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2)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观看视频、小组合作等自主学习活动,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地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2.教学难点:组织好“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小麦生活环境的图片,仙人掌和蚯蚓的图片,人类排放废气、废水的图片,大熊猫生活的视频,2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计时器等材料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大熊猫生活的视频。讲述:我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你知道野外生活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吗?这些地区的环境有哪些适于大熊猫生活的特点?想要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互动授课
1.展示小麦生活环境的图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环境仅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吗?什么是环境?
学生: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生物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麦田中,对小麦正常生长有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阳光、温度、水、土壤、老鼠、蛇、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
(3)你能将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依据有无生命将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例如,小麦生活环境中的老鼠、蛇、蚯蚓、七星瓢虫、麦蚜、杂草等,都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
2.提问:老鼠、蛇等生物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呢?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老鼠破坏麦田,蛇吃老鼠;麦蚜吃小麦的茎和叶,七星瓢虫捕食麦蚜;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蚯蚓松土、肥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教师讲述: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例如,蛇和老鼠之间、七星瓢虫和麦蚜之间是捕食关系;杂草与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教师还可以用实例补充说明: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互助和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等。
过渡: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展示仙人掌和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页的图1-9和图1-10,并阅读相关的文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仙人掌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
学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绿色肥厚的茎,不仅可以贮存大量的水分,还能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根非常发达,能够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
(2)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学生: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此外,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实例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生物要能更好地生存,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
4.展示人类排放废气、废水的图片。讲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环境,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过渡: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探究小实验,看看鼠妇生活中的某种因素是如何影响鼠妇的生存和分布的。
5.课前安排同学们分小组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每组捕捉20只鼠妇。请小组派代表介绍观察到的情况。
(1)鼠妇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学生: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2)根据学生的课前观察提问,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学生: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3)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分析作出假设的依据。
学生: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作出假设的依据: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鼠妇。
6.讲述:假设需要实验的验证,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方案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巡视学生实验开展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7.组织汇报并计算全班各组第10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引导学生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学生: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分布也有影响。
(2)如何保证鼠妇分布的变化是由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学生:将鼠妇分成两组,除了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两个组均要保持一致。
(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学生: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用1只鼠妇做实验容易出现偶然性。
(4)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5)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学生: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束后,应该如何处理实验中用到的鼠妇?
学生:把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