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龙岩月考)探空气球(氢氯气球)是研究大气层的重要工具。它携带传感器升空后,可持续将探测到的气温等数据传回地面;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爆炸成碎片。根据不同测站探空气球传回的数据,得到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分布(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表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由图可知( )
A.9~15千米大气对流运动较强
B.对流层顶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0~9千米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3.探空气球上升的高度有限,主要是因为与近地面相比,高空( )
A.气压较低 B.温度较低 C.湿度较小 D.风速较大
(2021高二上·十堰期中)小明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开启了我的莫斯科之旅……从北京起飞一个小时后,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舷窗外是湛蓝的天空,机翼下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有利于飞机平稳飞行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5.“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021高三上·辽宁开学考) 2021年6月17日雨后天晴,我国某地的小明同学拍摄到天空的秀美景象,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标题发到朋友圈,获得众人点赞。下图为小明同学拍摄到的画面。据此完成问题。
6.图中天气现象发生于大气层的( )
A.臭氧层 B.高层大气 C.平流层 D.对流层
7.此时近地面空气中含量较低的成分是( )
A.水汽 B.二氧化碳 C.杂质 D.氧气
(2021高一下·温州期末)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9.“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 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浙江北部某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霜,下图为该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0.该村的霜冻最可能出现的聚落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村民发现院子里的大香樟树下没有结霜,其主要原因是( )
①树干高大,阻挡了强劲西北风②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
③枝叶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④树下逆温现象显着,风力较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逆温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下图示意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大气( )
A.①层不易形成对流 B.②层出现了逆温现象
C.对流层高度约为2千米 D.③层臭氧集中
13.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
A.常出现于夏季午后的塔里木盆地
B.导致③层大气污染严重
C.晴天日出后,②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D.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交通安全
(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下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大气运动过程( )
A.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C.甲处气温最低 D.丁处气压最低
15.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气流( )
A.①③先出现 B.②④先出现
C.①发生在夜晚谷地 D.③发生在城市郊区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浙江某地冬季草莓大棚顶部以白色塑料膜搭建,用黑色塑料膜覆盖草莓根部土壤。下左图示意地—气系统的热量传递;下右图为某草莓生产地。完成下面小题。
16.上左图中( )
A.①为对流层大气直接热源 B.①②两种均属于短波辐射
C.④只有水汽、CO2可吸收 D.⑤一般在夜晚的时候最强
17.上右图中白色、黑色塑料膜分别可以( )
A.增加①、减少④ B.减少②④、降低土温
C.增加③、减少⑤ D.减少③⑥、保持土温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三上·靖边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
(2)B是 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 层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
19.(2023高一下·马鞍山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字母),它的直接热源是 ,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 (对流/平流)运动为主。
(2)在图中含有臭氧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降低) 。
(3)当发生右图情况时,常出现于 (白天/夜晚),此时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时针/逆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则a、b间风速会 (变大/变小)。
20.(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不少城市经受了罕见的高温考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差最高可达8℃。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图中盛夏时节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是 (中心区/郊区),这是因为这里气流 (上升/下沉)运动剧烈,容易成云致雨。
(2)若该城市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宜建在 (A处/B处),原因是 。
(3)若B处临近海洋,白天A处风速会 (增强/减弱)。
(4)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指出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根据题意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均温高,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高的是①,排除C、D选项。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年均温最低,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低的是③,排除B选项。中纬度地区年均温介于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对应图中的②地区,A正确。故答案为:A。
2.结合图示可知,0~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平流运动较弱,A、C错误。图中各纬度对流层顶的海拔高度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B正确。高层大气的海拔范围是在平流层顶部(50-55km)以上,图中没有反映出高层大气,D错误。故答案为:B。
3.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离地面越高,受地球的引力越小,大气越稀薄。进入高空的探空气球,球内气压过低、球外气压过大,导致发生爆炸,难以上升到更高高度。A正确。温度、湿度、风速对探空气球上升高度的影响不大,排除B、C、D选项。故答案为:A。
【答案】4.B
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4.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的上面,12~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因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B正确;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不适合飞机飞行,A错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50千米以上,不适合飞机飞行,C、D错误。故答案为:B。
5.云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因上部温度低,下部温度高,所以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B错误;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C错误;高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6.D
7.C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之上,顶界伸展到约50~55公里。 在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和尘粒含量也较少,因而气流比较平缓,能见度较佳。
6.图示为火烧云,是落日时太阳余晖洒在云层上产生的现象。云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对流层,D项正确。臭氧层、高层大气、平流层等几乎没有云雾等天气现象,A、B、C项错误。故答案为:D。
7.降水的必要条件就是凝结核,降水会将凝结核沉降到地面,大大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C项正确;夏季雨后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A项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在雨后变化不大,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8.A
9.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输。
8.“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故选A。
9.“嫦娥五号”返回途中,甲-乙段位于120km----6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因此甲-乙段不是对流层,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乙-丙位于60km----10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乙-丙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丁段位于100km----1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丙-丁段空气对流不显著,C错误。丁-戊段位于10km----地表,应该是对流层中,对流层往下空气密度增大,D正确。故选D。
【答案】10.A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要形成霜冻,需要晚上气温较低。在山谷,山坡的冷空气下行,气温较低,易形成霜冻。
10.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霜冻容易在昼夜温差大且夜间气温低的地方形成,读图可知,丁地受湖泊影响,夜间降温较慢,气温较高,D排除;甲在谷底,晚上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底聚积,降温辐度大,导致甲地容易出现霜冻,乙丙在山坡,冷空气不容易堆积,霜冻可能性较小,BC排除,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1.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北部某山村受冬季风影响较小,①排除;大香樟树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②符合题意;枝叶会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③符合题意;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为逆温,树下不容易出现逆温,④排除。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1、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影响逆温形成因素:
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
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④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
⑤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12.①层大气近地面气温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下热上冷有利于对流,A错误;②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下冷上热而形成逆温,B正确;在5千米到10千米之间也有对流运动,对流层的高度不止2千米,C错误;臭氧集中在平流层,平流层距离地表的高度远大于10千米,D错误。故答案为:B。
13.夏季午后的塔里木盆地的近地面气温极高,不可能只有10℃左右,A错误;③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污染并不严重,B错误;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②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C正确;逆温出现时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能见度变差,不利于交通安全,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4.D
15.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4.热力环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错误;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B错误;丁处与甲处在同一竖直面,丁处海拔较高,气温较甲地低,C错误;甲乙丙地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排序是甲>乙>丙>丁,丁地气压最低,D正确。故答案为:D。
15.热力环流的形成先是近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受热空气会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遇冷空气会下沉,所以①③先出现,A正确,B错误;夜晚谷地盛行上升气流,C错误;城市郊区以下沉气流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6.B
1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1、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反射不具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一些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强。
2、地膜覆盖本身并不能产生热能,地膜覆盖后土壤保温主要是通过“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阻碍近地面气层热量交换、增加净辐射"来实现的。
16.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①为太阳辐射,A错误;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②反射的仍然为太阳光,所以是短波辐射,B正确;温室气体以水汽、CO2为主,但不是只有它们,温室气体种类较多,C错误;⑤为大气逆辐射,气温最高时⑤最强,D错误。故答案为:B。
17.透明白膜使①有少量减少,不可能增加,A错误;②反映的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白膜无关,排除B;白膜具有阻挡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损失的作用,即减少了③⑥,故排除C;黑膜白天可阻挡太阳辐射,保持土温,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
18.【答案】(1)对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气温逐渐升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位于大气最底层,为对流层。读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依据B层所处高度和温度随高度变化规律(下冷上热)可知B是平流层。
(3)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依据人造卫星所处高度可知,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中飞行。依据图中高度和大气垂直分层信息可知,距地面1000米高度属于对流层,距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因此人造卫星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气温逐渐升高。
【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9.【答案】(1)A;地面辐射;对流
(2)升高
(3)白天;顺时针
(4)变小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A层位于近地表至地面以上约12km处,是对流层;B层位于对流层顶(约地面以上12km处)到50km高空处,是平流层;C层位于50km高空以上,是高层大气。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内集中了大气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等,云雾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由于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故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2)B层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由图可知,a点等压面向下凸出,b点等压面向上凸出,说明a处气压低于b处气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此时应是白天,陆地近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气压降低;海洋近海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导致气压升高。陆地近地面气压较低,说明陆地近地面空气上升,陆地高空气压较高;海洋近海面气压较高,说明海洋上空空气下沉,海洋高空气压较低;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近地(海)面由气压较高的近海面流向气压较低的近地面,高空由气压较高的陆地高空流向气压较低的海洋高空,即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说明b点所在的近海面气压与a点所在近地面气压差值减小,风速会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大气垂直分层,由下到上主要分为对流层、大气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空气对流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平流层,空气平流利于飞机飞行。热力环流规律是,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线向高凸,相反,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线向低凸。近地面与高空相反。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
20.【答案】(1)中心区;上升
(2)B处;B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污染气体进入城区。
(3)增强
(4)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比例;将耗能多的企业外迁;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能耗;屋顶绿化;建设水景公园;建设卫星城,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出行率;兴建节能建筑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盛夏时节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是中心区;因为这里气流上升,故形成降水。
(2)由于受城市风的影响,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风从郊区吹向市区。城市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应该建在B区;因为B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污染气体进入城区。
(3)若B处临近海洋,白天的时候,陆地空气上升,变成低压区,海洋上形成高压区,较冷和较重的空气从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海风会加强A处的城市风。
(4)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因此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比例,从而降低白天城市温度;此外将耗能多的企业外迁;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能耗,减少工厂废热的排放;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增加城市水域面积;建设卫星城转移城市内部的交通和人口压力;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出行率。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B卷)
一、选择题
(2022高一下·龙岩月考)探空气球(氢氯气球)是研究大气层的重要工具。它携带传感器升空后,可持续将探测到的气温等数据传回地面;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爆炸成碎片。根据不同测站探空气球传回的数据,得到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分布(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代表低纬、中纬、高纬地区年均温垂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由图可知( )
A.9~15千米大气对流运动较强
B.对流层顶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0~9千米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高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3.探空气球上升的高度有限,主要是因为与近地面相比,高空( )
A.气压较低 B.温度较低 C.湿度较小 D.风速较大
【答案】1.A
2.B
3.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1.根据题意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均温高,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高的是①,排除C、D选项。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年均温最低,图中近地面年均温最低的是③,排除B选项。中纬度地区年均温介于低纬度和高纬度之间,对应图中的②地区,A正确。故答案为:A。
2.结合图示可知,0~9千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平流运动较弱,A、C错误。图中各纬度对流层顶的海拔高度均呈现随纬度升高而降低,B正确。高层大气的海拔范围是在平流层顶部(50-55km)以上,图中没有反映出高层大气,D错误。故答案为:B。
3.受地球引力的影响,离地面越高,受地球的引力越小,大气越稀薄。进入高空的探空气球,球内气压过低、球外气压过大,导致发生爆炸,难以上升到更高高度。A正确。温度、湿度、风速对探空气球上升高度的影响不大,排除B、C、D选项。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十堰期中)小明在“朋友圈”写道:“终于开启了我的莫斯科之旅……从北京起飞一个小时后,平稳飞行在万米高空,舷窗外是湛蓝的天空,机翼下是翻腾的云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有利于飞机平稳飞行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5.“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能大量吸收紫外线 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答案】4.B
5.A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4.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对流层的上面,12~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因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B正确;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不适合飞机飞行,A错误;电离层存在于高层大气中,50千米以上,不适合飞机飞行,C、D错误。故答案为:B。
5.云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因上部温度低,下部温度高,所以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B错误;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平流层中的臭氧层,C错误;高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三上·辽宁开学考) 2021年6月17日雨后天晴,我国某地的小明同学拍摄到天空的秀美景象,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标题发到朋友圈,获得众人点赞。下图为小明同学拍摄到的画面。据此完成问题。
6.图中天气现象发生于大气层的( )
A.臭氧层 B.高层大气 C.平流层 D.对流层
7.此时近地面空气中含量较低的成分是( )
A.水汽 B.二氧化碳 C.杂质 D.氧气
【答案】6.D
7.C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之上,顶界伸展到约50~55公里。 在平流层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和尘粒含量也较少,因而气流比较平缓,能见度较佳。
6.图示为火烧云,是落日时太阳余晖洒在云层上产生的现象。云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对流层,D项正确。臭氧层、高层大气、平流层等几乎没有云雾等天气现象,A、B、C项错误。故答案为:D。
7.降水的必要条件就是凝结核,降水会将凝结核沉降到地面,大大减少其在空气中的含量,C项正确;夏季雨后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A项错误;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在雨后变化不大,B、D项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温州期末)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携带月壤返回地球并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返回路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
9.“嫦娥五号”返回途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甲-乙段出现雷雨天气 B.乙-丙段出现了臭氧层
C.丙-丁段空气对流显著 D.丁-戊段空气密度增大
【答案】8.A
9.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传输。
8.“嫦娥五号”升空最后到达月球,因此此过程中生穿越了地球大气层,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嫦娥五号”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正确。故选A。
9.“嫦娥五号”返回途中,甲-乙段位于120km----6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因此甲-乙段不是对流层,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乙-丙位于60km----10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乙-丙位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错误。丙-丁段位于100km----10km,平流层顶部是50km处,对流层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丙-丁段空气对流不显著,C错误。丁-戊段位于10km----地表,应该是对流层中,对流层往下空气密度增大,D正确。故选D。
(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 2022年12月某日清晨,浙江北部某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霜,下图为该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0.该村的霜冻最可能出现的聚落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村民发现院子里的大香樟树下没有结霜,其主要原因是( )
①树干高大,阻挡了强劲西北风②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
③枝叶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④树下逆温现象显着,风力较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0.A
11.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要形成霜冻,需要晚上气温较低。在山谷,山坡的冷空气下行,气温较低,易形成霜冻。
10.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霜冻容易在昼夜温差大且夜间气温低的地方形成,读图可知,丁地受湖泊影响,夜间降温较慢,气温较高,D排除;甲在谷底,晚上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底聚积,降温辐度大,导致甲地容易出现霜冻,乙丙在山坡,冷空气不容易堆积,霜冻可能性较小,BC排除,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1.根据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北部某山村受冬季风影响较小,①排除;大香樟树枝叶繁茂,遮挡下沉的冷空气,②符合题意;枝叶会阻挡地面辐射向高空扩散,③符合题意;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为逆温,树下不容易出现逆温,④排除。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逆温是指在某些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下图示意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大气( )
A.①层不易形成对流 B.②层出现了逆温现象
C.对流层高度约为2千米 D.③层臭氧集中
13.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
A.常出现于夏季午后的塔里木盆地
B.导致③层大气污染严重
C.晴天日出后,②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D.大气能见度高,有利于交通安全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1、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2、影响逆温形成因素:
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
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④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
⑤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12.①层大气近地面气温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下热上冷有利于对流,A错误;②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上升,下冷上热而形成逆温,B正确;在5千米到10千米之间也有对流运动,对流层的高度不止2千米,C错误;臭氧集中在平流层,平流层距离地表的高度远大于10千米,D错误。故答案为:B。
13.夏季午后的塔里木盆地的近地面气温极高,不可能只有10℃左右,A错误;③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大气污染并不严重,B错误;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②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C正确;逆温出现时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能见度变差,不利于交通安全,D错误。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下·信阳开学考)下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大气运动过程( )
A.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B.直接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C.甲处气温最低 D.丁处气压最低
15.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气流( )
A.①③先出现 B.②④先出现
C.①发生在夜晚谷地 D.③发生在城市郊区
【答案】14.D
15.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14.热力环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错误;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B错误;丁处与甲处在同一竖直面,丁处海拔较高,气温较甲地低,C错误;甲乙丙地四地的气压值大小排序是甲>乙>丙>丁,丁地气压最低,D正确。故答案为:D。
15.热力环流的形成先是近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受热空气会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遇冷空气会下沉,所以①③先出现,A正确,B错误;夜晚谷地盛行上升气流,C错误;城市郊区以下沉气流为主,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上·浙江月考)浙江某地冬季草莓大棚顶部以白色塑料膜搭建,用黑色塑料膜覆盖草莓根部土壤。下左图示意地—气系统的热量传递;下右图为某草莓生产地。完成下面小题。
16.上左图中( )
A.①为对流层大气直接热源 B.①②两种均属于短波辐射
C.④只有水汽、CO2可吸收 D.⑤一般在夜晚的时候最强
17.上右图中白色、黑色塑料膜分别可以( )
A.增加①、减少④ B.减少②④、降低土温
C.增加③、减少⑤ D.减少③⑥、保持土温
【答案】16.B
17.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1、大气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反射不具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一些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强。
2、地膜覆盖本身并不能产生热能,地膜覆盖后土壤保温主要是通过“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阻碍近地面气层热量交换、增加净辐射"来实现的。
16.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①为太阳辐射,A错误;①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②反射的仍然为太阳光,所以是短波辐射,B正确;温室气体以水汽、CO2为主,但不是只有它们,温室气体种类较多,C错误;⑤为大气逆辐射,气温最高时⑤最强,D错误。故答案为:B。
17.透明白膜使①有少量减少,不可能增加,A错误;②反映的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白膜无关,排除B;白膜具有阻挡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损失的作用,即减少了③⑥,故排除C;黑膜白天可阻挡太阳辐射,保持土温,因此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8.(2022高三上·靖边期中)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 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
(2)B是 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 层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 。
【答案】(1)对流;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气温逐渐升高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分析】(1)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位于大气最底层,为对流层。读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依据B层所处高度和温度随高度变化规律(下冷上热)可知B是平流层。
(3)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由地面向上分成三层,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依据人造卫星所处高度可知,人造卫星在高层大气中飞行。依据图中高度和大气垂直分层信息可知,距地面1000米高度属于对流层,距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因此人造卫星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气温逐渐升高。
【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9.(2023高一下·马鞍山月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字母),它的直接热源是 ,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 (对流/平流)运动为主。
(2)在图中含有臭氧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降低) 。
(3)当发生右图情况时,常出现于 (白天/夜晚),此时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时针/逆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则a、b间风速会 (变大/变小)。
【答案】(1)A;地面辐射;对流
(2)升高
(3)白天;顺时针
(4)变小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图中A层位于近地表至地面以上约12km处,是对流层;B层位于对流层顶(约地面以上12km处)到50km高空处,是平流层;C层位于50km高空以上,是高层大气。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内集中了大气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等,云雾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由于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故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2)B层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由图可知,a点等压面向下凸出,b点等压面向上凸出,说明a处气压低于b处气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此时应是白天,陆地近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气压降低;海洋近海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导致气压升高。陆地近地面气压较低,说明陆地近地面空气上升,陆地高空气压较高;海洋近海面气压较高,说明海洋上空空气下沉,海洋高空气压较低;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近地(海)面由气压较高的近海面流向气压较低的近地面,高空由气压较高的陆地高空流向气压较低的海洋高空,即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说明b点所在的近海面气压与a点所在近地面气压差值减小,风速会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大气垂直分层,由下到上主要分为对流层、大气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空气对流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平流层,空气平流利于飞机飞行。热力环流规律是,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线向高凸,相反,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等压线向低凸。近地面与高空相反。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
20.(2023高一下·安徽开学考)近些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国不少城市经受了罕见的高温考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差最高可达8℃。结合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图中盛夏时节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是 (中心区/郊区),这是因为这里气流 (上升/下沉)运动剧烈,容易成云致雨。
(2)若该城市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宜建在 (A处/B处),原因是 。
(3)若B处临近海洋,白天A处风速会 (增强/减弱)。
(4)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指出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中心区;上升
(2)B处;B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污染气体进入城区。
(3)增强
(4)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比例;将耗能多的企业外迁;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能耗;屋顶绿化;建设水景公园;建设卫星城,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出行率;兴建节能建筑等。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盛夏时节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是中心区;因为这里气流上升,故形成降水。
(2)由于受城市风的影响,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风从郊区吹向市区。城市布局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应该建在B区;因为B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污染气体进入城区。
(3)若B处临近海洋,白天的时候,陆地空气上升,变成低压区,海洋上形成高压区,较冷和较重的空气从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海风会加强A处的城市风。
(4)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因此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比例,从而降低白天城市温度;此外将耗能多的企业外迁;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能耗,减少工厂废热的排放;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增加城市水域面积;建设卫星城转移城市内部的交通和人口压力;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出行率。
【点评】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