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6: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七年级上册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古文,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了解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雅好文学,招纳贤士,并组织文人编著我国古代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文学、方正等共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课文导入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称呼(亲属)
别人的
父母:
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自己的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拙荆,内人
1.读音正确 ,声音洪亮。
2.读出感情,流畅自然。
3.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课前自主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注释译文
(5)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达
(7)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戏:玩耍,游戏。
(9)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注释译文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1)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12)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13)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注释译文
(15)顾:回头看。
(16)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17)无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礼:礼节。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约定。
相约同行。
正午时分。
陈太丘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离开以后(友人)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
舍弃。
离开。
丢下(他)而离开。
才。
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蹇(shí)的长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同“否”。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是人啊!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舍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说; “你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 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家的大门。

回头看
我爸爸

感到惭愧
1、课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1、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还能知错就改。 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2、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文中写了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什么特点。
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言简意赅。他的语言简洁而内容凝练,“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寥寥数字便将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其次,他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是“期日中”,再指出“对子骂父”是无礼的表现,有理有据;再次,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无信------- 暴躁易怒---- -- 粗鲁------------ 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
1、无信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无礼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
“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
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你是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的做法的 如果
你是其中的一人,你会怎样做
1: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而且不但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如果
我是友人,我会弄清陈太丘已经离开的缘由。
2: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
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也是失礼的。如果我是元方,会给友人留情面,他
毕竟是父亲的朋友。
3: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
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
4: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
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结构梳理
对话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行
聪慧明理个性率真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太丘离去
对话结果:友人惭愧,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元方驳斥
无信
无礼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守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约定

丢下、舍弃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尊君:
家君:
随堂检测
对对方的敬称。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