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 七下科学期末复习训练 54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 七下科学期末复习训练 54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05 09: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科学期末复习训练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龙湾黄石山雕塑公园,首个中国姿态雕塑公园。集山地、滨水、雕塑于一身的开放性城市公园。公园内生活着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黄石山雕塑公园可看作一个(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植物群落 D.群落
2.某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
4.我们知道的钓鱼岛正式名称为钓鱼列岛,它是由钓鱼岛、黄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组成的,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钓鱼岛的面积居八小岛之冠,岛上岩石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单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其中黄尾屿因鸟多,又称“鸟岛”;南小岛蛇多,简直遍布全岛。钓鱼列岛和岛上的所有生物分别属于(  )
A.生态系统和群落 B.生态系统和种群
C.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种群
5.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油菜、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序号代表生物),图中代表油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稻田里,农民拔除野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食鱼的“黑鱼”。人们这样做是为了(  )
A.保持生态稳定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D.调节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7.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B→C
D.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8.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9.鸟类的受精方式与胚胎发育方式分别是(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11.中华秋沙鸭(鸟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如图。下列对中华秋沙鸭描述正确的是(  )
A.体温恒定 B.胎生 C.体表被毛 D.体外受精
12.如图可以表示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D→A→C
B.蝉的不完全变态发育:D→A→B→C
C.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若B为卵期,则过程为B→C→D
D.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若D为卵期,则B为蛹期
13.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关于两栖类序号填空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昆虫 两栖类 鸟类
生殖特点 ①③⑤ ①③⑤
①有性生殖②无性生殖③体内受精
④体外受精⑤卵生⑥胎生⑦卵胎生
A.①③⑦ B.①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14.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育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性征日趋明显 B.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C.心情暴躁 D.内部器官功能明显增强
15.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图中表示发育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的是(  )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 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 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16.对于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的育龄妇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减少雌性激素分泌量,使卵细胞不能正常发育
B.使精子和卵细胞不能相遇,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C.使受精卵不能移至子宫,从而不能发育为胎儿
D.使卵巢不能产生卵细胞,达到节育目的
17.严寒的冬天,为防止汽车水箱内的水结冰,以保证汽车正常运行,可以往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液,这是因为加入防冻液后,水的(  )
A.凝固点降低 B.沸点升高 C.凝固点升高 D.比热变大
18.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19.如图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2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占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21.小瑞在学习了水的电解后,用橡皮泥制作了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如图),从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通电后,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22.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60℃,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23.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以下关于溶液的量发生变化的大致图像正确的是(  )
A.B. C.D.
24.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25.将硝酸钾晶体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为了提高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操作可以实现的是(  )
A.增加溶质的质量 B.升高溶液的温度
C.恒温蒸发溶剂 D.用玻璃棒快速搅拌
26.下列现象和行为不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的是(  )
A.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业上农药化肥毫无控制的大量使用
C.大量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D.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不经处理任意排放
27.现有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关于该食盐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质:m剂=1:10 B.m质:m液=1:10
C.m质:m液=1:11 D.m剂:m液=10:11
28.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29.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的冰块多一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一些,甲放在阳光下照射,乙放在背阴处,过一段时间后,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融化,则(  )
A.甲盆温度高 B.乙盆温度高
C.甲乙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30.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克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保持20℃不变,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31.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食盐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食盐溶液30g
32.高氯酸钾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高氯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B.②溶液质量一定小于①溶液质量
C.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②中溶解的溶质多,所以溶解性比③强
33.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A.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
C.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D.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0.9g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34.习总书记于2020年3月31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图示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   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   能力较强。
(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
35.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
36.如图表示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请按图回答:A是    ;B是    ;D过程在    中进行。
37.如图是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植入子宫内膜的连续过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受精作用的场所是   ,受精卵在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
(2)被称为胎儿发育的“摇篮”的是   ,胎儿在这里发育的过程中是通过   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填写名称不填序号)
38.如图示意,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蝗虫和家蚕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C→D的过程有    现象,这是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一起生长。
(2)在蝗灾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图一的    (填字母)时期。
(3)在图二中,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填字母)时期。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用得不准确,应将这两个字改为    ,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39.下列液体中:
①蔗糖水;②75%的医用酒精;③冰水混合物;
④血液;⑤牛奶;⑥面粉加入水中充分搅拌;⑦色拉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
溶液的是    ;悬浊液的是    ;乳浊液的是    。
40.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外侧”)。
4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3。
(1)图1中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2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图3中M表示的是    物质(选填“甲”或“乙”)
42.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P点的含义   .
(3)t3℃时,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   (选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g.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25克水,温度为T℃下,向四个烧杯中集依次加入12克、8克、18克、9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经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中盛有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T℃下,如果将A、B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后,溶液刚好达到饱和,则T℃下该物质溶解度是    。
44.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将3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    。
(3)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45.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
(1)理论上,如果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10mL的气体,则阴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mL。
(2)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组成。
(3)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46.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中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
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    ;氨水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 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    g.
47.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天然内陆咸水湖,当地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捞碱”中的“碱”其溶解度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    。(选填“a”、“b”或“c”)
(2)t3℃时,等质量的a物质的饱和溶液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 t2℃(不计水份蒸发),含溶质质量较多的是    溶液。(选填“a”或“b”)
48.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填字母)。
A.食盐 B.硫酸铜 C.面粉 D.食用油
(2)在有水烧杯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3)将80克M物质加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49.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2)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情景的是    (选填“a”或“b”)。
(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若该小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烧杯中的水倒出一部分,重复做上述实验,请你在图上画出第二次实验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计算题(共5小题)
50.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a、b在溶解度曲线上。
(1)a点对应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者“不饱和”)。
(2)a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只列计算式)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其质量分数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
51.小茗同学将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1)转移后甲杯中含有溶质硝酸钾多少克?往甲杯溶液加入4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克?
52.在如图甲所示电解水实验中:
(1)在50克水中溶入了1克氢氧化钠来增强导电性,若电解后溶液质量减少了1克,则现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2)若电解刚开始时,甲、乙两管内产生气体体积比例略大于2:1,原因是    。
(3)图乙表示的是将一定体积的氧气与不同体积的氢气点燃生成液态水的数据关系图。其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消耗掉的氢气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反应前原有氧气    mL,最多消耗氢气    mL。
53.农民伯伯在挑选种子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当作种子,通常用10%﹣20%的食盐溶液选种。现需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问:
(1)需要食盐    千克;
(2)你认为农民伯伯该挑选    (选填“浮在液面上”或“沉入盐水中”)的用作种子;
(3)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45千克,配制成质量分数变为9%的食盐水,则需加多少千克水?
54.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现有一过氧乙酸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求:
(1)200g该过氧乙酸溶液中含溶质为多少?
(2)向200g该溶液中加入2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5%的过氧乙酸溶液是由15%的过氧乙酸溶液稀释而成的,那么要配制180g该溶液,需要15%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3小题)
1.龙湾黄石山雕塑公园,首个中国姿态雕塑公园。集山地、滨水、雕塑于一身的开放性城市公园。公园内生活着许多水生、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黄石山雕塑公园可看作一个(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植物群落 D.群落
【解答】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黄石山雕塑公园既包括了里面的生物,也包括了生物生活的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2.某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解答】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因此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生物遗传、变异、环境都有关系,B错误;
C、食物链中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故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为: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C错误;
D、“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D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
【解答】解: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不属于生物群落。A不符合题意。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不属于生物群落。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属于生物群落。C符合题意。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属于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我们知道的钓鱼岛正式名称为钓鱼列岛,它是由钓鱼岛、黄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组成的,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钓鱼岛的面积居八小岛之冠,岛上岩石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单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其中黄尾屿因鸟多,又称“鸟岛”;南小岛蛇多,简直遍布全岛。钓鱼列岛和岛上的所有生物分别属于(  )
A.生态系统和群落 B.生态系统和种群
C.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种群
【解答】解:钓鱼列岛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钓鱼岛上所有的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构成生物群落。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5.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虫鸟、菜青虫、油菜、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序号代表生物),图中代表油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答】解:动植物之间就是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起来的,动植物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可表示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等。根据图中的箭头走向可以判断,甲为细菌、真菌;丁能利用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应是生产者﹣油菜,丙就是菜青虫,乙是食虫鸟。
故选:D。
6.稻田里,农民拔除野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食鱼的“黑鱼”。人们这样做是为了(  )
A.保持生态稳定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
D.调节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解答】解:物质循环的基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实现物质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循环,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因此植物必须不断的从外界获得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在有机环境中伴随着食物链、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物质从有机环境又回到无机环境,因此物质可以反复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呼吸等生理活动要消耗能量,因此,当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时,物质将不断循环,能量在流动时则减少。水稻与水稻株旁的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农民拔除稗草,及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食肉的“黑鱼”,都是充分考虑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与稳定,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故选:D。
7.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B→C
D.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解答】解:AB、由图可知:图中A利用太阳的光能,需要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可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故B与C之间的关系为分解与被分解的关系。C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并且给生产者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可判断为分解者。AB正确。
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的一种捕食关系,与C分解者无关,C错误。
D、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D正确。
故选:C。
8.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解答】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丁因食物增加而增加,甲因捕食者乙增加而减少,丙因捕食者甲减少而增加,因此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而不是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故选项B正确。
故选:B。
9.鸟类的受精方式与胚胎发育方式分别是(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解答】解:鸟类有雌鸟和雄鸟之分,生殖季节,雌雄鸟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体内结合形成受精卵。雌鸟产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卵。受精卵在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当雌鸟产下受精卵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停止发育,需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可见鸟类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的动物。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中华秋沙鸭(鸟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如图。下列对中华秋沙鸭描述正确的是(  )
A.体温恒定 B.胎生 C.体表被毛 D.体外受精
【解答】解:A、中华秋沙鸭属于鸟类,鸟类的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属于恒温动物。正确。
BCD、中华秋沙鸭属于鸟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身体被覆羽毛,胎生、体表被毛属于哺乳动物的特征。错误。
故选:A。
12.如图可以表示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D→A→C
B.蝉的不完全变态发育:D→A→B→C
C.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若B为卵期,则过程为B→C→D
D.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若D为卵期,则B为蛹期
【解答】解:A、蜜蜂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若D表示卵,则A表示幼虫、B表示蛹、C表示成虫。即经过D→A→B→C。错误。
B、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发育经过经过卵、幼虫和成虫等三个时期,即经过:D→A→C三个阶段。错误。
C、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D卵→A幼虫→C成虫三个阶段,D是卵期。错误。
D、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D卵→A幼虫→B蛹→C成虫四个阶段,若D为卵期,则B为蛹期。正确。
故选:D。
13.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关于两栖类序号填空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昆虫 两栖类 鸟类
生殖特点 ①③⑤ ①③⑤
①有性生殖
②无性生殖
③体内受精
④体外受精
⑤卵生
⑥胎生
⑦卵胎生
A.①③⑦ B.①④⑤ C.①④⑥ D.①③⑥
【解答】解:春末夏初,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雌蛙排卵、雄蛙排精→体外受精。雌雄蛙分别把卵细胞和精子排到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因此两栖类:①有性生殖、④体外受精、⑤卵生。
故选:B。
14.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育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性征日趋明显 B.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C.心情暴躁 D.内部器官功能明显增强
【解答】解:A、性激素的分泌使得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出现第二性征,正确。
B、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是体重增加。正确。
C、心情暴躁不属于青春期的特征。错误。
D、青春期的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内部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正确。
故选:C。
15.你和你的同龄人正步入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图中表示发育曲线.下列有关说法错的是(  )
A.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
B.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
C.生殖器官从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
D.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基本一致
【解答】解:A、从①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脑的发育基本完成了,A正确;
B、从②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B正确;
C、从③曲线可以看出,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的发育基本停滞,青春期迅速发育,C正确;
D、从②③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生殖器官的发育与身体总发育是不一致的,D错误;
故选:D。
16.对于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的育龄妇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减少雌性激素分泌量,使卵细胞不能正常发育
B.使精子和卵细胞不能相遇,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C.使受精卵不能移至子宫,从而不能发育为胎儿
D.使卵巢不能产生卵细胞,达到节育目的
【解答】解: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主要的生殖器官;输卵管的作用是输送卵细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是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和婴儿出生的通道。精子和卵细胞是在输卵管相遇结合为受精卵,完成受精作用。结扎了输卵管,精子和卵细胞不能相遇结合,完不成受精,就达到了避孕的目的。但卵巢的功能正常,性激素正常分泌,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7.严寒的冬天,为防止汽车水箱内的水结冰,以保证汽车正常运行,可以往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液,这是因为加入防冻液后,水的(  )
A.凝固点降低 B.沸点升高 C.凝固点升高 D.比热变大
【解答】解:往汽车水箱里加入防冻液,可以降低水的凝固点。
故选:A。
18.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解答】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试管中没有固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试管中没有固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D、蔗糖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试管中没有固体析出,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如图所示,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解答】解:由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与烧杯内混合物温度相同,由于不能吸热,故不会熔化。故A正确。
故选:A。
2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占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解答】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不正确;
C、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故C不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
故选:D。
21.小瑞在学习了水的电解后,用橡皮泥制作了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如图),从中获得信息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通电后,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大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
D.该实验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解答】解: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该选项不正确。
B、通电后,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体积较小,该选项不正确。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该选项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不能说明含有氢气和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22.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60℃,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质的质量
C.溶剂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A、在加热前后,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故选项错误。
B、在加热后,没有溶解的硝酸钾全部溶解,则溶质的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
C、加热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D、加热前后,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3.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以下关于溶液的量发生变化的大致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皿中始终有溶液),溶液达到饱和前,溶质质量不变;至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水分的蒸发,溶剂的质量逐渐减少,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逐渐减少,故选项图像错误。
B、随着水分的蒸发,溶剂的质量逐渐减少,不可能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C、恒温蒸发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溶液达到饱和前,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达到饱和状态,随着水分的蒸发,溶剂的质量逐渐减少,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D、由于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24.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
A、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冰变成水叫熔化;故A错;
B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故B错、C正确;
D、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故D错。
故选:C。
25.将硝酸钾晶体溶解在水中配成溶液,为了提高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操作可以实现的是(  )
A.增加溶质的质量 B.升高溶液的温度
C.恒温蒸发溶剂 D.用玻璃棒快速搅拌
【解答】解:A.增加溶质的质量,会让硝酸钾溶液,但不会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可以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C.恒温蒸发溶剂不会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D.用玻璃棒快速搅拌会加速硝酸钾溶解,但不会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6.下列现象和行为不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的是(  )
A.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农业上农药化肥毫无控制的大量使用
C.大量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D.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不经处理任意排放
【解答】解:A、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质污染,不符合题意;
B、农业上农药化肥毫无控制的大量使用,会造成水质污染,不符合题意;
C、大量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会保护环境,不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D、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废渣)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造成水质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现有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关于该食盐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质:m剂=1:10 B.m质:m液=1:10
C.m质:m液=1:11 D.m剂:m液=10:11
【解答】解:根据溶液中的组成判断可知,食盐水的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
由题意可知,该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也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10:100(即1:10)。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不正确。
A.m质:m剂=1:9,所以该选项不对。
D.m剂:m液=9:10.所以该选项也不对。
故选:B。
28.用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解答】解: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硫酸解离出的离子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快,故描述正确;
②由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分别为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故描述错误;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燃烧,故描述正确;
④乙试管内的气体是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描述不正确;
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描述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D。
29.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的冰块多一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一些,甲放在阳光下照射,乙放在背阴处,过一段时间后,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融化,则(  )
A.甲盆温度高 B.乙盆温度高
C.甲乙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解答】解:甲盆里的冰块多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些,甲放在阳光下照射,乙放在背阴处,两盆水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说明两盆水里都是冰水混合物,不论质量大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都是0℃,所以两盆水的温度相等。
故选:C。
30.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克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保持20℃不变,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甲→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解答】解:A、乙烧杯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丙烧杯中,硝酸钾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乙过程中,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丙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1.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食盐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食盐溶液30g
【解答】解: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60g×10%=6g,含溶剂60g﹣6g=54g。
A、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6g﹣x)×20%=60g×10%,x=30g,应将溶剂蒸发掉溶液质量的一半,而不是溶剂质量的一半,故选项错误。
B、设需要再溶解该物质的质量为y,(60g+y)×20%=60g×10%+y,y=7.5g,故选项错误。
C、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6g﹣x)×20%=60g×10%,x=30g,故选项正确。
D、加入20%的食盐溶液30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在10%~20%之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2.高氯酸钾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高氯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B.②溶液质量一定小于①溶液质量
C.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②中溶解的溶质多,所以溶解性比③强
【解答】解:A、操作Ⅰ不一定是加溶质,也可能是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②溶液质量不一定小于①溶液质量,若采用的是加溶质的方法,溶液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与③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与③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解性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3.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KNO3溶解度/g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A.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
C.②③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D.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0.9g
【解答】解:A、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0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55g;则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③中溶剂的质量相等,③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多,则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②③④分别是20℃时的饱和溶液、60℃时的不饱和溶液、10℃时的饱和溶液;②③中溶剂的质量相等,③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多,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故选项说法正确。
D、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则1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0.45g,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10g+10g﹣10.45g=9.55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5小题)
34.习总书记于2020年3月31日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图示为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
(2)图示的食物网中,藻类固定的能量可通过 8 条食物链传递给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 能力较强。
(3)在该食物网中,除了体型差别外,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数量比水蚤数量少的原因是 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高,获得的能量少 。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中藻类是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该食物网中含有8条食物链,即①藻类→轮虫→水蚤→鲶鱼→绿鹭、②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③藻类→水蚤→鲶鱼→绿鹭、④藻类→水蚤→划蝽→青蛙→绿鹭、⑤藻类→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⑥藻类→轮虫→水蚤→划蝽→鲶鱼→绿鹭、⑦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青蛙→绿鹭、⑧藻类→蚊子幼虫→划蝽→鲶鱼→绿鹭。若孑孓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减少,但对划蝽的影响并不大,这是由于该食物网较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鲶鱼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不能直接被水蚤利用。在该食物网中,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的高,获得的能量少,因此体形较大的鲶鱼数量比水蚤的少。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8;自我调节;
(3)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高,获得的能量少。
35.图甲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乙表示图甲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  五或5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于  太阳能或光能 。
(2)若图甲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  非生物部分 。
(3)根据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  蛇 。
【解答】解:(1)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或光能。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所以,图乙可以反映出的食物链是:D→B→A→C,对比“草→鼠→蛇→鹰”可知,图乙中的A对应图甲中的生物是蛇。
故答案为:
(1)五或5;太阳能或光能
(2)非生物部分
(3)蛇
36.如图表示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请按图回答:A是  精子 ;B是  卵巢 ;D过程在  输卵管 中进行。
【解答】解: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因此A是精子,它是由睾丸产生的;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B能产生卵细胞因此B是卵巢;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现象叫做受精,图示中C细胞是受精卵。D表示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现象叫做受精。
故答案为:精子;卵巢;输卵管
37.如图是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植入子宫内膜的连续过程,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受精作用的场所是 输卵管 ,受精卵在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细胞分裂。
(2)被称为胎儿发育的“摇篮”的是 子宫 ,胎儿在这里发育的过程中是通过 胎盘、脐带 从母体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填写名称不填序号)
【解答】解:(1)2输卵管:输送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的场所。
(2)3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取所需营养物质和氧,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故答案为:(1)输卵管
(2)子宫;胎盘、脐带
38.如图示意,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蝗虫和家蚕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中,C→D的过程有  蜕皮 现象,这是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一起生长。
(2)在蝗灾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图一的  A (填字母)时期。
(3)在图二中,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  c (填字母)时期。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用得不准确,应将这两个字改为  化蛹 ,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
【解答】解:(1)蝗虫具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蝗虫的生长而生长,因此蝗虫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骨骼限制身体生长。
(2)图一中动物的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在A成虫期会飞,活动范围大,取食植物枝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b受精卵→c幼虫→d蛹→a成虫四个阶段。若通过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c幼虫期。
(4)春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幼虫停止取食并吐丝结茧;结茧后幼虫化为蛹,到了蛹期蛹皮变硬不能吐丝,蛹不食不动;蛹过一段时间能羽化为蚕蛾。因此,“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春蚕吐丝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进入了“蛹”时期。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用得不准确,应将这两个字改为化蛹。
故答案为:
(1)蜕皮。
(2)A。
(3)c。
(4)化蛹。
39.下列液体中:
①蔗糖水;
②75%的医用酒精;
③冰水混合物;
④血液;
⑤牛奶;
⑥面粉加入水中充分搅拌;
⑦色拉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
溶液的是  ①② ;悬浊液的是  ④⑥ ;乳浊液的是  ⑤⑦ 。
【解答】解:①蔗糖水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②75%的医用酒精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③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纯净物,不是溶液;
④血液是由难溶性固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⑤牛奶是由难溶性液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⑥面粉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由难溶性固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⑦色拉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是由难溶性液体与水组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故答案为:①②;④⑥;⑤⑦。
40.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填“内侧”、“外侧”)。
【解答】解:
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的小水珠是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炎热的夏天,打开了车内的空调,车外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寒冬,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车窗的内侧。
故答案为:液化;内侧。
41.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3。
(1)图1中甲是  饱和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2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图3中M表示的是  甲 物质(选填“甲”或“乙”)
【解答】解:(1)图1中甲烧杯底部有不溶解的晶体存在,说明在该温度下甲溶液饱和;
(2)图2中均无固体剩余,说明全部溶解,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它们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物质的溶解度大于M物质的溶解度,所以M表示的是甲物质。
故答案为:(1)饱和;
(2)相等;
(3)甲。
42.图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丙>甲 .
(2)P点的含义 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3)t3℃时,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250 g.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 .
【解答】解:(1)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故答案为:乙>丙>甲;
(2)P点的含义是: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t3℃时,甲的溶解度是80g,在150g水中加入100g甲,所得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形成溶液的质量=150g+100g=250g;故答案为:不是;250.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后,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因为升温后,乙和甲的质量分数不变,丙的减小;故答案为:乙>甲>丙.
43.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25克水,温度为T℃下,向四个烧杯中集依次加入12克、8克、18克、9克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所示,经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 B 中盛有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T℃下,如果将A、B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后,溶液刚好达到饱和,则T℃下该物质溶解度是  40g 。
【解答】解:(1)A、B、C、D四个烧杯分别盛有25克水,温度为T℃下,向四个烧杯中集依次加入12克、8克、18克、9克的同种物质,AC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一定是饱和溶液,BD中的溶质全部溶解,D中的溶质比B中多,则B中盛有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中盛有的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T℃下,如果将A、B烧杯中的物质混合后,溶液刚好达到饱和,即T℃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溶质,则T℃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溶质,则T℃下该物质溶解度是40g。
故答案为:
(1)B;
(2)40g。
44.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将3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5 。
(2)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  降温结晶 。
(3)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A<C 。
【解答】解:(1)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即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49克A物质,将30 gA物质放入50 g水中,最多可溶解20克A物质,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50g=2:5;故答案为:2:5;
(2)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B大,故A物质中混有少量的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故答案为:降温结晶;
(3)观察图1可知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再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与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一致,所以此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相等;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硝酸铵溶解吸热,会导致试管内溶液的温度下降,溶质的溶解度也随之发生变化;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出现降温结晶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使得饱和溶液变为了不饱和溶液,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A<C;故答案为:A<C。
45.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
(1)理论上,如果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10mL的气体,则阴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20 mL。
(2)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
(3)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解答】解:(1)理论上,如果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10mL的氧气,则阴极产生氢气的体积为20mL,因为电解水产生的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故答案为:20;
(2)从实验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答案为:氢元素和氧元素;
(3)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通电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因为水的质量逐渐减少,硫酸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增大。
46.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中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
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  增大 ;氨水的密度逐渐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 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  等于100 g.
【解答】解:
(1)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变大,氨水的密度不断减小.
故答案为:增大;减小
(2)利用稀释时溶质不变,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可知,要想使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原来的一半,则可加入与溶液质量相等的溶剂.
故答案为:等于100
故答案为:
(1)增大;减小;(2)等于100
47.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天然内陆咸水湖,当地农民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获得大量湖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天捞碱”中的“碱”其溶解度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  a 。(选填“a”、“b”或“c”)
(2)t3℃时,等质量的a物质的饱和溶液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 t2℃(不计水份蒸发),含溶质质量较多的是  b 溶液。(选填“a”或“b”)
【解答】解:(1)“冬天捞碱”中的“碱”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其溶解度曲线最可能是图中的a;
(2)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等质量的a物质的饱和溶液和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大于b物质,溶剂质量,b中的大于a中,同时降温到 t2℃,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含溶质质量较多的是b溶液。
故答案为:(1)a;
(2)b。
48.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 (填字母)。
A.食盐
B.硫酸铜
C.面粉
D.食用油
(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C (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3)将80克M物质加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点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0% 。
【解答】解:(1)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得到溶液,且溶液是无色的,符合题意;
B.硫酸铜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得到溶液,但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不合题意;
C.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得到悬浊液,不合题意;
D.食用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得到乳浊液,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不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不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将80克M物质加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A点时,50克水中的所溶解的M物质的质量为100克﹣50克=50克,则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故答案为:50%。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49.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的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字母)。
(2)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情景的是  a (选填“a”或“b”)。
(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若该小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烧杯中的水倒出一部分,重复做上述实验,请你在图上画出第二次实验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答】解:(1)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A、C错误,B正确;
(2)根据水沸腾时的现象——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液面处破裂可知,图乙中(a)图属于沸腾时的情景;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量减少,使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变短,故其图像为:

故答案为:(1)B;(2)(a);(3)见解析。
四.计算题(共5小题)
50.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a、b在溶解度曲线上。
(1)a点对应的溶液是 饱和 溶液。(填“饱和”或者“不饱和”)。
(2)a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只列计算式)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其质量分数 不变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加溶剂 。
【解答】解:(1)a点对应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因为a点在溶解度曲线上;故答案为:饱和;
(2)a点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其质量分数不变,因为硝酸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故答案为: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加溶剂;故答案为:加溶剂;
51.小茗同学将200克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做如图操作,请通过计算回答以下问题。
(1)转移后甲杯中含有溶质硝酸钾多少克?往甲杯溶液加入4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1%)
(2)若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则需加水多少克?
【解答】解:(1)转移后甲杯中含有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为100×20%=20克;往甲杯溶液加入4克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1%;
(2)设将乙杯溶液稀释为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需加水x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100+x)×5%=100×20%,求得x=300克,故需加水300克。
52.在如图甲所示电解水实验中:
(1)在50克水中溶入了1克氢氧化钠来增强导电性,若电解后溶液质量减少了1克,则现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2% 。
(2)若电解刚开始时,甲、乙两管内产生气体体积比例略大于2:1,原因是  相同条件下,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
(3)图乙表示的是将一定体积的氧气与不同体积的氢气点燃生成液态水的数据关系图。其中横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消耗掉的氢气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则反应前原有氧气  4 mL,最多消耗氢气  8 mL。
【解答】解:(1)在50g水中溶入了1g氢氧化钠来增强导电性,若电解后溶液质量减少了1g,溶液质量变成50g,溶质质量仍然是1g,则现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
故答案为:2%。
(2)若电解刚开始时,甲、乙两管内产生气体体积比例略大于2:1,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故答案为:相同条件下,氢气比氧气更难溶于水。
(3)图由图中信息可知,则反应前原有氧气4mL,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体积关系:
2H2+O22H2O
2 1
当4mL氧气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气体积是8mL,因此最多消耗氢气8mL。
故答案为:4;8。
53.农民伯伯在挑选种子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当作种子,通常用10%﹣20%的食盐溶液选种。现需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问:
(1)需要食盐  32 千克;
(2)你认为农民伯伯该挑选  沉入盐水中 (选填“浮在液面上”或“沉入盐水中”)的用作种子;
(3)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45千克,配制成质量分数变为9%的食盐水,则需加多少千克水?
【解答】解:(1)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的质量为200kg×16%=32kg;故答案为:32;
(2)应该挑选沉入盐水中的充当种子,因为其密度大,颗粒饱满;故答案为:沉入盐水中;
(3)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
45kg×16%=(x+45kg)×9%
x=35kg
答:需加35千克水。
54.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现有一过氧乙酸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求:
(1)200g该过氧乙酸溶液中含溶质为多少?
(2)向200g该溶液中加入2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5%的过氧乙酸溶液是由15%的过氧乙酸溶液稀释而成的,那么要配制180g该溶液,需要15%的过氧乙酸溶液多少克?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解答】解:(1)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过氧乙酸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200g×10%=20g。
答:200g过氧乙酸溶液中含溶质为20g。
(2)向200g该溶液中加入2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5%。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3)要配制的过氧乙酸溶液中含有过氧乙酸的质量为:180g×5%=9g
设需要质量分数为15%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则
x×15%=9g
x=60g
则需要加水180g﹣60g=120g,体积为=120mL。
答:需要15%的过氧乙酸溶液60g,需要加水120mL。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