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2边城(第二课时)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2边城(第二课时)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7: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沈从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文章的情节结构特点。
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水墨湘西的风景美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
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领会文章的主旨。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人物形象—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 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
人物形象—翠翠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1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人物形象—翠翠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2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人物形象—翠翠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3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衬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人物形象—翠翠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4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人物形象—翠翠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4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这句中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带有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人物形象—翠翠


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爱,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
小结
人物形象—外公
善良淳朴
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
重义轻利
人物形象—傩送
淳朴善良
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
重义多情
“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风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这样一个狡猾东西”
“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语言分析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
汪曾祺
讨论拓展
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讨论拓展
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
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讨论拓展
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读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主题分析
赞美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
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小 结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_情,__情,__情,____情, ____情,情情乱痴心。



手足
骨肉
《阿Q正传》《边城》两部作品都成书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人民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中。在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同是对人性的思考,为什么沈从文和鲁迅会给我们呈现出“美”与“丑”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呢?
比较探究
比较探究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发表。
“湘西”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在文革时期遭到迫害时,他的心中也一直想的是湘西。“湘西”是沈从文内心的那片月色下的荷塘,在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时,那是他可以安放灵魂的精神净土。


生平
沈从文
“故乡”对两个人的意义不同。
比较探究
童年时期的鲁迅就经历了家庭变故,这一切对于年幼的鲁迅来说,无疑在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难以解开的情结,他从破落的封建家庭中走出,从腐朽的封建社会中走来,而在他致力于精英文化的身后,是生活在“故乡”里的一群牵绊着鲁迅、亟待被唤醒的民众。
鲁迅
“故乡”对两个人的意义不同。
比较探究
杂文笔法、冷峻深刻、痛揭封建社会弊病
鲁迅
抒情笔调、诗意湘西
沈从文
作家风格
比较探究
创作动机
评价:很多文学评论家都曾表示,中外许多小说的解读之所以陷于低效或无效,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仅仅满足于作为读者的身份去被动地接受面前的作品,真正要读出小说深层的艺术奥秘,当设想自己作为作者进入创作过程,分析出其为什么这样写,而又为什么没那样写。文学理论家刘勰也曾说过“披文以入情”的理念。
比较探究
创作动机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
沈从文
沈从文钟情人性的优美鲜活,期望以此找回重塑民族品格的基因,是在重塑人性之美。
比较探究
创作动机
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再现现实人性的泯灭,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改造人性之丑。
鲁迅
小 结
从充满温情的湘西到千疮百孔的未庄,无论是人性美的关照,还是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沈从文与鲁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精神脉络,虽是探求主题的路径不同,但都是都是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与对“美”的人性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