致各佛像都可以被阳光照射,随着太阳向南方移动,位于南壁的佛像首先结束光照,午后,随着太阳的西移,正壁逐渐结束光照,而北壁结束光照最晚。因此选项所列四个佛像中,接受光照时间最长的是北壁力士,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3.(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广东大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谷顶宽窄不一。大布河两条支流分别从北侧和东侧以瀑布形式流入峡谷,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早古生代该区域为海洋。该地基底地层属于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强烈褶皱变质岩系,上覆厚达数百米的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志留纪地层缺失。
材料二图左为“广东大峡谷景观照片”,图右为“广东大峡谷部分地质年代地层剖面示意图”。
(1)简述广东大峡谷地貌景观特征。
(2)简析古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内力作用对该地地层形成的影响。
(3)说明大布河对广东大峡谷地貌发育的塑造作用。
【答案】(1)山高谷深;顶平崖陡麓稍缓;谷中孤峰林立。
(2)寒武一奥陶纪,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形成强烈褶皱和变质岩;志留纪,地壳抬升成陆,地层缺失;泥盆-石纪,地壳下沉,形成砂砾岩层;二叠纪,地壳继续下沉,形成石灰岩层。
(3)水量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使谷底不断加深;溯源侵蚀使峡谷不断加长;侧蚀作用使谷底展宽;流水对岩石差别侵蚀,形成瀑布、孤峰。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山高谷深;由图可知,广东大峡谷,为平顶山,山麓地势低缓;二叠纪形成石灰岩,谷中孤峰林立。
(2)寒武一奥陶纪形成褶皱,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内力作用为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志留纪地层缺失,地壳抬升成陆,内力作用为地壳抬升;泥盆-石纪形成砂砾岩层等沉积岩,说明当时地壳下沉;二叠纪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这个时期,地壳继续下沉。
(3)大布河位于广东,当地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河流水量大,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使谷底不断加深;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溯源侵蚀使峡谷不断加长;河流出山口后,侧蚀加强,侧蚀作用使谷底展宽;河流两侧垂直裂隙发育,流水对岩石差别侵蚀,形成瀑布、孤峰。
【点评】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被溶解或溶解后沉淀形成的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地下水循环通畅。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幔(帘)、石笋、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溶洞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
14.(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蒙古国平均海拔约1580m,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mm,主要集中在7—8月。该国部分区域土地深受风蚀影响,春、秋两季尤为严重。
材料二图为“蒙古国植被分布示意图”。
(1)简析蒙古国夏、冬两季土壤风蚀较弱的原因。
(2)简述土壤风蚀对蒙古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3)结合蒙古国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减轻其土壤风蚀提出合理利用该类土地资源的建议。
【答案】(1)夏季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植被覆盖率高;风力较弱;冬季土壤表层冻结;且多积雪覆盖,不易被风蚀。
(2)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为沙尘暴提供沙源,降低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知识点】外力作用;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湿度大,风力难以侵蚀;夏季植被覆盖率高,风力侵蚀作用弱;夏季风力较弱,风力侵蚀弱;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土壤表层冻结,风力难以侵蚀;冬季多积雪覆盖,受积雪保护,不易被风力侵蚀。
(2)风力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地的生产能力;风力侵蚀不仅仅侵蚀掉了土壤,更重要的是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该地区的风力侵蚀,为沙尘暴提供沙源,加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降低空气质量;土壤风蚀,导致植被稀少,沙化严重,使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植被,减轻风力侵蚀;划区轮牧,恢复草场的生态功能;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点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之内。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6.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节约利用。
7.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8.政策措施: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5.(2023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积雪深厚,发育有许多高山冰川,拔蚀、磨蚀等冰川侵蚀作用强烈。拔蚀作用是指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磨蚀作用是冰川滑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断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图为阿尔卑斯山冰川侵蚀地貌演化及景观图。
(1)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简析雪线附近促成冰斗发育的条件。
(3)该地冰川地貌先是冰斗发育,接着形成刃脊,最后形成角峰,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冰川累积快;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冰川移动速度快。
(2)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
(3)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
【知识点】冰川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以宏观视角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可分别从水汽、温度、地形等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高山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冬、春季积雪深厚,而冬、春季积雪深厚主要来自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附近有盛行西风带控制),受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所以冰川累积较快;“濒临地中海”提示及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综上所述并结合材料信息“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即在拔蚀作用下又由于阿尔卑斯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所以冰川移动速度快。以上即为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根据已学知识,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所以雪线附近冰斗发育的条件,从冰川来源、岩石破碎情况、冰川活动强烈等方面分析。从冰川来源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此处雪线附近应为雪线以上,雪线以上为常年积雪);从岩石破碎、冰川活动强烈情况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如图),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裂的岩块随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侵蚀很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成冰斗。
(3)根据已学知识,读图并可结合材料来梳理冰斗、刃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信息,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左上图)(结合上题分析);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左下图),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右上图)。
【点评】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冰川地貌的形成需要有较长的冬季,使得积雪在冬季不融化,累积起来,形成冰川。
二是地形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高海拔的地区,气温较低,地形较陡,有利于冰川地貌的形成。
三是植被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受植被条件的影响,植被较少的地区更有利于冰川地貌的形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新课标地理真题变式 分层精准练 第3题
一、选择题
(2023·新课标)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2023·徐州模拟)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4.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
A.暗河交错,别有洞天 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
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 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2023·茂名模拟)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下图),在天山等高山地区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形成倒石堆的岩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 )
A.流水侵蚀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6.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海拔 C.形状 D.温度
(2023·徐州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地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在甲处垂直钻探可以取到( )
A.上二叠统砂岩 B.下三叠统泥灰岩
C.下三叠统页岩 D.中三叠统灰岩
8.沿M到N剖面线最可能位于( )
A.向斜槽部 B.背斜右翼 C.向斜右翼 D.背斜顶部
9.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褶皱 C.岩性 D.植被
(2023·徐州模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宝库,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窟内共有九尊造像,阳光一年四季均可照射到窟内。下图为大卢舍那像龛造像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对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稳定性威胁最大的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溶蚀 C.地壳运动 D.风力掩埋
11.“大卢舍那像龛”不同朝向壁面温度日变化幅度( )
A.南壁>正壁>北壁 B.北壁>正壁>南壁
C.正壁>北壁>南壁 D.正壁>南壁>北壁
12.冬至日,接受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
A.卢舍那大佛 B.迦叶 C.文殊菩萨 D.北壁力士
二、综合题
13.(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广东大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谷顶宽窄不一。大布河两条支流分别从北侧和东侧以瀑布形式流入峡谷,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早古生代该区域为海洋。该地基底地层属于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强烈褶皱变质岩系,上覆厚达数百米的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志留纪地层缺失。
材料二图左为“广东大峡谷景观照片”,图右为“广东大峡谷部分地质年代地层剖面示意图”。
(1)简述广东大峡谷地貌景观特征。
(2)简析古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内力作用对该地地层形成的影响。
(3)说明大布河对广东大峡谷地貌发育的塑造作用。
14.(2023·南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蒙古国平均海拔约1580m,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mm,主要集中在7—8月。该国部分区域土地深受风蚀影响,春、秋两季尤为严重。
材料二图为“蒙古国植被分布示意图”。
(1)简析蒙古国夏、冬两季土壤风蚀较弱的原因。
(2)简述土壤风蚀对蒙古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3)结合蒙古国农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减轻其土壤风蚀提出合理利用该类土地资源的建议。
15.(2023高三上·衡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积雪深厚,发育有许多高山冰川,拔蚀、磨蚀等冰川侵蚀作用强烈。拔蚀作用是指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磨蚀作用是冰川滑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断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图为阿尔卑斯山冰川侵蚀地貌演化及景观图。
(1)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简析雪线附近促成冰斗发育的条件。
(3)该地冰川地貌先是冰斗发育,接着形成刃脊,最后形成角峰,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有岩石的可溶性、水的流动性、温度。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水的流动性越强,溶蚀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温度越高,喀斯特作用越强。
1.①②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结合示意图可知,具有溶蚀力的水应自洞顶不断滴落至地面,后不断向四周溢出,从而形成盆状,若沿洞壁缓慢渗出,不能在溶洞内部形成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不断流动的薄层水不利于莲花盆发育,而相对静止的薄层水可提供稳定的沉积环境,③错误,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B、由图可知,莲花盆形成于相对平坦的水域中,且由上题分析可知,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有利于形成莲花盆,曲折的河道不一定能提供平坦的河床和相对静止的薄层水环境,A错误,B正确;
CD、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不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必要条件,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D
4.D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3.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因此可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4.暗河、笋柱(石笋、石柱)等属于地下地貌,AB错误。“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该地位于南方,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多奇峰林立,故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5.B
6.A
【知识点】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倒石堆中一般较大的岩块可以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部位才停积下来,而一些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当倒石堆进步发展时,山坡坡度也就愈趋变得平缓,崩塌作用逐渐减少,崩塌的碎屑也变小。所以倒石堆发育的后期,其表面堆积的则是比较小的岩屑。从垂直剖面上看,较粗大的岩屑分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5.根据材料信息,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状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可知,棱角分明主要是在温度变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故倒石堆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物理风化作用,B正确;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磨圆,棱角不明显,且风力搬运能力较弱,一般无法搬运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AC错误;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或U形谷,D错误。故答案为:B。
6.读图分析可推测,岩壁由于坡度大,无倒石堆分布,而岩壁下坡度较小,发育倒石堆;且大颗粒岩屑较重,滚动动能较大,可以滚到倒石堆边缘;小颗粒岩屑较轻,留在倒石堆上部,其分布规律与倒石堆坡度、风化作用等有密切关系,影响倒石堆中岩石碎屑分选性的主要是坡度,A正确;从图中无法推测出海拔、形状和温度对倒石堆岩屑碎块分选性的影响,岩壁下海拔和温度差异小,且碎屑物质都呈棱角分明的形状,这些因素对分选性影响小,BCD排除。故答案为:A。
【答案】7.A
8.B
9.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7.根据所学可知,二叠纪比三叠纪早。结合图示可知,甲处为下三叠统灰岩,可知其形成时间晚于上二叠统砂岩,而早于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而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靠下,因此可知,在甲处垂直向下钻探可以取到上二叠统砂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根据所学可知,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上二叠统砂岩年龄最老,越向右侧,岩层年龄越小,因此可推测,图示区域岩层年龄由左至右年龄越小,则该地右侧可能是向斜槽部,左侧可能是背斜脊部,则M到N剖面线,最有可能位于背斜的右翼、向斜的左翼,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9.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河流从两侧山谷发育,然后汇入到中部山谷地带,并向南流。结合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两侧山谷处岩层分布特点均为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并发育河流。据此可知,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图中河流发育位置与气候、褶皱、植被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0.A
11.B
12.D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除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外,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而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接近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南。
10.河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且“阳光一年四季均可照射到窟内”,在风吹、日晒及温度变化等影响下,物理风化作用明显,石窟岩层容易发生风化裂隙、岩层脱落等,对龙门石窟文物安全稳定性造成巨大威胁,A正确。化学溶蚀和地壳运动对石窟文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最大的威胁,BC错误。石窟位于崖壁上,不易受风力掩埋,D错误。故答案为:A。
11.根据所学可知,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受其影响,壁面温度也会较高。“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北壁是阳面,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尤其是正午前后北壁可接受太阳照射,因此白天壁面温度高;南壁为阴面,正午前后不能接受太阳照射,白天壁面温度最低;正午前后,正壁只有南侧可接受太阳照射,因此白天壁面温度居中。夜晚三个朝向的壁面温度相差不大。据此可知,壁面温度日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壁,最小的是南壁,正壁居中,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2.冬至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根据佛像位置图可知,该日日出东南时,大致各佛像都可以被阳光照射,随着太阳向南方移动,位于南壁的佛像首先结束光照,午后,随着太阳的西移,正壁逐渐结束光照,而北壁结束光照最晚。因此选项所列四个佛像中,接受光照时间最长的是北壁力士,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3.【答案】(1)山高谷深;顶平崖陡麓稍缓;谷中孤峰林立。
(2)寒武一奥陶纪,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形成强烈褶皱和变质岩;志留纪,地壳抬升成陆,地层缺失;泥盆-石纪,地壳下沉,形成砂砾岩层;二叠纪,地壳继续下沉,形成石灰岩层。
(3)水量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使谷底不断加深;溯源侵蚀使峡谷不断加长;侧蚀作用使谷底展宽;流水对岩石差别侵蚀,形成瀑布、孤峰。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山高谷深;由图可知,广东大峡谷,为平顶山,山麓地势低缓;二叠纪形成石灰岩,谷中孤峰林立。
(2)寒武一奥陶纪形成褶皱,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内力作用为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志留纪地层缺失,地壳抬升成陆,内力作用为地壳抬升;泥盆-石纪形成砂砾岩层等沉积岩,说明当时地壳下沉;二叠纪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这个时期,地壳继续下沉。
(3)大布河位于广东,当地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河流水量大,地形起伏较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使谷底不断加深;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溯源侵蚀使峡谷不断加长;河流出山口后,侧蚀加强,侧蚀作用使谷底展宽;河流两侧垂直裂隙发育,流水对岩石差别侵蚀,形成瀑布、孤峰。
【点评】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被溶解或溶解后沉淀形成的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地下水循环通畅。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幔(帘)、石笋、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溶洞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
14.【答案】(1)夏季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植被覆盖率高;风力较弱;冬季土壤表层冻结;且多积雪覆盖,不易被风蚀。
(2)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为沙尘暴提供沙源,降低空气质量;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知识点】外力作用;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湿度大,风力难以侵蚀;夏季植被覆盖率高,风力侵蚀作用弱;夏季风力较弱,风力侵蚀弱;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土壤表层冻结,风力难以侵蚀;冬季多积雪覆盖,受积雪保护,不易被风力侵蚀。
(2)风力侵蚀破坏土地资源,加剧土地沙化,降低土地的生产能力;风力侵蚀不仅仅侵蚀掉了土壤,更重要的是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生长;该地区的风力侵蚀,为沙尘暴提供沙源,加剧沙尘暴的发生频率,降低空气质量;土壤风蚀,导致植被稀少,沙化严重,使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植被,减轻风力侵蚀;划区轮牧,恢复草场的生态功能;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
【点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之内。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6.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节约利用。
7.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8.政策措施:生态移民;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5.【答案】(1)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冰川累积快;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冰川移动速度快。
(2)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
(3)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
【知识点】冰川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已学知识,以宏观视角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可分别从水汽、温度、地形等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高山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冬、春季积雪深厚,而冬、春季积雪深厚主要来自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附近有盛行西风带控制),受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所以冰川累积较快;“濒临地中海”提示及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综上所述并结合材料信息“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即在拔蚀作用下又由于阿尔卑斯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所以冰川移动速度快。以上即为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根据已学知识,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所以雪线附近冰斗发育的条件,从冰川来源、岩石破碎情况、冰川活动强烈等方面分析。从冰川来源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此处雪线附近应为雪线以上,雪线以上为常年积雪);从岩石破碎、冰川活动强烈情况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如图),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裂的岩块随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侵蚀很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成冰斗。
(3)根据已学知识,读图并可结合材料来梳理冰斗、刃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信息,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左上图)(结合上题分析);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左下图),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右上图)。
【点评】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冰川地貌的形成需要有较长的冬季,使得积雪在冬季不融化,累积起来,形成冰川。
二是地形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一般而言,在高海拔的地区,气温较低,地形较陡,有利于冰川地貌的形成。
三是植被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受植被条件的影响,植被较少的地区更有利于冰川地貌的形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