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表格式) -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3.1分子热运动教案(表格式) -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4 14: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十三章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1节内容。在学习了宏观物体的有关热学知识后,引导学生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进一步探究学习热学知识,为从微观角度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推理、总结和归纳出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普遍性、规律性。通过各种探究实验与体验实验,加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了解。
设计理念 通过各个活动、实验、讨论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归纳、表达、动手操作等去提升学生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5.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科学思维 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扩散现象的实验,感受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
教学重点 1.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认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 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探究式 引导式 学法:合作式、归纳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透明玻璃管、香水、水、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玻璃板、铅柱(两个)、钩码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打开携带的香水,往地面上撒少许。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2)我们闻到的气味是怎么“跑到”整个教室的每个角落里的? 2.展示图片 (1)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能闻到香水的气味。体会分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2)学生观看图片,了解长喙天蛾是根据四溢的花香来寻找花蜜的。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一、物质的构成 1.课件展示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的内部微观照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物质的构成有怎样的看法呢? 2.课堂演示 (1)提出问题:展示玻璃管,如果在玻璃管内装入50mL水,再加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应该是多少? (2)演示实验:在一个玻璃管内装入50mL水,再在管内装入50mL酒精,直至装满。堵住管口,把试管倒置几次,观察现象。 你能解释此现象吗? (3)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就是分子、原子。并且这些粒子间存在空隙。 (4)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结构图,这些图是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到的,人的肉眼和普通显微镜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约为10-10m数量级。 二、分子热运动 1.提出问题:物质内部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刚才同学们闻到了香水的气味,这是什么原因? 2.实验一:气体的扩散现象 (1)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瓶口相对,之间由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中间玻璃板,经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下面二氧化氮进入了上面瓶子里。如图。 (2)装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玻璃板上面行不行? (3)引入扩散概念: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提出问题: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 3.实验二:液体的扩散现象 在装有清水的细玻璃管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静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颜色的变化。如图。 4.实验三:固体的扩散现象图片展示:金块和铝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5.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以上看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 分子间存在间隙。 6.提出问题:分子无规则运动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四: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结论: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这种无规则的分子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7.问题思考: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提出问题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去,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点的体积呢? 2.教师演示 用美工刀把铅柱的底面刮干净、削平,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提出问题: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空隙,并且还有引力,那么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4.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页有关内容,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并从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解释这些特征。 1.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讨论、猜想,对物质的构成形成一个初步的模型,物质是由微小颗粒构成的,颗粒间可能存在空隙。 2.学生进行猜想。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空隙,即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同学们回答:闻到了香水的味道,说明香水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周围。 描述: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观察素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时间越长,清水和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就越模糊。这是由于水和硫酸铜溶液间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学生观察,了解固体的扩散现象。 学生讨论,对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进行总结 学生观察,认识到之所以两个铅块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讨论不同物质状态的特征。 利用猜想与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引起学生对物质的构成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总结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堂训练 1.端午节民间有戴香包的习俗,香包内有艾草,远远地就能闻到艾香,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间有空隙 C. 分子间有引力 D. 分子间有斥力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是( ) A. 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 B. 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甚至消失了 C. 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 将一滴红墨水轻轻滴在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 (多选)3. 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小结
作业布置 课本P6“动手动脑学物理”页2、4题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二、分子的热运动 1.物质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 3.物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四、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