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情境设置
他就是——
老子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
识记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重要虚词的用法,积累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
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 子
走近作者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走近作者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写作背景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zhóu。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做成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辐
毂
第十一章
走进文本,疏通文意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辐条
泥土
门窗
无
车子
器皿
屋室
举例论证
思考: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启示:有无相生
思考: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第二十四章
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明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反
面
论
证
有道者不处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启示: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所:处所,地方
不亡:不消亡,不朽
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思考: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失: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第六十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
几 jī:接近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
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抓住关键,准确翻译
把握先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重视细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思考:阐释了什么道理 是怎样论证的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无为而治。
不妄动、不妄为
探究文本,理解内容
拓展积累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
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儒家的核心思想 ?
“仁”——伦理道德学
“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道家的核心思想 ?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任务探究
明理提升
儒道两家的思想互补之因:
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
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宁静和谐+超越世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统治者的治国之术——以民为本+安人宁国
任务探究
明理提升
道
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懦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们去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儒
道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人”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7)《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