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B 曲解文意。“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误。原文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
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
2.B (B 条件不当,“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错
误。材料二中说的是“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文章所说是必要条件,而选项变成充分条件,同时选项以偏概全。)
3.D (材料二观点是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黄文秀同志甘于奉献自我,
致力家乡脱贫攻坚,是新时代敬业奉献的楷模。)
4.① 创造更多 “工匠故事”,要贯彻尊重劳动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 为广大技能人才或科技人
才提供广阔的舞台。 ②讲好新时代“工匠故事”,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
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③既要深入体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又要弘扬传统,虔诚热
爱、追求卓越、 脚踏实地,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
6.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
7. 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
生活方式和追求;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
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意思对即
可)
8.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瓜们以人的情态,体现了清风明月下瓜田的勃勃生机。②使用叠
词,“柔柔的”、“轻轻的”等词语,既体现出文章的音韵美,又表现出环境的优美。③多用短句,
使文章简洁明快,活泼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赞美和喜爱。(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BDF
10.C(C“风俗”指风尚习俗,古今同;A“学者”古指学习的人,今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
B“口实”古指人们经常谈论的内容,今指话柄;D“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
今指认为。)
11.A(声律指中国古代诗文的声韵格律,并不包含对字数的要求。)
12.D(“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错,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
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写记之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13.(1)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
事奉他们。(“事”“去”“辄”,各 1 分,补充主语 1分,大意 1 分)
(2)黎希声任期已经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
变他们的请求。(“既”“相率”“夺”各 1 分,被动句 1 分,大意 1分)
14. C(C“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错误。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
之地滞留几年?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
15. ①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
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②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
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
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③横遭贬谪的愤懑。“老
至居人下”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迁谪
的悲愤跃然纸上。④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
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每点 2 分,答对 3点得满分,共 6 分)
16.(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7.D(“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
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很多人很熟悉二十四节气歌;“遵循”,遵照。着重在“循”,指依照
正确的思想、言论去做。“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常用在表述对共同制定的纪律、规章
制度、规程、公约等的态度。语境为“基本准则”;“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
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
或加强主句的意思)。“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不绝如缕”,比
喻事情极其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
18.A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根与魂”的引号作用是表特殊含义。A“摇篮”表特殊含义;B“复得
返自然”表直接引用;C.“慈祥”表示反语;D“蜡炬”表强调突出。)
19.C(此句有两处错误,成分残缺。“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去掉“通过”;语
序不当。“壮大和培育”语序不当,应改为“培育和壮大”。)
20.①女性通常比男性长寿 ②女性细胞中有两条 X 染色体 ③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每
处 2 分,共 6 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
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
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
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
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言语行动上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
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对于其
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
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
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
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
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
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
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
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
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单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
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去,相继挽留
他,皇上没有改变眉州百姓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
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
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像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
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兴建这座楼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
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
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
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 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
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
以颂扬黎侯的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2023 年 8 月
绵阳南山2023 年高一新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 8 页;答题卡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是劳动创造的。 ”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 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 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 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 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 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 以饬五材, 以辨民器” 。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 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 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 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 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 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 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 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
材料二: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 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 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 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只有深入贯彻尊重 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 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第 1 页 共 8 页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 。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 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 ,能让人们 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 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 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 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材料三: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 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 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 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 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
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艺工人的称呼,他们的出现几乎和人类历史 一样久远,其劳动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B.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但孕育了深厚的工匠文化, 我们仍需要将这样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对传统文化中 工匠文化的传承,值得大力弘扬和宣传。
D.新时代工匠精神注重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也注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 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发展到了机械 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国家急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 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C.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并让人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 匠故事” ,还要讲好“工匠故事”。
D.从赞叹工匠到推崇工匠精神,反映整个社会对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的疗治,对美好器 物和超凡品质的探寻。
第 2 页 共 8 页
3.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是 (3 分)
A.百年老店同仁堂为后人留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 规,其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享誉海内外。
B.奇瑞公司高级技师王学勇有个响亮的称号——“金耳朵”,无论是汽车上的底盘,还 是内饰,任何异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
C.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术工人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 技术” ,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D.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 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4.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弘扬传统社会所孕育的这种工匠精神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8 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 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 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 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 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 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 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 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 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 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 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 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 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 日夜夜地飘着, 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 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瓜的乌鸦群, 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 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 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
第 3 页 共 8 页
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 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 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 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 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
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
岁月不会地久天长,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 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 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 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① ,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 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 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 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 (四弦琴) ,开始 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 自从离 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 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 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 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 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 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 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 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注】萨满:萨满教 ( 一种原始宗教) 的巫师。满族人通过萨满,用类似跳神的方式祭祀山 神。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 “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 以 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第 4 页 共 8 页
B. 小奶奶俊俏、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 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 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 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 “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 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 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 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 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对人生 的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 作者以设问和排比的方式收束全文,语言富有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 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的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7.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组合。请结合全文,探究其丰富内涵。 (6 分)
8.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6 分)
三 、古代诗文阅读 (42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13 题。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
(
.
.
..
)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
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 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至于郡县胥史, 皆挟经载笔, 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
(
.
.
)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
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 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 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 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
(
.
.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
既
满
)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
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 民益信,遂以无事。 因守居之北墉 而增筑之,作远景楼, 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
(
.
.
)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 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 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
第 5 页 共 8 页
(
.
.
)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
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 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眉州远景楼记》)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量田A 计功 B 终事 C 而会之 D 田多E 而丁少 F 则出钱 G 以偿众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在材料中的含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学者犹袭五代之弊
(
.
.
)B. 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
C. 其风俗盖如此
(
.
.
)D. 而求文以为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文中指科举考试的一项内容。
B. 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工具,以滴水或漏沙的刻度标志计时。
C. 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此处是苏轼对其父苏洵的尊称。
D. 耆老,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古称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圣以前,许多地方的学者仍旧沿袭五代以来的陋习,只有眉州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 文,把西汉文章视为典范,这体现着眉州的近古风俗。
B.每年到了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眉州的农人们就会用劳作时收缴的罚金和补偿 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祭祀田祖,也供大家酣饮饱食。
C.眉州知州黎希声为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当地百姓十分 信赖他,有人还写信让苏轼为黎侯增建的远景楼作记。
D.眉州百姓对远景楼的建成感到欣喜,写信请托苏轼为楼写记,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 相处的太守黎侯,而是为了赞美当地容易治理的风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 (5 分)
(2)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新年作①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第 6 页 共 8 页
已似长沙傅③ ,从今又几年?
【注】①至德三年 (758) 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 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 王太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是说新年已至,归家之心更加迫切。“切”“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尾联中借用典故,作者借长沙王太傅贾谊其事,表达了自己对回归家乡的坚定信心。 D.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准确,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肺腑。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5 小题,11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 分)
(1)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感谢,与友人共勉 的诗句是: , 。
(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 中生动地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 子: , 。
(3) 在《论语 ·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 而“ , ”。
(4) 《渔家傲 ·秋思》 中与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5)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 中用“ , ”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 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很多 人_______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 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_______的基本准则。二十四 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 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 。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 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_______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自强 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_______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 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
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第 7 页 共 8 页
A. 耳熟能详
B. 耳濡目染
C. 耳濡目染
D. 耳熟能详
遵守
遵守
遵循
遵循
即使
尽管
即使
尽管
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第 8 页 共 8 页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黄河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怎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B. 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捡拾一些烂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从而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壮大和培育。
B. 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壮大和培育。
C. 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得到 培育和壮大。
D. 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使其发挥“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还能让民族自信心 得到培育和壮大。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ⅠI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一般而言,① ,尤其是在年龄超过 110 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两性之间在寿命 长短方面为何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比男性多一条 X 染色体。 ② ,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而男性的细胞中则是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 其中 X 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 染色体则来自父亲。拥有两条 X 染色体让女性不易患某些先天 性疾病。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在药物吸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男性新陈 代谢速度较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 ③ 。 因此,在医 生开药时,应该将男女差异纳入考虑,不应该再对男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
四、作文 (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 光……还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阳光。阳光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他人。
请以“寻找那一束阳光”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