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单元写作 妙笔生花有文采
第二单元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单元所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与提升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文化传承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与理解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
地图上的湘西
存在于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如果有机会,同学们以后可以去领略一下湘西风情。
画里的湘西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一睹画中湘西的风采,进行一番心灵的旅程,寻找美的真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那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沈从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文章的情节结构特点。
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水墨湘西的风景美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
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领会文章的主旨。
作者简介
从“边城”飞出的“凤凰”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916年(14岁),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22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29岁-31岁),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作者简介
从“边城”飞出的“凤凰”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946年(44岁),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47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86岁),病逝于北京。
作品简介
沈从文的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短篇小说
沈从文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
《边城》
长篇小说
《长河》
名言评论
知道沈从文去了,我很难过。想到他一生的境遇,更觉得伤心……最可悲的,中国年轻的一代根本就没有读过沈从文的作品;听过他的名字,却不晓得他写些什么。大陆作家高行健在瑞典时,我将沈的作品给他读,因为他也不曾读过。他读完了,大为吃惊:30年代的中国就有这样的文学?!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
——瑞典文学院院士的马悦然
(马尔姆奎斯特)教授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
名言评论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鲁迅、余秋雨、王蒙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写作背景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题解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作者是在描写“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
指边地的小镇,是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初读正音
安辑 蘸酒 泅水 傩送
氽水 蚱蜢 踹水 碧溪岨
茶峒 埋怨 阗 镇筸
角隅 歇憩 睨 糍粑
jí
zhàn
qiú
nuó
tǔn
zhà měng
chuài
jǔ
dòng
mán
tián
gān
yú
qì
nì
cí bā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
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体感知
第三章----第三个端午节
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四章----第二个端午节
翠翠与天保的相遇
第五章----第一个端午节
翠翠与傩送的见面
第六章----现在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文本探究
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插叙,主体部分第四章、第五章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
整体感知,了解情节结构后思考:课文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前后照应的?有什么作用?
文本探究
青山绿水
风景美
古朴和乐
风俗美
纯朴真挚
人情美
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边城与众不同的特色。思考: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本探究
风景美
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文本探究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风俗美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端午节
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月下对歌
狮子龙灯
中秋、过年
放烟花
文本探究
文章提及了那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爱?
翠翠
爷爷
顺顺
傩送
天保
祖孙之爱
男女之爱
男女之爱
兄弟之爱
乡邻之爱
清纯古朴自然的人性之美。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人与人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小 结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