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八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八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4 15: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内蒙古乌海二中八年级(下)开学生物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1. 鸟的受精方式和生殖类型分别属于(  )
A. 体内受精、胎生 B. 体内受精、卵生 C. 体外受精、胎生 D. 体外受精、卵生
2. 某患者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体内出现“超级细菌”,使药效降低。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合理的是(  )
A. 抗生素使病菌发生了抵抗药物的变异 B. 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C. 病菌只向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 药物的质量越来越差
3. 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趋势的是()
A. 由简单到复杂 B. 由水生到陆生 C. 由低等到高等 D. 体型由小变大
4. 遗传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下列是与遗传有关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 [②]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DNA和蛋白质
C.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23条DNA分子
D. [④]基因是DNA分子上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5. 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属于(  )
A. 病原体 B. 传染源 C. 传播途径 D. 易感人群
6. 下列关于遗传病和优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
B. 近亲结婚双方后代一定会得遗传病
C. 遗传病一般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D.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利于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7.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  )
A. 32 B. 36 C. 46 D. 48
8.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B.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C. 不同的个体特异性免疫功能不一样 D. 是人生来就有的
9. 在如图中,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正确图示是(  )
A. B.
C. D.
10. “作茧自缚”中的“茧”是指家蚕完全变态发育中的(  )
A. 成虫期 B. 卵期 C. 幼虫期 D. 蛹期
11. 下列疾病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①蛔虫病
②肺癌
③流行性感冒
④冠心病
⑤肺结核
⑥艾滋病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12. 2021年4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关注儿童健康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计划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B. 接种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体液中的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进而使其失去活性
D. 器官移植后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以降低自身免疫能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13. 图1为某人的染色体排序图,图2表示人类性别遗传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性别是由 ______ 染色体决定的。据图1判断,此人的性别是 ______ 性。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______ 和 ______ 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细胞①内的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 ,细胞③内的染色体组成是 ______ 。
(4)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 ______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第二胎想生个男孩的概率是 ______ 。
14. 豌豆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如图是用豌豆所做的杂交试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开花前,用纸袋套住花蕊,最终也能产生种子,由此推测,豌豆的传粉方式是 。
(2)“杂交组合二”的亲代子叶都是绿色,子代的子叶也是绿色,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由图中杂交组合 可知,豌豆子叶的绿色是 (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3)若用R、r表示显、隐性基因,“杂交组合一”亲代中,子叶绿色豌豆和子叶黄色豌豆的基因组成分别为 。
(4)“杂交组合三”的亲代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杂交组合三”的子代子叶黄色的豌豆中,含有隐性基因r的概率是 。
(5)科研人员利用 技术将某基因转入普通豌豆中,获得了豌豆新品种,这种变异属于 的变异。
15.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短短几个月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反扑,感染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患者出现死亡。预防新冠肺炎的主要措施有:①外出佩戴口罩,②开窗通风,③勤洗手,④用酒精擦拭消毒,⑤加强体育锻炼。如果有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需要及时进行⑥自我隔离,⑦尽快就医。
材料二:目前,我国已有几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得临床批件,如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s蛋白是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关键“钥匙”。而腺病毒载体疫苗是用经过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基因,制成腺病毒载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材料三:小丽同学结合病毒感染过程绘制了防疫图。如图:
(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人类患病的 ______。和幽门螺旋杆菌相比,新型冠状病毒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______。
(2)你认为材料一涉及到的预防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______(填数字)。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中的 ______。
(3)根据材料二可知,将腺病毒载体疫苗注入人体内,可刺激 ______产生抗体。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 ______,该免疫类型属于 ______免疫。
(4)甲、乙、丙、丁4位同学结合着小丽同学画的防疫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说法正确的是哪一位同学 ______。
甲同学:从免疫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抗体。
乙同学:新冠患者属于①。
丙同学:戴口罩、穿隔离服是为了保护②。
丁同学:新型冠状病毒仅引发人体③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选择合适的场所筑巢,然后求偶,求偶成功,雌雄鸟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的体内结合成受精卵。鸟的受精卵在雌鸟的体内就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胚胎停止发育,需要由亲鸟或是其它鸟类孵化才能继续发育。所以,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内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故选:B。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鸟类的生殖都属于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关键是掌握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2.【答案】B
【解析】解: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病菌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病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叫做变异,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B正确。
C、病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不是抗生素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3.【答案】D
【解析】解: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故选:D。
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进化的趋势。
4.【答案】C
【解析】解:A、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A正确。
B、②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③DNA两种物质组成,B正确。
C、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C错误。
D、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D正确。
故选:C。
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基因→DNA分子→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5.【答案】B
【解析】解: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属于传染源。
故选:B。
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分清传染病的各个环节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导致黑色素合成缺陷,从而表现为白化病,A正确。
B、近亲结婚是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B错误。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疾病,C正确。
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D正确。
故选:B。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遗传病是由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或受致病基因控制引起的遗传病。
7.【答案】C
【解析】解:由人的性别遗传图解可知,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亲代体细胞相同的水平。所以,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23对(46条)。
故选:C。
人的性别遗传:
解题关键是掌握人体染色体特点。
8.【答案】D
【解析】解: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D错误。
故选:D。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9.【答案】A
【解析】解: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如图:
因此,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为:染色体>DNA>基因。
故选:A。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DNA和蛋白质,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是基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包含关系。
10.【答案】D
【解析】解: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幼虫停止取食并吐丝结茧;结茧后幼虫化为蛹,到了蛹期蛹皮变硬不能吐丝,蛹不食不动;蛹过一段时间能羽化为蚕蛾。因此,“作茧自缚”是指家蚕发育的蛹期。
故选:D。
(1)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蜜蜂等。
(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
11.【答案】B
【解析】解:①蛔虫病、③流行性感冒、⑤肺结核和⑥艾滋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属于传染病。②肺癌、④冠心病都不是传染病。
故选:B。
传染病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概念以及常见的传染病的例子。
12.【答案】B
【解析】解:A、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A正确;
B、给易感人群注射疫苗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C正确;
D、患者移植匹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免疫系统会对它产生排斥反应,所以需要药物降低自身免疫能力。D正确。
故选:B。
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2、当病原体(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理解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性 女 精子 卵细胞 22条常染色体+Y 22条常染色体+X DNA 50%
【解析】解:(1)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图1中此人的性染色体是XX,所以,图1的性别是性别是女性。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父亲遗传给男孩的性染色体是Y。男性产生的精子类型是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能够与卵细胞结合形成⑤男孩的是精子①,所以,细胞①精子内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Y。细胞③是卵细胞。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
(4)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由分析可知,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所以,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第二胎想生个男孩的概率是50%。
故答案为:(1)性;女。
(2)精子;卵细胞。
(3)22条常染色体+Y;22条常染色体+X。
(4)DNA。
(5)50%。
(1)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这说明男女的性别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
(2)图1是女性染色体组成图;图2中①②是精子,其中①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Y,②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③是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④⑤发育成男孩,其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Y(或44条常染色体+XY),⑥⑦发育成女孩,其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X(或44条常染色体+XX)。
解题关键是掌握性别遗传的相关知识点。
14.【答案】自花传粉 遗传 三 隐性 rr,Rr R或r 转基因 可遗传
【解析】解:(1)豌豆开花前,用纸袋套住花蕊,最终也能产生种子,由此推测,豌豆的传粉方式是自花传粉。
(2)“杂交组合二”的亲代子叶都是绿色,子代的子叶也是绿色,这种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遗传。由杂交组合三亲本性状黄色×黄色,子代性状既有绿色,也有黄色,绿色是新出现的性状,表明黄色是显性性状,绿色是隐性性状。
(3)黄色为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绿色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根据“杂交组合一”图示,亲代和子代中绿色均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rr,子代中绿色:黄色≈1:1,所以亲代黄色的基因一定是杂合体,基因组成为Rr,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Rr。
(4)“杂交组合三”的亲代是黄色×黄色,黄色为显性性状,绿色为隐性性状,子代中具有子叶绿色个体,则亲代基因组成为Rr和Rr,所有后代中基因组成为RR,Rr,rr的比例为1:2:1,含有隐性基因r的概率是。遗传图解如图:
(5)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基因转入普通豌豆中,获得了豌豆新品种,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故答案为:(1)自花传粉;
(2)遗传;三;隐性;
(3)rr,Rr;
(4)R或r;;
(5)转基因;可遗传。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2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掌握遗传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病原体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①②③④ 传染源 淋巴细胞 抗原 特异性 乙同学
【解析】解:(1)新型冠状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病原体。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材料一涉及到的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是:①外出佩戴口罩、②开窗通风、③勤洗手、④用酒精擦拭消毒。无症状感染者也能够散播新冠病毒,因此属于传染源。
(3)根据材料二可知,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该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抗体只能消灭特定的病原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4)甲:从免疫角度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抗原,甲错误。
乙:传染病的流行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上的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感染②易感人群,可变成传染源。因此新冠患者属于①传染源,乙正确。
丙:戴口罩、穿隔离服是为了切传播途径,丙错误。
丁:新型冠状病毒不仅引发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也有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丁错误。
故答案为:
(1)病原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①②③④;传染源。
(3)淋巴细胞;特异性。
(4)乙同学。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图中①是传染源、②是易感人群、③是特异性免疫。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三道防线的组成以及免疫的相关知识。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