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试题(基础达标+素能提升+单元总结):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份,含原创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试题(基础达标+素能提升+单元总结):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份,含原创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8 09:14:55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重要阶段。
阶段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
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工业文明冲击;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沿海沿江地区变化显著,如城市出现洋房、西餐,农村用上“洋油”“洋火”等,火车、轮船、电报、电话、近代报刊等出现
第二
阶段
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如称呼由原来的“老爷”变成“同志”,见面由原来的跪拜、作揖变为鞠躬、握手,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婚姻自由,断发、不缠足成为社会风潮,女权运动不断发展,报刊、电影发展
(续表)
第三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作主,政府的提倡和强制行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社会风气根本改变,衣着朴素,勤俭节约,票证供应制度,内地交通运输重大突破
第四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政府切实关注民生,经济快速发展
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足球时尚、多姿多彩;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并出现“装修热”;解决了温饱问题,餐桌日益丰富;娱乐休闲成为日常生活重要内容;交通、通讯便利化;大众传媒新发展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
(3)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变为向近现代化过渡,与中国的近现代进程密切相关。
(4)呈现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趋势,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5)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的延续。
(2)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文革”、新时期特别明显。
(3)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5)科技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达标
1.“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故选C项。
答案:C
2.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废止缠足 B.断发易服
C.新式婚礼 D.废止跪拜
答案:B
3.1920年,有位晋商到广州购买一批货物,他不可能(  )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进出商业公司
B.随身携带粮票,购买面包
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
D.被当地的人称为“先生”
答案:B
4.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新变化的是(  )
A.倡导婚姻自由
B.形成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答案:A 
5.右图
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中国普通城市家庭变迁的场景之一。它所反映的时代应当是20世纪的(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D
6.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
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
(2)变化: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若回答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习俗逐步近代化等内容亦可)。
原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素能提升
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留辫子)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选C项。
答案:C
2.(改编题)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出现于古代社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3.(2014·河南省实验中学期中)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答案:C
4.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D项。
答案:D
5.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为“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违背了人们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
答案:C
6.(2014·合肥三模)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  )
A.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的消费水平
B.上海地区市民收入的状况
C.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D.我国妇女勤俭持家的美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1965年到2002年”排除A项,因为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故C项正确。
答案:C
7.(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
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了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解析:本题组以社会习俗变迁为主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炼,联系材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剖析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推动因素。第(3)问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注意角度。第(4)问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要充分利用材料三进行规律总结。
答案:(1)特点: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
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原因: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
因素: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
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4)认识: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若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喝茶叩手礼的由来
据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有一次来到松江“醉白池”附近的一家茶馆喝茶。茶馆伙计拎着茶吊来冲茶,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乾隆皇帝好奇,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这杯茶是倒给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可是在茶馆酒肆,不能暴露了身份。于是太监急中生智,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代替叩头。以后,民间也开始以手指叩桌的谢礼风尚。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基础达标
1.民国元年,上海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2.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曾到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答案:C
3.(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  )
A.明朝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答案:B
4.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  )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C
6.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材信息“天下商民称便”可以判断B、C两项错误。从火轮船的传入这一史实来看,中国并没有禁绝外来事物,D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解析:本题组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提炼概括,第二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谋生方式;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素能提升
1.(2014·北京朝阳区期末考)观察下图,据此判断它传入中国最早是在(  )
A.葡萄牙侵占澳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D.甲午战争之后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图片是汽车,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城市出现,故D项正确。
答案:D
2.1882年,顺天(北京)乡试发榜,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在《申报》上获知考试结果。在当时最可能采用的通讯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驿站传递 D.电报
答案:D
3.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东西遥隔语言通”“德律风”“几如面话一堂中”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电话,故选C项。
答案:C
4.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车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故选A项。B、C两项背离材料,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6.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火车司机坐在慈禧太后前面开车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封建等级制度又阻碍了铁路等近代交通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
答案:B
7.(2014·肇庆一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 “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 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问题: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本题组以交通工具的变迁为切入考查我国工业化历程。第(1)问紧扣“清末民国”时间段,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紧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的史实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改革开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变化分析。
答案:(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 (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马车铁路
光绪三年(1877年),开平矿务局呈请修造唐胥铁路,几经周折,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方准动工。唐胥铁路自唐山煤井到胥各庄,全长9公里。然而,唐胥铁路建成后,老佛爷因为火车的轰天巨响震及皇帝陵园,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历史·必修2(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基础达标
1.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
答案:B
2.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  )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答案:C
3.下列影视作品中,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是(  )
A.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答案:A
4.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
答案:A
5.“它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它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 “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是(  )
A.广播 B.报纸
C.互联网 D.杂志
答案:C
6.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年份
项目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
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
制作时间
(小时)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66
电视节目
制作时间
(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
户(户)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图片反映的传媒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订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哪种传媒发展速度最快,并指出其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媒的地位。
(3)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解析:本题组以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切入,考查再认再现、图表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熟悉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的对比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是对研究方法的考查。
答案:(1)图1:报刊;图2:电影;图3:电视;图4:互联网。
标题: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其他言之成理的标题亦可)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信事业发展迅速。互联网的普及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和其他媒介同时出现了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或观众。
(3)到图书馆查阅、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
素能提升
1.(2014·济南调研)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  )
A.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
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
C.1949年,南京居民收听北平和谈最新进展
D.1999年,济南市民在街头观看国庆阅兵直播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创办于1872年,故A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2.以下有关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信息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答案:D
3.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电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世纪末电影在中国上海首次出现
B.近代中国首部国产电影取材于传统戏曲
C.《渔光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D.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的特点是题材丰富多彩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首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取材于“京剧十三绝”之一的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故B项正确。
答案:B
4.电视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大众传媒,电视的出现 (  )
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②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③取代舞台艺术和电影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电视与舞台、电影是相互并存的,故排除③,选D项。
答案:D
5.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纸”“阅读器”等载体开始在报界露面,这些数字报纸界面便捷直观,翻阅灵活,读者通过网络可以完全按照传统方式阅读报纸。下列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知识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
B.知识的传播范围将大大扩大
C.传统的出版业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D.人们的阅读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的能力。数字报纸的出现可以使读者通过网络阅读报纸,这对传统的出版业会产生一定的冲击,故C项说法错误。
答案:C
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清朝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可以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并且被人们所接受,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第(1)问,报刊业的发展反映了清末中国的内外危机;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直接概括即可;第(3)问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联系分析回答;第(4)问要依据前三问的问题概括归纳。
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中国第一个电视播音员
1958年,北京电视台组建试播,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被称作“中国荧屏第一人”。在北京电视台初创的近两年时间里,只有沈力一名播音员,要播报新闻、社教、文艺、体育节目,甚至天安门节日庆祝实况、大型文艺晚会转播。1982年,中央电视台将《为您服务》栏目设为固定栏目,设立固定主持人,由沈力出任。1983年1月1日,《为您服务》以崭新的面貌同观众见面。沈力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