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
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917—1927年
1928—
1953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主题
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措施
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
由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转向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结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形成“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民生没有改善
没有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立足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2)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5)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二、近现代进程中主要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
体制
自由资
本主义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斯大林
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典型国家
英国
美国
苏联
中国
所有制
私有制
私有制为主,兼有国有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资
金来源
殖民掠夺、对外贸易、企业积累
企业积累、政府投资或扶植
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
企业积累、引进外资、政府扶植
农业
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集体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基础达标
1.《静静的顿河》有这样的描述:“青天白日里……把我们家的粮食、小石磨都抬走……这样是为劳动人民?”该描述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实物配给制 B.余粮收集制
C.企业国有化政策D.义务劳动制
答案:B
2.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了克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B.部分工业企业实行私有化
C.商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C
3.为了使苏联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苏联领导人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他地区,就需要苏联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此,苏联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之路,故C项正确。
答案:C
4.(原创题)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
B.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C.“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D.“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绩,故选D项。
答案:D
5.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答案:A
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问题: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1)问概括“1918年”“实行余粮收集制”可得出答案;第(2)问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得出答案;第(3)问据“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由此得出答案;第(4)问依据“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解答。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争需要;推行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变化: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退到商品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素能提升
1.“战时共产主义”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是指(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C.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D.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答案:D
2.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
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
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
答案:C
3.(2014·江苏卷)下表是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的表格。阅读该表,指出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
(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所以1922年至1924年平均税款降低,故B项正确。
答案:B
4.(2014·湛江二模)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30年代的苏联通过斯大林体制,经济建设成就辉煌,而同时期的西方处在大危机之中,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4·日照4月模拟)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 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 )
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中央经济管理部门数量在不断增加说明中央管理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故选A项。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材料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3)材料三漫画中粗壮和瘦弱分别代表什么?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弊端?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改革可从以上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解析:本题组以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为命题点,考查材料解读、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在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基础上概括其特点。第(2)问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考查漫画解读能力,根据漫画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寓意指的是农轻重比例失调,第二、三小问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第(4)问实际上是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不足的反思。
答案:(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3) 粗壮和瘦弱分别代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和落后的农业、轻工业。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等。
苏俄第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
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处在危急关头。后方的工人积极响应党和列宁的号召,加紧工作支援前线。4月12日是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莫斯科编组车站机车库的13名共产党员和另外2名工人经过1夜义务劳动,修复了3台机车。消息传开后产生了巨大反响。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共产党员决定组织群众性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继共产党员之后,非共产党员、各地工人也纷纷用星期六义务劳动来支援前线。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基础达标
1.在苏联历史上,首次有力度地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发动冲击的是(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答案:B
2.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答案:A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A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重点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答案:C
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答案:D
6.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期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方面
B.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苏联国内局势失控
D.改革并未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53年
上台:1964年
下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问题: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要注意评价“徘徊在新旧十字路口”;第(3)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而“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如何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
素能提升
1.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做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生活需求
答案:C
2.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答案:A
3.(2014·潍坊模拟)苏联人萨哈罗夫1970年“呼吁”:“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注定无效的”。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 )
A.斯大林体制 B.农业集体化
C.单一公有制 D.指令性计划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70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都是斯大林体制的产物,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4.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B.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B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根本突破了旧体制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自行制定计划……生产计划外的产品”可知当时不完全是行政管理,给予了企业一定自主权,以此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
答案:C
6.“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改革的情况是指( )
A.斯大林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进行政治改革,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问题: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组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赫鲁晓夫的两大“政治笑柄”
赫鲁晓夫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常常随意发挥,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界落下许多笑柄。其中最有名的是两件事情。一是他起先脑子发热,在一次外交招待会上信口开河,扬言要“埋葬”西方资本主义,后来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11月6日,他又在接见美国资本家时承认:“我做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二是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代表团出席1960年联合国大会,有一天他在辩论中情绪失控,竟不顾礼仪和规矩,从脚上脱下皮鞋猛敲桌子,并同西班牙代表吵得几乎动起手来,导致警卫人员出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