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导学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15.1两种电荷导学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04 15: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课题 两种电荷 主备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常见的导体、绝缘体;了解原子结构。 2. 通过摩擦起电认识两种电荷,通过验电器的电转移认识导体绝缘体。 3. 培养保持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重点: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探究园 修订园
一、情景导学 叶子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晚上睡前脱毛衣时,总能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如果把灯关掉还会出现小火花。你能帮叶子解释这一现象吗? 阅读课本第一节回答 1、叶子发现的是什么现象?请你给它下个定义。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 3、什么是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二、学生探究 (一)电荷 比一比:同学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吸引碎纸屑,看哪个小组吸引的纸屑最多。 2、合作实验:验证不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3、观察验电器的结构,思考其工作原理;用验电器验证摩擦过的橡胶棒或玻璃棒是否带电。 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法? 反馈练习一: 1、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 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是 。 实验室中用来检验物体带电的仪器是 ,它是利用 规律制成的。 是电荷量,电荷量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知者加速】解释如图现象,用手沿如图(a)方向向下撸塑料绳,出现了图(b)的现象,你能说一说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吗? (二)原子结构 元电荷(反馈练习二) 自学原子结构 元电荷后回答,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你们所遇到的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分别带哪种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元电荷? 其电荷量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与元电荷的电荷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者加速】阅读思考: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有些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容易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有些物质的原子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容易得到电子;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就会有的得到电子有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所以,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得失。 解释为什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丝绸带负电荷? (三)电荷在导体中移动 实验演示:用铜线连接带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看出现什么现象。 分析: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也就是说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 _________________。 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 叫做导体?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叫做绝缘体。 反馈练习三:1、常见的导体有 、 、 、 2、常见的绝缘体有 、 、 。 【自主建网】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效果检测】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分别是_____电荷和_______电荷,同种电荷互相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电荷量的单位是 2、通常情况下铁棒,水银、人体、空气、橡胶、玻璃、干木棒、自来水、塑料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一根悬挂的棒出现排斥现象,则悬挂棒(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4、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知者加速】 已知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荷,则B带__________电荷 【因人作业】A:《新课堂》P30-33反馈练习与达标检测 B:《新课堂》P33探究与创造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