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生活: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的变化。洋装中山装学生装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3.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西方________的影响。
(2)主要史实。
①“断发易服”和“________”:
A.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提出主张。
B.辛亥革命前后“_______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的社交礼仪与节日。民主思潮废止缠足断发易服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A.逐渐采用西方的________、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B.逐步采用平等的“________”“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C.采用国际通行的________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了国庆、________等新节日。
③婚丧仪式:在大城市,由繁琐愚昧改为________。
温馨提示: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握手先生公历元旦简约文明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应用思考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习俗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呈现出什么特点? 因素: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引导。特点:中西并存,各地区变迁不平衡。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主要史实:
①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__计划供应。
③衣着。
A.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________”。勤俭节约票证布拉基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B.“文革”时期:以着________、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2.改革开放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主要表现(史实)。
①衣:服装颜色________,款式走向________。
②食:
A.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________。
B.政府倡导“_____________”,丰富百姓的餐桌。军装五彩缤纷多样化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________”,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④社会风尚。
A.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
B.注重_______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温馨提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文革”时期的中国服饰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安居工程休闲娱乐环保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实行票证制度是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速增、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缺乏、国家实行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以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20世纪80年代废除了票证制度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迅速发展、商品物资丰富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等。应用思考
2.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票证制度?为什么80年代废除票证制度?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方法点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精讲阐释:(1)受经济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范围。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2)受重大政治变革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氐谋浠?
(3)思想解放的推动。欧洲启蒙运动、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总之,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冲击的产物,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特别提示: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1.《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剪辫易服的法令是民国政府颁布的,故选B项。 B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有哪些特点?方法点拨:本问题要结合主要史实从变化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等角度归纳。
精讲阐释: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表现是多方面的。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特别提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归根到底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相关。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相当繁琐,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C两项正确;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A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课件23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交通事业的发展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
(2)19世纪____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_______、兰新等铁路。
(5)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________位。80 宝成四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__等大城市。
(2)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较快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用汽车不断增多。
3.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2)19世纪________初期,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上海70年代 轮船招商局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3)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4)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4.航空。
(1)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2)民航业起步:________年,北京至________航线的开通。
(3)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改革开放以后。冯如1920天津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应用思考
1.近代中国的铁路运输为什么发展缓慢? 一是封建思想的阻碍;二是经济、技术发展落后,政府不重视;三是外国列强的控制。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发展概况。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_______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______________。上海 台湾无线电报局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2)电话。
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③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__________位。
2.影响。
(1)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____和生活方式。南京一思想观念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的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等。 应用思考
2.21世纪初,我国通讯事业得到高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方法点拨: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要结合发展的史实概括,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受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精讲阐释:(1)特点:①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②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③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比乡村显著。④各种交通工具同时并存。⑤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2)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④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特别提示:近代交通的发展因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呈现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1.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题干信息只是铁路建设的情况,①错误;从图片中清政府借款修筑和独立筹资官办的比重可知②正确;由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可以看出③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④错误,故选B项。 B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方法点拨:交通、通讯工具变化带来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精讲阐释:(1)积极方面: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②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③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2)消极方面:便利了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其对中国的掠夺。
特别提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应用示例 2.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④减缓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火车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④错误,选A项。 A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课件26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报刊业的发展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________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近代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①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________。70维新思想 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②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③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思想。
3.进一步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共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________》《解放日报》等。
(2)新中国成立后。民主科学新华日报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①《人民日报》《________》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________》《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后走向繁荣: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迅速发展。
应用思考
1.报纸有哪些优缺点?红旗光明日报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互相传阅,经济实惠;缺点在于即时性差,浪费资源,震撼力较低,有文化程度限制。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电影业的发展。
(1)起步:________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首映成功。
(2)较快发展:20世纪30—40年代。
①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__》。
②《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③电影《________》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风云儿女1905 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3)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2.电视业的发展。
(1)诞生:________年,________开始试播。
(2)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应用思考
2.电影媒介有何特点? (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1958 北京电视台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的优势,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是什么?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兴起:20世纪________,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2.进入中国:_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特点。
(1)信息传播迅速,被称为“________”。
(2)________,双向传受。
4.影响。
(1)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三、互联网的兴起60年代末1994第四媒介高度互动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等。
应用思考
4.互联网对学生的生活有何利与弊? 利:为学习生活提供便利;为人民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弊: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报刊业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方法点拨:报刊的作用要结合近现代中国报刊发展历程,将其置于各时期进行全面剖析。
精讲阐释:(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5)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特别提示:报刊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志,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1.《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开阔民众视野、引导民众关注国事、启迪民众,解放思想、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都是近代报刊的影响,故选D项。 D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互联网产生了哪些社会影响?与其他媒介相比,它有何优势?方法点拨:互联网的影响涉及经济、工作、学习及生活方式等。
精讲阐释:(1)社会影响:①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不断的更新改造。②带来了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③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2)优势:①具有非地域性、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信息链接的无限性等优点。②能够极大地满足社会多元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③网络传播方式以“点”对“点”双向互动式的传播代替了“点”对“面”的单向传受。
特别提示: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2.和其他传播媒介相比较,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②快捷迅速,费用较之打电话昂贵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获取信息不仅快捷迅速,而且费用低廉,排除②,选B项。 B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