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4 19:3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及沟通的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视频,配制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材料和用具,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若干个经高温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学们一定也见过馒头变质发霉、水果上长“毛毛”,这些其实是真菌中的霉菌。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也较多。细菌和真菌是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吧!
(二)互动授课
1. 播放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图片或已经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实物,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菌落?
学生: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区别?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学生:
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黄色、白色、黄白色等
真菌菌落 较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色等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是什么?
学生: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恒温培养。
(4)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要添加牛肉汁、土壤浸出液或牛奶等物质?
学生: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提供所需的有机物。
(5)配制好培养基后为什么要高温灭菌?
学生:消灭其他杂菌及其孢子、芽孢等。
(6)为什么要将细菌和真菌放在恒温箱或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学生: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
2. 引导学生参照教材第68~69页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设计“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分布情况”的探究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更加合理。
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方案。
①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需要几个培养皿?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哪一组可能不会长出细菌?
③标签纸上应该写什么内容?标签纸应贴在培养皿的什么位置?
④如何取样?培养皿是否要放在同一环境下培养?
⑤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为何要高温灭菌?
⑥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案例:比较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分布情况
提出问题: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数量一样多吗?
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数量比洗手后的多。
制订和实施计划:
①将9个已灭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空白对照。
②把培养皿盖打开,请三位同学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按一下。
③再请刚才的三位同学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然后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在贴有“洗手后”标签纸的3个培养基上按一下;“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
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天后观察结果。
⑤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细菌的菌落数,求出各组的平均值。
实验结果:洗手前接种的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多,细菌在培养基上呈现五个指尖的形状,洗手后接种的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较少,“空白对照”组没有菌落。
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讲解:将三组培养皿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的目的是保持单一变量。根据该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生活经验是: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吃东西前或体育运动后要注意洗手。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的正文。点拨补充: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极其广泛。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有的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乳酸菌、甲烷菌等;有的细菌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生存,如醋酸菌等;有的细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均可生存,如酵母菌等。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