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9: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 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啊,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就诞生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
总所周知,他是一位政治家,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但同时它也是一位诗人,而且他的诗词呢,也是我们国家文学宝库当中的一树奇葩。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学习一首词或者是一首诗,鉴赏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就需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体会一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板书诗言志)
那么,毛泽东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怎么样的一种志气,他又是用怎样的言,用怎样的艺术形式来抒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来鉴赏,来领略。
呃,诗歌的鉴赏的方法很多,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呢就是诵读的方式,诗歌呢它是最讲究节奏,韵律,可以说呢他是有了具有音乐性的一种文学作品,其实呢在古代的很多的诗啊,它包括《诗经》包括汉乐府,包括唐宋词,本来都是有乐谱可以演唱的。但只有把它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更好的去品味诗歌的艺术技巧,它的韵味。
所以首先呢我们先来听一听老师诵读,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啊,同学们要注意首先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词的艺术境界,那么下面开始诵读。
好,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沁园春·长沙》老师对这首词的诵读。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首词呢,放开声音,带着情感自由的读一遍,在诵读的过程当中呢,注意课下的注释,注意哪些生字生词怎么读,字义是什么,另外呢看一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现在开始。(生自由诵读、游逛指导 一分钟)
好,同学们刚才已经把这首词读了一遍,现在呢就让我们一起啊,来鉴赏这首词。首先我们来看题目,《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925年作。从题目中,同学们看出了什么,读出了哪些信息?
首先看沁园春,大家都知道,沁园春是什么啊(词牌)是词牌名,那么这首词呢是由东汉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是双调的,一共有114个字。我们初中的时候也曾经学过一首毛泽东的词,词牌也叫沁园春,题目叫什么啊(沁园春·雪)也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那么,题目叫长沙,想一想这首词为什么要叫长沙,题目为什么是长沙?(在长沙写的,写的是长沙是吧?)还有什么原因吗?(家乡)对了,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长沙是毛泽东的,家乡。毛泽东呢就是湖南长沙湘潭县的韶山村,这个小山村的人。就从这个小山村里,走出了一位伟人。此外,长沙还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他1913年——1918年就读于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后来呢,又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同志就是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此,毛泽东就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之一。他和他的同学们呢,在长沙曾经开展过多项,革命活动。因此,这首词呢,是以长沙为名。
这首诗写在1925年,1925年使我们想到了什么?(第一次国内大革命)那么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之后的1927年大家都知道爆发了什么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以说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同时,敌我斗争的形式呢,也更加的激烈了。好,这是从题目我们看到的,受到的一些启示。下面我们看词的前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带感情)这前三句诗,看一看都交代了些什么?有人物,时间(或者是季节)是什么季节啊?(秋天)为什么叫寒秋。(深秋时节了)湘江北去,滚滚滔滔的湘江向北流去。这是环境,橘子洲头是什么呢,地点。
谁能把前三句描绘的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叙述一下?作者在前三句里面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谁能说一下。
(在深秋的季节里,毛泽东一个人站在橘子洲的洲头之上,因为这个地方啊濒临湘江,看见湘江啊滚滚的向北流去,顿时心情澎湃激动起来的情景。)
有没有说的不准确的地方呢?(更正)
那么橘子洲呢,是个狭长的岛,在湘江的中间。那么站在橘子洲头,为什么要强调是站在橘子洲头。
那么大家要注意词啊是要押韵的是吧,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是押韵,另一方面,站在这个位置,视野怎么样(开阔),非常的开阔。那么实际这三句词就为作者下面的写景呢,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非常广阔的背景。那么我们一开始读这三句的时候应该怎么来读 语调要怎么样呢。要深沉一点,要沉稳一点是吧。要读出一个伟人卓然而立,在湘江边,在橘子洲头卓然而立的这样一种感觉,语调要深沉,有力,稳健。谁试着把这三句来读一读?谁来试试?(学生试读)
好,请坐,可以吗?(纠正、表扬)有点伟人的气魄啊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下面着重描写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色,有一个字是统领了下面各句的一个字,是哪个字呢?
请问这个看字,一直管到哪一句为止?(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同学们看看,这一共是七句。为我们描绘了怎么样的一种景色?这种景色,有什么特点?你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然后一会来找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指导)30秒
好,这首词描绘了怎么样的一种景色,这种景色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秋景图)那么你看这幅图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描绘一下?
有动态的,也有什么的,静态的。什么的动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什么是静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有什么特点?
有层次感,什么层次感?(从上倒下,从远到近)什么是远景(万山红遍)什么是近景(漫江碧透)从远处的山到眼前的江。还有什么特点?(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看出非常富有生机,非常富有生气)还有吗?(绚丽多姿的)看万山,红遍。层林都被像染了一样,被什么颜色染了一样?(红色)那么除了红色以外还有什么颜色呢?(绿色)漫江碧透,整个江水都碧透了。大家想一想,一般描绘秋天的景色,是用什么颜色?(黄色)是黄色的,金秋嘛,是吧。那么我们看过很多的,描绘秋天这样的图画,也是以金色,以黄色为主的,但是毛泽东写的这个秋天景色,却是大红大绿,啊,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是一幅壮阔的秋景图。(有上有下,有远有近,动静结合,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那么,读这样的诗句的时候,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调呢?要读出那种抑扬顿挫是吧,读出那种景色的变换,读出层次感。诵读要比刚才要怎么样呢?(快一点,明显的节奏感)要语调激昂,抑扬顿挫。
那么谁能够把这几句给我们读一读,试一试?能不能体会出这样一种境界,表达出这种壮阔的秋景图?(请同学试读)评点,速度,力度气魄不够。
那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读一读,首先这个看字读得应该怎么样啊?声音要长一点,要有力度是吧,要能够把下面这几句给统领起来。来跟我读,看~ 不要犹豫,要响亮一点啊,看~~想象着毛泽东同志站在湘江边,站在橘子洲头面对这样壮阔的秋景,心情澎湃。看~~(生跟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生跟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生跟读), 舸是什么?船,百舸是怎么样呢?很多很多的船在江面上快速的行驶,争流。百舸争流,快速的行使,也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样子,这也是动的描写,是吧。嗯好,接着往下读。鹰击长空(生跟读),鱼翔浅底(生跟读)。要读出什么呢,读出对比是吧,轻和重的对比,在跟我读这两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跟读),万类霜天竞自由。(生跟读)这一句呢,万类霜天竞自由,既是对前面几句的概括,同时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
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仅仅还是景物的描写吗?同学们还读出了什么?(生答)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秋天,各种生物都在怎么样呢?都在竞相的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吧。都在那生长,都在那发展。实际上就是从景物的描写上升到了什么啊,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上了。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在大自然里,各种事物,都在寻找着它的发展空间,都在竞相表现着自己。看到这样的一种壮丽的景色,毛泽东触景生情。
往下看,怅寥廓(有感情的),寥廓是什么 在这里指什么呢?在这指广阔的宇宙,怅呢本来是一个失意的意思,在古人的诗中呢经常用这个字,表现一种失意,一种惆怅,一种伤感。但是毛泽东在这赋予它新的意义。这个怅表现一种什么呢,一种感慨,一种面对那自然的什么呢,一种深沉的思考,面对大自然他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略带感情),怎么来理解这两句?(由上面的景色引发自己的思考,并且引出后面的诗,谁主沉浮,后面就是,是谁在主沉浮了。)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掌握着这些万物的盛衰荣辱,枯荣是吧?谁掌握着这些东西,,实际上毛泽东的这几句诗里面已经有了更深的含义,谁能理解出来呢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感而发,发出怎么样的感慨?(应该怎么办)谁主沉浮!谁来主宰这个世界,谁来主宰国家的 命运,人民的前途。谁来主宰,实际上发出了这样一种深沉的感慨。
毛泽东啊,已经从面对大自然的感慨,向更深一个层次,发出了这样一种询问。回答了没有呢 刚才有个同学说了,下片做出了回答。那么这几句,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寓意深邃,语气坚定)尤其这个怅字,不能读出那种失意感,要读出那种深沉的,内在的情境,好同学们跟我读。怅~寥廓(生跟读)问苍茫大地(生跟读)谁主沉浮(生跟读)。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把上片呢,完整的给他读一遍。
从诗人卓然而立,在湘江边,看到壮阔的秋景,然后发出这样深沉的感慨。请同学们完整的把上片读一下。独立寒秋 开始。(生读)
读得还是气魄不够,读得还是不够激昂。另外我还想问问同学们,在上片里边,你认为哪些字写得比较好,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的,能不能说一下?
立:伟人的气魄。尽染:染透了。击:比飞好,有力度,鹰的雄姿,搏击。翔:比游好,本来形容鸟儿在天上飞,鱼儿用翔证明了游得很快,很自由,没有一点阻力。并且也反证了水的清澈。那么这一击,一翔,就和竞字很好的呼应在一起了。
那么在这些字的运用上,都是表现了诗人非常深厚的功底。写得非常的准确和恰当。那么下面呢,我们来看下片。
下片的前两句呢,我们叫换头,和上片的前两句字数不一样。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个携字,一个忆字。看看,这和上片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上片的第一句是什么:独立寒秋。下片的第一句是什么:携来百侣曾游。这就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对比。是吧。那么站在湘江边就想到过去,曾和这么多同学和战友们曾经在这个地方畅游,曾经来这里参加革命活动,那么今天呢独自一个人,来到湘江边,就回忆起往日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那么这两句实际上又是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那么下面呢就描绘了他和他的战友们曾经在湘江边度过的峥嵘岁月,
那么这两句呢,读的时候是充满了深情,引发回忆,速度也要慢一些,要深沉一些。请同学们跟我读这两句。携来百侣曾游(生跟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生跟读)
下面恰字又领出了七句,这七句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是怎样的。参加了那些革命活动,是怎样的一些青年,谁能用你们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些青年人?那么活跃一点,讨论一下,是怎样的一些青年人?(生答)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爱憎分明,奋发有为的一批人,忠心赤胆,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啊?很有才华是吧,指点江山,写出了激浊扬清的文字,那么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曾经在长沙的时候创立了《湘江评论》,写出了大量的评论时事的文章来宣传革命理论。还有什么?有才华,更有抱负,有胸怀,有励志改造中国的这样一种雄心壮志,是这样一些青年。那么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什么意思?粪土什么词?(贬义词)从词性来说是什么词?(名词)那么在这用作动词了是吧,是把那些当年的万户侯视为粪土,表现出一种对那些大官僚,大军阀,大地主的一种蔑视。非常有气魄。所以这一些热血青年表现了他们凌云的壮志,读的时候节奏要紧凑,要激情洋溢一些。好,谁能试着读一下,读的时候要激情洋溢,节奏要紧凑一点。(请生试读)评论,节奏,速度,节奏的变化。(再请生试读)。
好,同学们一起把这几句读一读,恰同学少年,开始。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在水流最急的江中心,搏击风浪,把快速行驶的船都挡住了。)这是一种怎样的革命激情啊。这几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一个什么呢?(回答)这就是最好的回答,谁来主沉浮呢,就是我们这么一些热血青年,满怀抱负的,有革命理想的这样的一些青年人,要主宰国家的命运,主宰国家的前途。所以呢这几句充满了自信,要读得非常的豪迈,要铿锵有力。
好,哪位同学把这几句读读试一试 (评论几句)很好,那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一读。曾记否,这个曾要读得想深沉的呼唤,你们还记得吗。。。曾记否,跟我读,曾记否(生跟读)到中流击水(生跟读)浪遏飞舟(生跟读)在呼唤他的战友们,还记得这一切吗,实际上毛泽东呢在湖南长沙上学的时候呢,确实呢经常和他的同学们到湘江中去游泳。在冬天的时候,有时候还从井底取出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不仅锻炼了一种气魄,而且锻炼了坚强的意志。正因为毛泽东又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种气魄,才使他成了一代伟人。
那么全词呢我们把它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也体会了诗中的意境。那么下边看一看,整个这首词,它的结构呢还是非常严谨的,你们看能不能用几个字就把全词的结构给它串讲出来。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全词的思路。
立,看,问。。忆,恰,记。
很好,这首词结构非常严谨,上片以写景为主,然后触景生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问话,然后下片呢,先是忆,然后回忆了和战友们的战斗生活,一个记字概括全文,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整首词结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上下呼应。
那么我问一下,全词的最关键的一句,也可以说是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么这首词主要就是表现了毛泽东的这样一种志,刚才我们说的诗言志,这一首词就抒发了毛泽东的怎么样的一种志,是一种要主沉浮,主宰世界,改变山河的这样一种壮志是吧,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板书)
这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记,写得非常的奔放和潇洒,毛泽东的诗啊可以说和他的书法一样,也是独领风骚,别具一格,非常的有气魄的。1925年的毛泽东,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人,而毛泽东刚刚来到长沙读书和学习,开始他的革命生涯的时候,还是个不到20岁的青年,那么毛泽东从那时候就开始树立了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这样的壮志豪情。其实在那个年代的青年,不仅是毛泽东一个人,同学们还知道有这样的其他的一些人有发出这样的感概,这样的豪情的吗?
周恩来,在沈阳上学的时候就写过这么一句话,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有一首诗,是在19岁东渡日本的时候所写,其中有这么两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抱定了就要献身祖国的这样的一种壮志。
鲁迅先生,在自题小像这首诗里面,也有这么一句:我以我血溅轩辕。这个时候的鲁迅,也是19岁。他立志要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鲜血,来献给自己的祖国。
邓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到法国参加革命,开始勤工俭学的时候,也只有和你们这个年龄差不多,16岁,差不多的年龄
可以说,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将落在同学们的肩上。今天我们努力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我们能更好的建设祖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那么下面呢就让我们以这样的激情,这样的豪情壮志,来把《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再完整的读一遍,请同学们呢要读出这种豪情来。独立寒秋,开始。
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领略了这位革命家,这位伟人,这位伟大诗人的壮志豪情,同时呢也学习了诵读的方法和鉴赏诗词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呢要把这首词背下来,在背的时候呢,更好的体会这首词中的深厚的内涵。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