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3)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2.重大举措。
(1)实行“一五”计划(1953—________年)。
①侧重点:优先发展________。1957重工业 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②主要成就:________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第一汽车制造厂、________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③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1953—________年)。
①方式:
A.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________,走________道路。鞍山长春沈阳社会主义工业化1956合作社集体化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B.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高潮。
②意义:__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温馨提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应用思考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①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②现实需要: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④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探索与失误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________制度建立。
(2)主要内容。
①国内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社会主义工业国课 前
预 览 2.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A.特点: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提出不切合实际的________。
B.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愿望,忽视了___________。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栏目链接多快好省A.工业高指标客观经济规律课 前
预 览 ③后果:导致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
(3)纠正“左”的错误。
①方针:“_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
②成就: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温馨提示:“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
应用思考
2.“大跃进”错在何处?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栏目链接调整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大跃进错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脱离国情,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 前
预 览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栏目链接1.原因:“文革”的爆发与扩展。
2.表现: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1)1971年,___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________明确提出__________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周恩来邓小平 全面整顿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
3.你怎样看待“文革”中两次经济好转? “文革”中两次经济好转不是“文革”本身带来的,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抵制或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而取得的成就,这说明党和国家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如何全面把握“一五”计划?方法点拨:“一五”计划是中国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起步,要从实施的时代背景、基本任务、积极影响和存在问题等角度全面剖析。
精讲阐释:(1)实行的时代背景:①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②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为其提供了参考。③冷战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为其提出了紧迫要求。④1954年宪法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2)主要内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前者是主体,后者为前者服务。
(3)基本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
(4)评价: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以来工业布局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③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确立奠定了基础。④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基本任务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但后期出现急躁现象;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诱因。应用示例 1.腾讯网发起的《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它既在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A项。 A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如何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方法点拨: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要在弄清失误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从各自的主要特征、危害进行比较认识,然后总结其教训。
精讲阐释:(1)主要失误。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2)失误的主要原因: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冷战对峙和国际环境恶化的影响。
(3)主要教训:①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⑤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实际上是党和国家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与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方面认识出现错误而导致的。应用示例 2.右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B.该生产方式违背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C.它与中共八大的思想相背离
D.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本题从时间信息以及图片信息可知此时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重大失误而非成就,选择D项。 D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课件27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召开:___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____、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1978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作出实行________的伟大决策。
4.意义:
(1)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_________________道路的起点。
应用思考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二、经济体制改革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方式改革:实行__________________。
①开始与试行:1978年凤阳小岗村首创,同年在________、________试行。
②主要形式: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2)管理体制改革:撤销________、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___________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 四川人民公社 村民委员会课 前
预 览 (3)意义:
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②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全面展开:________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把企业搞活。
(3)内容。
①管理体制:实行________,简政放权。 栏目链接1984 企业活力 政企分开 课 前
预 览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___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实行以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企业增强了活力,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应用思考
2.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你怎么看? 栏目链接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维护了农民的基本利益。而解放前土地私有,农民遭到封建剥削。课 前
预 览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栏目链接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________,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思想解放:1992年初邓小平“________”。
(2)目标提出:1992年10月中共________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苏联解体南方讲话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3)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________提出以________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5)基本建立:_________初。
3.意义: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大 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21世纪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应用思考
3.有人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变成资本主义了,你认为呢? 不会。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有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如何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法点拨:要从其实行原因、主要内容、实质和意义等多角度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精讲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开始逐步实行。
(1)含义: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2)实行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现代化建设。
(3)主要内容:调整经营方式与分配方式——实行“大包干”,农民承包经营,自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4)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特别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但它不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唯一形式和终点。应用示例 1.“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排除④,故答案为A项。 A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实质及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方法点拨:原因从国内、国际角度分析,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结合改革的影响剖析。
精讲阐释:(1)原因: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际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3)改革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中心,改革经济体制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
①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经济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改革要在发展中进行。目前,要谋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用示例 2.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中的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中的商品日渐丰富,同时在市场的调配下,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故选C项。 C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课件24张PPT。历史·必修2 (人教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步骤)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①1980年,________、珠海、汕头、________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设置________经济特区。
(2)特点。
①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________权限。
②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深圳厦门海南经济管理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③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________经济所有制形式。
④经济活动以________为主。
(3)影响。
①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多元化市场调节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始时间:1984年。
(2)主要史实:开放________、上海、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始时间:1985年。
(2)主要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________、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地区。天津 广州珠江三角洲环渤海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开始在开放城市中建立。
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决策:1990年。
(2)目的:
①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②带动_______________和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意义: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温馨提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主要表现在特殊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应用思考
1.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长江三角洲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特点:集中在东南沿海(福建和广东)。原因: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历史上海外交往、贸易的传统,交通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海外华侨、外籍华人众多。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1.形成时间:21世纪初。
2.体系构成: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特点:________、多层次、宽领域。
应用思考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区全方位课 前
预 览 栏目链接 (1)全方位指的是对外开放面向世界上所有国家。(2)多层次指的是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3)宽领域指的是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而且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一、如何全面认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方法点拨:本问题要从基本内涵、实行原因、特点等角度剖析。
精讲阐释:(1)对外开放的含义: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吸取新中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历史教训。②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栏目链接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3)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格局特点:①全方位。②多层次。③宽领域。
特别提示:沿海形成了点(经济特区)、线(沿海开放城市)、面(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应用示例 1.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
①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②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开放内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我国对外开放是通过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先从基本点经济特区开始,到经济开放城市、开放区,以至于整个内地。 C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二、近现代中国的开放有何主要区别?方法点拨:近现代中国的开放在背景、前提、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精讲阐释: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特别提示:旧中国的“开放”和当今中国的开放都使得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应用示例 2.目前我国实行的招商引资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的资本输出的主要不同点是( )
A.性质不同 B.目的不同
C.利息不同 D.数额不同互 动
释 疑 栏目链接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攫取利益,当今招商引资则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目的和性质的不同是关键,而目的又决定了性质,是最主要的因素。 B 栏目链接课 堂
点 睛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