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6:3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艺术镜头之一“读懂词意”
师: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师:(配乐朗读)他才华横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六十六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余年;他命运多舛,豪放洒脱;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1001至2000年间的12位世界级杰出人物,他是中国唯一入选者,被授予“千古英雄”的称号。他是谁呢?
生:苏轼。
师:对,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男神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
生充满期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词,读准字音和节奏哦。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来点评一下。
生:他有一个字音读错了,宫阙的阙应该是四声,他读成了一声,节奏很准确。
师:你听得很仔细,订正很准确。阙是多音字,当阙解释为“缺点,错误”“缺口,空缺”时读一声,解释为“宫殿”时则读四声。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齐读。
师:读的既准确又流畅,为你们点赞。老师采访一下大家,要想读出感情和意境,我们还需要什么?
生:需要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词意。看一下老师的学习要求(屏显):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用自己语言说出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出来。(2)合作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再不懂处全班交流。
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高处不胜寒”中“胜”怎么理解?
生:承受。
生:“何似在人间”中“似”怎么理解?
生:比,比得上。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问问大家,苏轼写这首词时,身在 ,心系 ?
生:苏轼身在家中,心系亲人。
师:老师带来一段背景资料(屏显):熙宁九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当时41岁的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苏轼的弟弟子由此时在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为官,兄弟两人七年多没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生若有所悟。
师:苏轼身在 ,心系 ,
你又有想法了吧?
生:苏轼身在密州,心系子由。
师:嗯,可见这是一首写在密州,思念亲人的词作。既然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那我们读的时候语速应该?
生:慢一点,深沉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思念的味道。下面大家都化身为苏轼,摇头晃脑,慢悠悠地读出思念的味道。
生自由读。
师:咱们来一个师生合诵吧。
师生合诵,读出了淡淡的思念之情。
师:不错,从大家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那份淡淡的思念。词作除了对亲人的思念外,还有什么味道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作的意境中。
艺术镜头之二“读懂意境”
师:要想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必须发挥想象方可。下面请听老师配乐朗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画面,看看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哪4幅画面?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师:请大家为词人营造的4幅画面各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可以借助词中关键字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先看上片。
生:上片两幅画面:一幅是把酒问天图,一幅是起舞弄影图。
生:我为两幅画面取的名字是:把酒问青天图、月下起舞图。
师:好有画面感。下片呢?
生:下片两幅图:一幅是辗转难眠图,一幅翘首祝愿图。
生:我为下片两幅图取的名字是:月下失眠图、美好祝愿图。
师:在你们想象的画面中,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会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绘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描写。
生跃跃欲试。
师:请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 )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 )。老师的示例: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冷清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
生面露喜色。
师:采访一下同学们,老师在描绘时添加了什么描写?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生: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生:还有景物描写。
师:同学们都很细心,那接下来大家依据老师的示例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适当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描绘画面,时间为5分钟。
学生写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透过“起舞弄影”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缓步而行。一阵秋风吹来,衣衫飘动,忽有飘然之感。回视月光下的身影,再挥一挥衣袖,竟如善舞的女子的飘飘水袖,轻盈无比,似梦似幻。儿时与子由追逐在桂树下的情景如在眼前。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在人间,我还有一个子由;在人间,我还可以尽情地起舞;在人间,我还有我的一醉消千愁!留下吧!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他仿佛是苏轼的知音,我感觉他太懂苏轼了。
师:这幅画面,苏轼由原来的逃离而慢慢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温暖除了亲人给予之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呢?可以用“在人间,我还有( )”表达。
生:在人间,我还有我的百姓。
生:在人间,我还有未实现的抱负。
生:在人间,我还有美好的梦想。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读让我们慢慢走进了苏轼的心灵世界。留在人间的理由原来可以有这样丰富的解读,真好!我们可以尝试读出这句词丰富的内涵吗?
一生试读。
师:你为什么笑着读?
生:“起舞弄清影”要读出释然后的享受、喜爱人间的感觉;“何似在人间”则要读出边舞边表达喜爱和释然的感受。
师:他读地真好,与苏轼产生共鸣了。读“何似在人间”时,“在人间”可以一字一拖音,来表达那份对人间的留恋和喜爱。让我们一齐感受一下。
师生齐读。
师:真好,真好,继续交流。
生:我透过“辗转难眠”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虽然已是深夜,可他仍无一丝睡意,只是呆呆地望着窗外,脑中涌出了子由的脸庞。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让他不禁想到,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在与亲人分离的时候圆呢?
师:明月朗照下,苏轼毫无睡意,在这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圆圆的月亮让他又陷入了伤感,七年未见的弟弟远在济南,不能团聚,于是他对月亮生出了一丝小怨恨。我们再读这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在适当位置加上“唉”,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全班展示
生:唉,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生:月不应有恨,唉,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可以在“别时圆”时一字一拖音,再试试。
生加上“唉”,“别时圆”一字一拖音,齐读。
师:那份浅浅的怨通过你们的声音传达了出来,真好。
生:我透过“翘首祝愿”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起身下榻,步入后院,立于石桌旁,端起酒杯昂首意欲喝下,又见青天中的明月,忽然想到此时此刻,子由也该在举头望月吧!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是可以共享这一轮美好的明月的,一丝笑颜浮上东坡脸颊。也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难事事如意啊!再举杯,一饮而尽,感叹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房写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师:采访一下,“翘首祝愿”图,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
生:乐观、豁达。
师:你也是苏轼的知音,在你的画面中,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苏轼脸上的那一抹笑意。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苏轼的乐观也让我们顿悟。我们再来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加上“也罢”,读出苏轼释然后的通透、乐观。
生:也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古难全”一字一顿,且拖音,再加上摇手的动作,再试试。
生自由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苏轼的那份释然,那份通透,那份乐观。若你身边的朋友也有人陷入悲观中,你便可以用这几句词来劝慰他(她)了。
生点头示意。
师:同学们,词作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苏轼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生:苏轼希望天下人都能长久地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师:特别是饱受磨难和分离的人,能长长久久、快快乐乐地活着。这是一份怎样的心胸和格局啊!这就是苏轼,心里装着天下人的苏轼,乐观、豁达,有旷达胸襟和高远格局的苏轼!让我们一起充满希望、情绪高昂的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
艺术镜头之三“读懂词心”
师:“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用丰富的想象还原了词作所营造的意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叩问词人的灵魂。
师:我们从小序中得知,苏轼写这首词“兼怀子由”,“兼”是什么意思?
生:同时。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词作所涉及到的不只一方面。
师:对,这个“兼”字告诉我们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政治上的失意。
师:对,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他虽一心报国,但最终还是被贬到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抑郁,这一点跟普通人无异。所以,苏轼借助月亮既表达了对子由的怀念,更传达了他那份政治上的失意。
生点头默认。
师: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中秋月圆,苏轼有没有一味地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呢?
生:没有,短暂的伤感后,他仍旧选择了积极昂扬,选择了“满血复活”。
师:对,若他一味地悲观,这便不是苏轼了。他不但没有消极悲观,而且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真是让人钦佩啊!那么,哪一句词是苏轼情感的转折呢?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他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在劝谁呢?
生:在劝自己。
师:仅仅劝自己吗?
生:也是在劝更多的人。
生:特别是劝天下所有向他一样经受磨难、失意、饱受离别之苦的人。
师:若你是苏轼,你会怎么说呢?请用这个格式表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要 ”。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要乐观。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要豁达。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要释然。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故要通透。
师:苏轼虽然身在密州,心却在劝慰所有的人,看来“身在密州”已不足以表达他当时的人生状态,请同学们再填一填,苏轼身在 ,心系 。
生:苏轼身在失意的仕途,心系全天下的人们。
师:是啊,苏轼身在失意的仕途,心系天下人。这样的胸怀和格局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1)贬官黄州,看兰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生:原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的人生状态。不只是在密州,他被贬到更远的黄州、惠州、儋州,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心态。
师:是啊,正是因为苏轼的这种豁达、乐观、格局,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生顿悟。
师:同学们,一首《水调歌头》让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心灵世界,看到了他内心的那轮明月。面对人生的不幸遭遇,他选择了豁达乐观;面对亲人的分离,他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就是苏轼,一个永远都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苏轼。下面,老师和大家合作诵读这首词,向一代文豪苏轼致敬。
师生配乐合诵。
师:同学们,这样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他一生的遭遇却非常的坎坷。一起看看苏轼一生的“足迹”: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政,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北归途中死于常州。
生唏嘘不己。
师:著名作家方方在《喜欢苏东坡》中曾这样写道: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苏轼是千年不遇的大才子。
生:苏轼的正能量影响了很多人。
生:苏轼的大气象、大格局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男神。
生:苏轼不仅自己活得达观,他还影响了无数人活得乐观、豁达。
生:苏轼每到一个地方为官都政绩斐然,可见,他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好官。
师:你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遇到挫折要乐观。
生:遇到磨难要豁达。
生:要有忧国忧民的大格局。
师: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生:要用正能量与自己的人生相伴。
师:好,同学们,仅仅通过这一节课,就想了解东坡先生的全部,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希望多年以后,大家仍然喜欢苏东坡,仍然喜欢读他的《水调歌头》。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要读,在你人生失意的时候更要读,我想东坡先生的豁达与乐观定会让你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