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0高一上·上海期中)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
A.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2.(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台湾天然温泉分布众多,主要原因是这里处在(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界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界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界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界
3.(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C.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4.(2019高一上·蚌埠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当地时间2018年11月30日8时29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某地(北纬61.35 度,西经150.0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图中黑点示意此次地震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美国阿拉斯加( )
A.位于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北临北冰洋,南临大西洋
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D.地形平坦,气候终年寒冷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慢 C.下地慢 D.地核
5.(2018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列地形地貌,在地垒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是( )
A.日本富士山 B.华山西峰 C.东非大裂谷 D.渭河谷地
6.(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末)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板块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下列地貌中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东亚岛弧链 D.东非大裂谷
7.(2013高一上·台州期中)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2023高一下·叙州期末)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37.15°N,36.95°E)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至3月1日,累计余震6千多次,4万多人遇难,超16万栋建筑倒塌或严重损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软流层 D.下地幔
9.此次地震破坏性大,影响因素有( )
①震级②地震时间③震区人口密度④地震波传播速度⑤建筑物抗震结构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12.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13.下列不是该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内力作用 D.风力作用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15.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2022高二上·安阳期中)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在此次科考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和同纬度海岸地带相比,“海斗”号水下作业区自转的( )
A.线速度较大,角速度较大 B.线速度相等,角速度较小
C.线速度较小,角速度较大 D.线速度较小,角速度相等
17.“海斗”号下潜深度10767米处,最可能位于( )
A.板块生长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大洋板块内部 D.地壳稳定区
(2022高一下·临潼期末)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隧道,遇河建桥梁,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过去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工业分布 D.地形因素
19.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建设成本降低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20.(2021高一上·贵港期末)读某地地质剖面和地貌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2)③地的地貌类型为 ,位于 。
(3)简述图中甲地貌的成因。
21.(2019高二上·丰台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地对应的地质构造或地形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甲—火山 B.乙—向斜 C.丙—断层 D.丁—背斜
(2)图示Ⅰ、Ⅱ、Ⅲ、Ⅳ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____(选择填空)。
A.Ⅰ B.Ⅱ C.Ⅲ D.Ⅳ
(3)图中序号代表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①——变质作用 B.②——冷却凝固
C.③——重熔再生 D.④——外力作用
(4)自然界中常有与乙、丙类似的地表形态。下图中反映其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选择填空)。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5)丙处地貌成因是 ;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有 (选择填空)。
A.庐山 B.富士山 C.华山 D.喜马拉雅山
(6)图中____(选择填空)。
A.甲处有利于修建大型工程
B.乙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C.丙处地下可以开挖隧道
D.丁处火山喷发时对人类有害无利
22.(2015高一上·潮南期中)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 板块, E代表 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填图中字母)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红海是B板块和C板块的 边界,它是两大板块 (填运动方式)形成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据已有六大板块相关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2.【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属于消亡边界,B对;不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A、C错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不是生长边界,D错。故本题选B。
【点评】生长边界:在大陆上表现为裂谷,是由板块相背运动拉伸而多出来的,海洋中则是海岭(海岭是由板块拉伸形成的裂谷,后被岩浆喷发所填埋而形成的山岭)
消亡边界:在大陆上表现为山脉,岛弧,由板块挤压而成,海洋中则是海沟(海沟是由海洋所在板块向陆地板块俯冲而消亡形成的)
3.【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解:根据六大板块分布位置,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C对。A、B、D错。
【点评】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是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理解为:凡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两板块间碰撞的就叫消亡边界。消亡板块易形成海沟,造山带。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
生长边界,离散型边界,又称扩张边界(与消亡边界相对),是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常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
4.【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美国阿拉斯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对。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A错。北临北冰洋,南临太平洋,B错。地形多山,起伏大,纬度高,气候终年寒冷,D错。(2)此次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某地,震源深度4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千米,震源位于上地慢,B对。超过了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A错。下地慢的深度超过900千米,地核深度超过2900千米,C、D错。
【点评】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5.【答案】B
【知识点】断层
【解析】【分析】地垒是断层的一种形态,在地貌上会形成块状山,华山西峰符合题意;日本富士山为火山喷发形成;东非大裂谷为断裂下陷而成;渭河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为地堑。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6.【答案】(1)B
(2)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⑴读图可知,图中M小板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属于印度洋板块。
⑵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与板块张裂无关,A错。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B错。
岛弧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C错。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D对。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7.【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能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著名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长边界,一种是消亡边界,生长边界板块活动是相互张裂,比如东非大裂谷就是在这种板块活动下所形成的.另一种消亡边界板块活动时相互碰撞挤压,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就是这样形成的.
【答案】8.A
9.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震级高,破坏性大,一次地震一般只有一个震级。
8.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结合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土耳其,属大陆地壳,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震级高,破坏性大,①正确;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民众普遍在熟睡,来不及逃生,破坏性大,②正确;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震中附近人口密集,破坏性大,③正确;地震波速度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④错误;建筑物抗震结构差,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大,⑤正确。C正确;故选C。
【答案】10.A
11.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欧亚(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相互张裂,即相离运动,为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板块碰撞边界,即相向运动,为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
10.由图结合材料可知,在蜡烛加热作用下,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相互张裂运动,是生长边界,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11.A、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不符合题意;
C、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C不符合题意;
D、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相互张裂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D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1)河谷的发育过程: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
作用 温度、水、生物等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侵蚀
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12.A.向斜是槽部地形不易被侵蚀,A选项错误;
B.河谷地貌主要受流水地貌的影响,B选项错误;
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山谷,不会形成河谷,C选项错误;
D.图中河流位置岩层发生位移,为断层地貌,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3.A.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发生位于,A选项错误;
B.河谷地貌受到流水作用的影响,B选项错误;
C.内力作用使得地壳发生起伏变化,C选项错误;
D.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4.D
15.A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1.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背斜最初形成山岭,后来因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最初形成谷地,后来因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
2.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一块上升,另一块下降。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在地垒基础上常发育成块状山地或陡峻的山峰,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万佛顶等。在地堑构造上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在断裂带上易发育成裂谷、河流,如东非大裂谷等。
14.读图可知,地层②出现了断裂并产生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误;③为变质作用,④为岩浆活动,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C错误;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正确。故答案为:D。
15.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b处为喷出岩,不是花岗岩,B错误;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一、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
1、角速度:地球本体绕通过其质心的旋转轴自西向东旋转的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一般用ω表示。除极点外,全球各地的角速度约为15°小时。
2、线速度
(1)某地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
(2)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
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区域称为“消亡边界”,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相互彼此分离的区域称为“生长边界”,如果是陆地板块相互分离,则会形成巨大的裂谷,裂谷继续张裂,就会形成海洋,如果板块继续扩张,海洋将会继续扩大,比如“大西洋”的形成就和板块张裂很有关系。如果是海洋板块相互分离,由于海洋板块较薄,板块张裂分离后,下方的岩浆就会往上涌,形成海底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海底的“海岭”。
16.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以外,全球相等;同纬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故A、B、C错误,D对。本题选D。
17.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处区域为马里亚纳海沟,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而成,故位于消亡边界,B对,A、C、D错。本题选B。
【答案】18.D
19.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8.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形,D正确;与气候、居民点、工业分布关系不大,A、B、C错。故答案为:D。
19.曾经的“之”字形路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是因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①、③正确;与汽车性能无关,②错;建隧道、架桥梁会增加建设成本,④错。①③正确,故答案为:A。
20.【答案】(1)向斜;断层
(2)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搬运,形成山谷。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岩层向下弯曲,表示的地质的构造是向斜,②处处于的断裂处,地质构造是断层。
(2)由图中信息可知,③地处于河流入海口处,表示的地貌类型为三角洲。
(3)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处最底处岩层向上拱起,表示的是背斜,由于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搬运,形成山谷形成的谷地。
【点评】褶皱和断层的区别: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上拱 岩层下凹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
新老关系上 中部老,两翼新 中部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易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积水,便于施工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21.【答案】(1)B
(2)C
(3)C
(4)B
(5)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AC
(6)C;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断层;火山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属于断层,A错误;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B正确;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C错误;丁有火山喷发,D错误;故答案为:B。(2)Ⅰ和Ⅱ由岩浆形成,故属于岩浆岩;Ⅲ形成于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属于变质岩,故C正确;Ⅳ属于沉积岩。故答案为:C。(3)根据上题,Ⅳ属于沉积岩,故①为外力作用;②属于变质作用;③形成岩浆,是重熔再生;④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故答案为:C。(4)首先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受外力堆积反而形成山地或高地。据此判断,图中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①③②,故答案为:B。(5)丙处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甲处为断层,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有庐山、华山,故AC正确。富士山属于火山,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6)甲处为断层,不利于修建大型工程;乙处为向斜,地质构造利于储水;丙处为背斜,由于有良好的支撑,地下可以开挖隧道;丁处火山喷发时会产生大量的火山会,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影响航空运输,阻挡太阳光,引发森林火灾等。故CD正确,AB错误。故答案为:CD。
【点评】向斜属于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向斜为褶曲构造之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其在褶弯内之岩层,愈往中央,愈为年轻。向斜之两翼,如向同一方向倾斜,曰转倒褶曲;如两翼之倾斜,几近水平,或作水平状态,曰偃卧褶曲。向斜与背斜相连,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壳岩层,呈现波状。
22.【答案】(1)亚欧;美洲
(2)A;C
(3)生长;张裂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据图可知:A为亚欧板块;B为非洲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板块;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组成地表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地震。喜马拉雅山是由A亚欧板块和C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成。(3)依据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可以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是其主要的类型。据图可知:据图可知:红海两侧的B板块和C板块不断向两侧张裂运动,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形成。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0高一上·上海期中)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
A.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
【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据已有六大板块相关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2.(2020高一上·上海期末)台湾天然温泉分布众多,主要原因是这里处在(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界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界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界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界
【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属于消亡边界,B对;不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A、C错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不是生长边界,D错。故本题选B。
【点评】生长边界:在大陆上表现为裂谷,是由板块相背运动拉伸而多出来的,海洋中则是海岭(海岭是由板块拉伸形成的裂谷,后被岩浆喷发所填埋而形成的山岭)
消亡边界:在大陆上表现为山脉,岛弧,由板块挤压而成,海洋中则是海沟(海沟是由海洋所在板块向陆地板块俯冲而消亡形成的)
3.(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C.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解:根据六大板块分布位置,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C对。A、B、D错。
【点评】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是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可以理解为:凡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两板块间碰撞的就叫消亡边界。消亡板块易形成海沟,造山带。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
生长边界,离散型边界,又称扩张边界(与消亡边界相对),是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常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
4.(2019高一上·蚌埠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当地时间2018年11月30日8时29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某地(北纬61.35 度,西经150.0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图中黑点示意此次地震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美国阿拉斯加( )
A.位于美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北临北冰洋,南临大西洋
C.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D.地形平坦,气候终年寒冷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慢 C.下地慢 D.地核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美国阿拉斯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对。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A错。北临北冰洋,南临太平洋,B错。地形多山,起伏大,纬度高,气候终年寒冷,D错。(2)此次地震发生在阿拉斯加某地,震源深度40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千米,震源位于上地慢,B对。超过了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A错。下地慢的深度超过900千米,地核深度超过2900千米,C、D错。
【点评】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经台湾再到菲律宾转向东南直至新西兰,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带是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致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经中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带是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5.(2018高一上·浙江期中)下列地形地貌,在地垒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是( )
A.日本富士山 B.华山西峰 C.东非大裂谷 D.渭河谷地
【答案】B
【知识点】断层
【解析】【分析】地垒是断层的一种形态,在地貌上会形成块状山,华山西峰符合题意;日本富士山为火山喷发形成;东非大裂谷为断裂下陷而成;渭河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为地堑。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 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
6.(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末)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板块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下列地貌中由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是( )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东亚岛弧链 D.东非大裂谷
【答案】(1)B
(2)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⑴读图可知,图中M小板块位于阿拉伯半岛上,属于印度洋板块。
⑵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与板块张裂无关,A错。
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B错。
岛弧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C错。
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D对。
故答案为:(1)B;(2)D。
【点评】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7.(2013高一上·台州期中)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能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著名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故选:D.
【点评】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长边界,一种是消亡边界,生长边界板块活动是相互张裂,比如东非大裂谷就是在这种板块活动下所形成的.另一种消亡边界板块活动时相互碰撞挤压,著名的珠穆朗玛峰就是这样形成的.
(2023高一下·叙州期末)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土耳其(37.15°N,36.95°E)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至3月1日,累计余震6千多次,4万多人遇难,超16万栋建筑倒塌或严重损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软流层 D.下地幔
9.此次地震破坏性大,影响因素有( )
①震级②地震时间③震区人口密度④地震波传播速度⑤建筑物抗震结构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8.A
9.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震级高,破坏性大,一次地震一般只有一个震级。
8.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结合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土耳其,属大陆地壳,震源深度为20千米,因此震源应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震级高,破坏性大,①正确;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民众普遍在熟睡,来不及逃生,破坏性大,②正确;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震中附近人口密集,破坏性大,③正确;地震波速度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④错误;建筑物抗震结构差,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大,⑤正确。C正确;故选C。
(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张裂作用 ②碰撞挤压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阿尔卑斯山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答案】10.A
11.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地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欧亚(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相互张裂,即相离运动,为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板块碰撞边界,即相向运动,为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等。
10.由图结合材料可知,在蜡烛加热作用下,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模拟的是板块相互张裂运动,是生长边界,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11.A、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不符合题意;
C、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C不符合题意;
D、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相互张裂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下列小题。
12.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13.下列不是该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内力作用 D.风力作用
【答案】12.D
13.D
【知识点】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1)河谷的发育过程: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结果
风化
作用 温度、水、生物等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侵蚀
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12.A.向斜是槽部地形不易被侵蚀,A选项错误;
B.河谷地貌主要受流水地貌的影响,B选项错误;
C.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山谷,不会形成河谷,C选项错误;
D.图中河流位置岩层发生位移,为断层地貌,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3.A.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发生位于,A选项错误;
B.河谷地貌受到流水作用的影响,B选项错误;
C.内力作用使得地壳发生起伏变化,C选项错误;
D.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15.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14.D
15.A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1.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背斜最初形成山岭,后来因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最初形成谷地,后来因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是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
2.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一块上升,另一块下降。上升的岩块称为地垒,下降的岩块称为地堑。在地垒基础上常发育成块状山地或陡峻的山峰,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万佛顶等。在地堑构造上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在断裂带上易发育成裂谷、河流,如东非大裂谷等。
14.读图可知,地层②出现了断裂并产生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误;③为变质作用,④为岩浆活动,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⑤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C错误;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正确。故答案为:D。
15.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b处为喷出岩,不是花岗岩,B错误;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上·安阳期中)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在此次科考中,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和同纬度海岸地带相比,“海斗”号水下作业区自转的( )
A.线速度较大,角速度较大 B.线速度相等,角速度较小
C.线速度较小,角速度较大 D.线速度较小,角速度相等
17.“海斗”号下潜深度10767米处,最可能位于( )
A.板块生长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大洋板块内部 D.地壳稳定区
【答案】16.D
17.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一、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
1、角速度:地球本体绕通过其质心的旋转轴自西向东旋转的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一般用ω表示。除极点外,全球各地的角速度约为15°小时。
2、线速度
(1)某地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动的弧线长。
(2)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
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二、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的区域称为“消亡边界”,如果是陆地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板块相互彼此分离的区域称为“生长边界”,如果是陆地板块相互分离,则会形成巨大的裂谷,裂谷继续张裂,就会形成海洋,如果板块继续扩张,海洋将会继续扩大,比如“大西洋”的形成就和板块张裂很有关系。如果是海洋板块相互分离,由于海洋板块较薄,板块张裂分离后,下方的岩浆就会往上涌,形成海底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海底的“海岭”。
16.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角速度除极点以外,全球相等;同纬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故A、B、C错误,D对。本题选D。
17.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处区域为马里亚纳海沟,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而成,故位于消亡边界,B对,A、C、D错。本题选B。
(2022高一下·临潼期末)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隧道,遇河建桥梁,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过去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工业分布 D.地形因素
19.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建设成本降低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18.D
19.A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2)社会因素——主要因素。
(3)技术因素——保障性因素。
(4)自然因素——限制性因素。
按照布局的原则,综合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适用范围,在合理确定交通运输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和运输网层次、密度的现状和历史状况,确定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制定合理的布局。
18.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形,D正确;与气候、居民点、工业分布关系不大,A、B、C错。故答案为:D。
19.曾经的“之”字形路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是因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①、③正确;与汽车性能无关,②错;建隧道、架桥梁会增加建设成本,④错。①③正确,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20.(2021高一上·贵港期末)读某地地质剖面和地貌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2)③地的地貌类型为 ,位于 。
(3)简述图中甲地貌的成因。
【答案】(1)向斜;断层
(2)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搬运,形成山谷。
【知识点】河流地貌;褶皱;断层
【解析】【分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岩层向下弯曲,表示的地质的构造是向斜,②处处于的断裂处,地质构造是断层。
(2)由图中信息可知,③地处于河流入海口处,表示的地貌类型为三角洲。
(3)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处最底处岩层向上拱起,表示的是背斜,由于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搬运,形成山谷形成的谷地。
【点评】褶皱和断层的区别: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上拱 岩层下凹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
新老关系上 中部老,两翼新 中部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易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实践应用 资源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
原因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工程设施
原因 稳定、无积水,便于施工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水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21.(2019高二上·丰台期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地对应的地质构造或地形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甲—火山 B.乙—向斜 C.丙—断层 D.丁—背斜
(2)图示Ⅰ、Ⅱ、Ⅲ、Ⅳ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____(选择填空)。
A.Ⅰ B.Ⅱ C.Ⅲ D.Ⅳ
(3)图中序号代表正确的是____(选择填空)。
A.①——变质作用 B.②——冷却凝固
C.③——重熔再生 D.④——外力作用
(4)自然界中常有与乙、丙类似的地表形态。下图中反映其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选择填空)。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5)丙处地貌成因是 ;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有 (选择填空)。
A.庐山 B.富士山 C.华山 D.喜马拉雅山
(6)图中____(选择填空)。
A.甲处有利于修建大型工程
B.乙处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C.丙处地下可以开挖隧道
D.丁处火山喷发时对人类有害无利
【答案】(1)B
(2)C
(3)C
(4)B
(5)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AC
(6)C;D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断层;火山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属于断层,A错误;乙地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B正确;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C错误;丁有火山喷发,D错误;故答案为:B。(2)Ⅰ和Ⅱ由岩浆形成,故属于岩浆岩;Ⅲ形成于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属于变质岩,故C正确;Ⅳ属于沉积岩。故答案为:C。(3)根据上题,Ⅳ属于沉积岩,故①为外力作用;②属于变质作用;③形成岩浆,是重熔再生;④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故答案为:C。(4)首先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受外力堆积反而形成山地或高地。据此判断,图中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①③②,故答案为:B。(5)丙处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甲处为断层,与甲处地质构造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有庐山、华山,故AC正确。富士山属于火山,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6)甲处为断层,不利于修建大型工程;乙处为向斜,地质构造利于储水;丙处为背斜,由于有良好的支撑,地下可以开挖隧道;丁处火山喷发时会产生大量的火山会,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影响航空运输,阻挡太阳光,引发森林火灾等。故CD正确,AB错误。故答案为:CD。
【点评】向斜属于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向斜为褶曲构造之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其在褶弯内之岩层,愈往中央,愈为年轻。向斜之两翼,如向同一方向倾斜,曰转倒褶曲;如两翼之倾斜,几近水平,或作水平状态,曰偃卧褶曲。向斜与背斜相连,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壳岩层,呈现波状。
22.(2015高一上·潮南期中)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代表 板块, E代表 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填图中字母)板块和 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红海是B板块和C板块的 边界,它是两大板块 (填运动方式)形成的。
【答案】(1)亚欧;美洲
(2)A;C
(3)生长;张裂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据图可知:A为亚欧板块;B为非洲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板块;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组成地表的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即板块边缘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地震。喜马拉雅山是由A亚欧板块和C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成。(3)依据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性和板块内部的整体性可以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是其主要的类型。据图可知:据图可知:红海两侧的B板块和C板块不断向两侧张裂运动,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形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