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km)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1月1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杭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运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天和核心舱”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3.推测“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员出舱时主要功能是( )
A.防风雨 B.防雷暴 C.防辐射 D.防失重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对于高层大气起始高度的划分不尽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气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为高层大气下限,也有人把中间层顶(约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由于收到太阳辐射的缘故,高层大气粒子速度很高,这些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2)地月系指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中心天体,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表面只有约1650公里,地月公共质心位于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地球与月球绕公共质心旋转一周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27.32166天)。
1.根据大气的温度、成分、密度等因素的变化,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全球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平流层是位于对流层以上,范围为从对流层顶部到50至55千米高度;从平流层顶部大约从50至55千米的高度开始,直到地球大气层上界,约2000至3000千米的高度高层大气。材料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km)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可知,距离地球约400km的地方位于高层大气,C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C。
2.由所学知识可知,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飞行,成为了地月系的一部分,所以“天和核心舱”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D正确。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级别较高,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3.由所学知识可知, 宇宙空间的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高真空,无风雨、雷暴现象,AB错误;航天服可以防辐射,C正确;穿任何服装都不可能防止失重,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深圳期中)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短期内不会明显变化。下图示意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图示干洁空气中( )
A.氮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氧是地球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稀有气体体积所占比重最低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5.大气中臭氧含量虽少但却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原因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B.臭氧能吸收红外线
C.臭氧能调节地表温度 D.臭氧能吸收可见光
【答案】4.B
5.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组成,其中固体杂质和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含量约占整个大气的99%,且氮和氧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但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臭氧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于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表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A、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氮元素,而不是氮气,A错误;
B、生命活动需要氧气,B正确;
C、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含量较低,氩气(稀有气体)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并不是最低,C错误;
D、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主要产物是有机质和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B。
5.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A正确;
B、大气中吸收红外线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汽,而不是臭氧,B错误;
C、调节地表温度的是对流层大气的削弱作用和近地表大气的保温作用,C错误;
D、臭氧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线,不直接吸收可见光。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上·深圳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8.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6.B
7.A
8.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千米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顶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由低纬向高纬对流层顶高度降低,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平流层分布在对流层顶至50千米高空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气流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位于50千米高空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6.①大气层位于近地表,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故①为对流层;②位于①层层顶到50千米高空处,且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故②为平流层;③层位于50千米高空以上,为高层大气。臭氧空洞是人类排放的氟利昂等化合物破坏了臭氧,臭氧主要出现在平流层中,即图中的②,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7.X为对流层层顶,对流层顶的高度取决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弱,大气对流运动是由于空气下热上冷所导致的,故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温度,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8.A、④层为高层大气,由图可知,随海拔升高温度升高,A错误;
B、流星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与地球高层大气剧烈摩擦所产生的光迹现象,B正确;
C、飞机主要飞流飞行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底部,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C错误;
D、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电线短波,对地球的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北方地区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的原因( )
A.冷空气膨胀上升 B.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冷空气收缩下沉 D.空气受热收缩下沉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使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对流,使上下空气增温,加速室内空气温度上升,B正确,不仅是使冷空气膨胀上升,对热空气也有作用,A错误;空气受热只会上升,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2021高一上·唐山期末)下图为一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实验最可能模拟的是( )
A.水的三相变化 B.大气受热过程
C.地球内部结构 D.热力环流原理
11.该模拟实验选择在一个较为密闭的箱体内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避免外界气流干扰 B.保持相对恒温环境
C.减慢冰块融化速度 D.减缓热水降温速度
【答案】10.D
11.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0.热水上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冰块上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气压高低和“上空”同一高度气压高低出现略微差异,香烟气流运动反映了密闭箱中的气流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原理,D正确。该实验并不是为了模拟水的三相变化,A错。也无法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BC错。故答案为:D。
11.实验选择在一个较为密闭的箱体内进行,箱体隔绝了内外热量的交换,从而避免外界气流干扰,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并不是为了减慢冰块融化速度或减缓热水降温速度,A正确,CD错。保持相对恒温环境则箱内温差差异不大,不利于热力环流的发生,B错。故答案为:A。
12.(2020高一上·铜仁期末)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③代表地面辐射,故答案为:C。(2)根据所学知识,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图中④代表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13.(2019高一上·抚松期中)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A. a代表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是太阳辐射,故A错误。
B. 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c代表大气逆辐射,因为物体温度越高,所释放辐射的波长越短,从温度角度来说,a>b>c,所以三者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 b代表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故C错误。
D. c代表大气逆辐射,晴天大气逆辐射会减弱,阴天会增强,所以c与天气状况有关,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2)霜冻主要出现在晚上,晚上气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气温,才能防御霜冻,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
14.(2019高一上·舒城期中)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大气辐射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地面辐射 D.④表示太阳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
C.③表示地面辐射,C正确;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答案为:C。(2)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是用于遮光,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结合上题分析,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②被削弱,B正确;而该做法不能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也不能影响大气逆辐射④,A、D错误;由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热量减少,地面发出的地面辐射间接被削弱,C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上·宜秀月考)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 、 。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 的必要条件。
【答案】(1)氮气;氧气
(2)臭氧;二氧化碳
(3)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2)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
【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16.(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是哪条曲线?试说明判断理由。
(2)A层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哪一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2)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3)B;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①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2)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受纬度和季节影响。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夏季大于冬季。对流运动是造成对流层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夏季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顶高。(3)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下冷上热,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有云出现。因此平流层多晴朗天气,适合高空飞行。图中B为平流层。
【点评】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17.(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包括A 、B 、C 三种形式。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 ,且经过大气路程 ,被大气削弱得少。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直接热源来自图中的 。
【答案】(1)太阳;地面
(2)削弱;吸收;散射;反射
(3)大气逆辐射;保温
(4)大;短
(5)①;②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4)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5)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因此地面增温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
【点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A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葫芦岛期末)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km)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1月1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杭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运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2.“天和核心舱”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3.推测“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员出舱时主要功能是( )
A.防风雨 B.防雷暴 C.防辐射 D.防失重
(2022高一上·深圳期中)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短期内不会明显变化。下图示意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图示干洁空气中( )
A.氮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氧是地球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稀有气体体积所占比重最低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5.大气中臭氧含量虽少但却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原因是( )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B.臭氧能吸收红外线
C.臭氧能调节地表温度 D.臭氧能吸收可见光
(2022高一上·深圳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8.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9.(2021高一上·抚顺期末)北方地区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的原因( )
A.冷空气膨胀上升 B.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C.冷空气收缩下沉 D.空气受热收缩下沉
(2021高一上·唐山期末)下图为一地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实验最可能模拟的是( )
A.水的三相变化 B.大气受热过程
C.地球内部结构 D.热力环流原理
11.该模拟实验选择在一个较为密闭的箱体内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
A.避免外界气流干扰 B.保持相对恒温环境
C.减慢冰块融化速度 D.减缓热水降温速度
12.(2020高一上·铜仁期末)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19高一上·抚松期中)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14.(2019高一上·舒城期中)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大气辐射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地面辐射 D.④表示太阳辐射
(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二、综合题
15.(2020高一上·宜秀月考)下图表示干洁空气的组成和比例。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B所表示的分别是 、 。
(2)其中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
(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 的必要条件。
16.(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是哪条曲线?试说明判断理由。
(2)A层高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3)适于高空飞行的是哪一层?原因是什么?
17.(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包括A 、B 、C 三种形式。
(3)大气把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 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 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 ,且经过大气路程 ,被大气削弱得少。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 ;大气受热直接热源来自图中的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1)高层大气,是指地球大气开始电离(约6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对于高层大气起始高度的划分不尽一致,如有人把探空气球可上升到30千米高度作为高层大气下限,也有人把中间层顶(约80千米)以上的大气区域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上界的层状结构已不明显,由于收到太阳辐射的缘故,高层大气粒子速度很高,这些大气粒子有可能克服地球引力的束缚而逃离地球大气层,而宇宙空间的气体粒子也有可能进入高层大气。
(2)地月系指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中心天体,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对于它们公共质心的绕转运动。地月系的质量中心距地球表面只有约1650公里,地月公共质心位于离地心约4671公里的地球体内,地球与月球绕公共质心旋转一周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27.32166天)。
1.根据大气的温度、成分、密度等因素的变化,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全球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平流层是位于对流层以上,范围为从对流层顶部到50至55千米高度;从平流层顶部大约从50至55千米的高度开始,直到地球大气层上界,约2000至3000千米的高度高层大气。材料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距离地球约400km)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可知,距离地球约400km的地方位于高层大气,C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内,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答案为:C。
2.由所学知识可知,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飞行,成为了地月系的一部分,所以“天和核心舱”直接所属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D正确。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级别较高,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答案为:D。
3.由所学知识可知, 宇宙空间的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高真空,无风雨、雷暴现象,AB错误;航天服可以防辐射,C正确;穿任何服装都不可能防止失重,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4.B
5.A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组成,其中固体杂质和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含量约占整个大气的99%,且氮和氧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但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臭氧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于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表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A、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氮元素,而不是氮气,A错误;
B、生命活动需要氧气,B正确;
C、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含量较低,氩气(稀有气体)的含量高于二氧化碳,并不是最低,C错误;
D、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主要产物是有机质和氧气,D错误。
故答案为:B。
5.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A正确;
B、大气中吸收红外线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汽,而不是臭氧,B错误;
C、调节地表温度的是对流层大气的削弱作用和近地表大气的保温作用,C错误;
D、臭氧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线,不直接吸收可见光。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6.B
7.A
8.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千米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顶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发生变化,由低纬向高纬对流层顶高度降低,同一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平流层分布在对流层顶至50千米高空处,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气流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位于50千米高空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6.①大气层位于近地表,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故①为对流层;②位于①层层顶到50千米高空处,且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故②为平流层;③层位于50千米高空以上,为高层大气。臭氧空洞是人类排放的氟利昂等化合物破坏了臭氧,臭氧主要出现在平流层中,即图中的②,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7.X为对流层层顶,对流层顶的高度取决于大气对流运动的强弱,大气对流运动是由于空气下热上冷所导致的,故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温度,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8.A、④层为高层大气,由图可知,随海拔升高温度升高,A错误;
B、流星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与地球高层大气剧烈摩擦所产生的光迹现象,B正确;
C、飞机主要飞流飞行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底部,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平稳飞行,C错误;
D、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电线短波,对地球的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铺设地热或暖气放在低处,使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对流,使上下空气增温,加速室内空气温度上升,B正确,不仅是使冷空气膨胀上升,对热空气也有作用,A错误;空气受热只会上升,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答案】10.D
11.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0.热水上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冰块上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气压高低和“上空”同一高度气压高低出现略微差异,香烟气流运动反映了密闭箱中的气流运动状况,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原理,D正确。该实验并不是为了模拟水的三相变化,A错。也无法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BC错。故答案为:D。
11.实验选择在一个较为密闭的箱体内进行,箱体隔绝了内外热量的交换,从而避免外界气流干扰,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并不是为了减慢冰块融化速度或减缓热水降温速度,A正确,CD错。保持相对恒温环境则箱内温差差异不大,不利于热力环流的发生,B错。故答案为:A。
12.【答案】(1)C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图中③代表地面辐射,故答案为:C。(2)根据所学知识,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图中④代表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D。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13.【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A. a代表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是太阳辐射,故A错误。
B. 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c代表大气逆辐射,因为物体温度越高,所释放辐射的波长越短,从温度角度来说,a>b>c,所以三者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 b代表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故C错误。
D. c代表大气逆辐射,晴天大气逆辐射会减弱,阴天会增强,所以c与天气状况有关,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2)霜冻主要出现在晚上,晚上气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气温,才能防御霜冻,故正确答案为C。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
14.【答案】(1)C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A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
C.③表示地面辐射,C正确;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答案为:C。(2)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是用于遮光,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结合上题分析,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故②被削弱,B正确;而该做法不能影响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也不能影响大气逆辐射④,A、D错误;由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热量减少,地面发出的地面辐射间接被削弱,C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云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越强。
15.【答案】(1)氮气;氧气
(2)臭氧;二氧化碳
(3)成云致雨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分析】(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据图可知,A比例最大,为氮气,B比例第二大,为氧气。(2)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得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灼伤,因此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因此促进绿色植被生长的是二氧化碳。(3)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杂质,它们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充当凝结核。
【点评】大气组成指的是干空气的化学成分。氮气占干空气的体积比最大,约为 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空气体积的 21%。剩下的 1% 由其它各种气体构成,如惰性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除惰性气体外,各气体的浓度和停留时间呈正相关。
16.【答案】(1)①;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2)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3)B;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因此①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2)A层为对流层,对流层高度受纬度和季节影响。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夏季大于冬季。对流运动是造成对流层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夏季气温高,对流运动旺盛,对流层顶高。(3)平流层是从对流层顶到约5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下冷上热,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有云出现。因此平流层多晴朗天气,适合高空飞行。图中B为平流层。
【点评】依据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高层大气中气温先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17.【答案】(1)太阳;地面
(2)削弱;吸收;散射;反射
(3)大气逆辐射;保温
(4)大;短
(5)①;②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4)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5)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很少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因此地面增温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图中①来自太阳,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②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是地面辐射。
【点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