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学会诵读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感知文意
不(fǒu)
惭(cán)
了解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故事。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得以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背景资料
拓展知识 陈元方
陈元方,名纪,(129年-199年)字元方,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陈寔长子,享年七十岁。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并称为"三君"。遭父丧,哀痛欧血豫州刺史表上尚书,绘象百城,以励风俗。遭党锢后,累辟不就。董卓入洛阳,就家拜五官中郎将。纪不得已而到京师。累迁尚书令。建安元年(196),袁绍为太尉,欲让于纪,纪不受。拜太鸿胪,卒于官。纪子群尝谌子忠各誉其父公德,相争不决,质于祖父实。实道:"元方难为兄,季方(谌字)难为弟。"纪于遭党锢后,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
志人小说
(1)含义: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为清谈小说、逸事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
(2)特点:
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②篇幅短小;
③善用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末年人。曾做过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与友期:和朋友约定。 行:同行。
日中:正午。 至:到。
舍去:离开。 乃:才。
元方:即陈纪,陈寔的长子,元方是他的字。
时:当时。 戏:做游戏,玩耍。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不在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不,通"否"。
记一记
待:等,等待。
已:已经。
相委:丢下,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则:就。 无信:不守信用。
惭:惭愧。 引:牵引,拉。
顾:回头看。
记一记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的手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记一记
主要内容
1、开端:友人无信,太丘先行。
2、发展:友人无礼,对子骂父。
3、高潮:元方责客,无信无礼。
4、结局:友人惭愧,元方离去。
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陈元方:正直明理、聪慧善辩;(2)客人: 暴躁易怒,无信无礼。
2、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友人便怒曰”,表现了友人的暴躁易怒。
(2)语言描写:
①非人哉:友人的无礼。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的聪慧明理。
(3)动作描写:
①下车引之: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
②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率直方正。
思想感情
1、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2、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懂得“信”的重要;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懂得“礼”的重要;
(3)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4)面对友人示好,“元方入门不顾”,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聪慧善辩
(1)针对友人不按时赴约的“无信”,指出其不守信用;
(2)针对对子骂父的“无礼”,指出其不讲礼仪;
(3)针对性强,有理有据,义正辞严。
难点探究
示例一:失礼。理由:元方在批评友人无礼时,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二:不失礼。理由:友人失信又失礼,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既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给“友人”一个教训。
1、文中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难点探究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2、敬辞与谦辞 (1)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难点探究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高明的见解;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2、敬辞与谦辞 (1)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难点探究
"贤"字一族,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 贤侄:称侄子。
其余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足下:称对方; 赐教:给予指教;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敬辞与谦辞 (1)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难点探究 敬辞与谦辞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鄙薄: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2)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难点探究 敬辞与谦辞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2)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难点探究 敬辞与谦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2)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难点探究 敬辞与谦辞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
另外,"后"与"晚"与"小"类似,如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辈称呼自己。
"薄"字一族,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薄技: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薄酒:味淡的酒,常用在作待客时的谦辞;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于谦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另外“绵”与“薄”类似,如:绵薄: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绵力:微薄的力量。
(2)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主旨上:本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写法上: 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课堂小结
1、 课下梳理本课学习的文言文词语,口译全文;
2、整理笔记;
3、朗读并背诵全文。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