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18:05: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让.乔诺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
2、了解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了解作者--让·乔诺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获得摩纳哥王子奖。第二年,他被选入了龚古尔学院成员。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
背景资料
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在本课预学中碰到的难词或值得摘录的词写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可就字音、字形或词义角度分析)
交流积累
读一读
慷 慨
废 墟
坍 塌
琢 磨
干 涸
溜 达
kānɡ kǎi

tān
zuó mo

liū da
1、慷慨:大方,不吝啬。
2、干涸:干枯,没有水。
3、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4、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5、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记一记
默读圈点勾画,把握基本内容。
1、继续学习默读,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出关键语句。
2、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一:
默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1)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针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
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顺序:时间顺序(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1920年、1945年6月)
内容:“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整体感知
2、复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
赞美牧羊人“难得的好人”。
第二部分
(2-20)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见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
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开篇议论——中间叙述——结尾议论
按照时间的顺序,重点讲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景
整体感知
3、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找到“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时间、情形以及高原的情况,完成表格。
三次会面
时间 牧羊人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牧羊人孤独、平 和、安静地生活。 荒芜、破旧、废墟
再见牧羊人 1920年 牧羊人还活着, 身体还很硬朗。 溪水、树林
最后相见 1945年 那年,他已经 87岁了。 昔日的荒地如今成了富饶的田园(沃土、水渠、人群)
整体感知
感知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手法。
1、了解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2、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二:
1、画出描写牧羊人的句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感知人物
牧羊人的住处收拾得很整齐,生活用具干干净净,仪表、穿戴也非常在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积极、细心认真、勤劳、执着的人。
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②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感知人物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
③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通过“我”和牧羊人的对话,交代了牧羊人种树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突出了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荣利的好人。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④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感知人物
通过概括的补叙、具体的数字和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坚持精神、顽强毅力的人。
意志坚强、毅力超凡
⑤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感知人物
通过对牧羊人的行动、树林的具体数字和“我”的吃惊以及心理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用勤劳和毅力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安静淡泊、毅力超凡
2、请大家为这位“难得的好人”点赞,尝试为这位“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50字)。
示例:植树的牧羊人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用他的勤劳和毅力改造了大自然,用他的慷慨无私、坚持不懈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评价人物
牧羊人的故事是让·乔诺为美国《读者文摘》写的一个征稿,编辑部读了之后颇受震撼,急于想找到这个牧羊人,但经过调查后,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发表在各种杂志。
你觉得《植树的牧羊人》备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感受形象魅力
素材一:《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让 乔诺,1895年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斯诺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年轻的他入伍成了一名步兵。在战争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惨烈与残酷。战争结束后,他成了一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小说作家、电影编辑。
从1910年到1945年,法国经历了不断的动荡:
1914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9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至1940年,法国内阁变更达45次。
相关背景
素材二:绘图本作者弗瑞德里克·拜克(1924-2013),加拿大国宝级艺术家、世界动画大师。绘本《植树的男人》是他从同名电影的大约两万张画稿中挑选出来重新编排绘制而成的画稿。前后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
素材三:《植树的男人》动画片、绘本在各个国家的问世,使得受到鼓舞的孩子每年为全世界多种了几百万棵树。
相关背景
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牧羊人身上的笃定、安静、平和、自信给人以信仰。
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牧羊人以一己之力保护生态环境,发人深省。
做人要有梦想,为了梦想要坚持。这位老人长达三十多年一直在坚持,每次洒下的万颗种子,也许只有几颗能发芽成活,但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体现了人类的毅力、创造力、勇气和担当,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给人以信仰、给人以勇气、给人以激励
感受形象魅力
3、快速默读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手法
(1)鲜明的对比;
(2)具体的描写;
(3)点睛的议论。
3、快速默读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手法
(1)鲜明的对比;
时间 牧羊人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牧羊人孤独、平 和、安静地生活。 荒芜、破旧、废墟
再见牧羊人 1920年 牧羊人还活着, 身体还很硬朗。 溪水、树林
最后相见 1945年 那年,他已经 87岁了。 昔日的荒地如今成了富饶的田园(沃土、水渠、人群)
作用:高原的变和牧羊人的不变,突出了牧羊人的巨大成就和高大形象。
3、快速默读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手法
(2)具体的描写;
(1)牧羊人的住处收拾得很整齐,生活用具干干净净,仪表、穿戴也非常在意,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积极、细心认真、勤劳、执着的人。
(2)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
(3) “我”和牧羊人的对话,交代了牧羊人种树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突出了他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荣利的好人。
(4)通过对牧羊人默默种树的行动的描写,突出了他的坚持不懈和顽强毅力。
(5)通过对“我”的吃惊与心理的描写,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用勤劳和毅力改造大自然的伟大精神。
作用:典型的细节,如居住环境、生活细节、挑选橡子、凿地埋种的描写,丰富了人物形象。
3、快速默读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写作手法
(3)点睛的议论。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3)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4)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开篇的议论,直接点明中心,概括说明了人物形象。
2、中间的议论,直接表达对牧羊人的赞美。
3、结尾的议论,高度赞美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品味形象比喻,赏析环境描写。
1、品味文章多处运用的形象比喻,体会其增强语言表现力上的作用。
2、学习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三:
1、默读课文,用曲线勾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赏析语言
(1)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凶猛、凄厉,表现了高原的恶劣,与下文形成对比。
(2)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牧羊人的第一印象的美好,也预示着他对高原的巨大作用,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3)形象地写出橡树林初步长成的情景,侧面表现了牧羊人坚持的成效。
(4)形象地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也写出了白桦树的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默读课文,标注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2)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木的响声……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作用:环境的前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表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了高原的环境,表达了对牧羊人伟大精神的赞美。
赏析语言
环境描写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②渲染了……的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
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⑥深化作品的主题。
主旨上: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为世界创造美好的伟大精神,也赞美了人类的毅力、勇气、努力的力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写法上:1、细节描写; 2、对比手法; 3、点睛议论。
课堂小结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像艾力泽·布菲这样可敬可爱、默默无闻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
拓展思考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课下观看动画片《种树的男人》,结合自身经历与观影体验,思考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这种精神?据此写一篇不超过150字的日记。
作业布置
观影链接
https://v./x/page/g0375mbq9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