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中考生物五年真题二年模拟汇编专题10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中考生物五年真题二年模拟汇编专题10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3 12:57:24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中考生物五年真题二年模拟汇编专题10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是其重点任务之一。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B.污水直接排入区内湖泊自然净化
C.中小降雨自然积存净化
D.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将回收的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可以减缓人类对其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A不符合题意;
B、污水直接排入湖泊会导致湖泊中有害物质和无机盐增多,会引发赤潮等水域污染问题,B符合题意;
C、雨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把雨水排掉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小降雨可以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大的降雨则需要排涝,C不符合题意;
D、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总能耗的50%,因此推行“绿色建筑”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低碳经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
2.(2022七下·广州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下列各项中,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多开车,少骑车 B.节约用纸
C.随手关灯 D.少用一次性制品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结合分析可知:“ 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用纸”、“随手关灯”都 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而“ 多开车,少骑车”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碳达峰的实现。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3.(2021·深圳)绿化校园,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按自己的喜好挑选名贵的品种
B.调查学校植物品种、数量
C.注重植物的空间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
D.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得一年四季各有风景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校园绿化要有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因此最好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A符合题意。
B.校园绿化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调查学校植物品种、数量,因地制宜的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校园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校园绿化要注重植物的空间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既美观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C不符合题意。
D.栽培植物时需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校园春夏秋冬花不断,四季绿满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4.(2020·深圳)深圳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答案】A
【知识点】自然资源现状及保护
【解析】【解答】A.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符合题意。
B.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5.(2020·广东)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土壤沙化 D.恐龙灭绝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温室效应,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酸雨,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硫等气体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土壤沙化,与人类乱砍滥伐活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目前大多数人较为接受的说法是,因地球在白垩纪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后,导致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和毒气,在大气中很长时间没沉下来,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最终引起生物链从底层崩溃,导致了恐龙灭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6.(2019·广州)人类只在部分地区使用农药DDT,但曾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检测出DDT成分。此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C.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DDT可通过食物链传递,DDT在生物圈中流动,证明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在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相联系,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也就是生物圈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是循环的。
7.(2023·龙川模拟) 经过三年疫情使露营意外成为一种热门的户外活动。在露营时我们要注意(  )
A.爱护植物,因为它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
C.看到公园的花朵很美丽便摘回家欣赏
D.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但是并不是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说法错误。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说法正确。
C、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能随意摘取花朵,C说法错误。
D、使用纯电动车,可以减少骑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但不是硬性规定,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游玩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垃圾分类处理。
8.(2022·河源模拟)“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可随时记录“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生活用水
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 D.进行垃圾分类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浪费资源,不利于减少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A符合题意。
B节约生活用水、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D进行垃圾分类都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对“低碳”的理解,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知: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源旁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9.(2022·湛江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在“绿色奥运”的影响下,“绿化城市、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逐渐深入大家的生活当中。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B.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来驱动“空气取水”装置,用于浇灌植物
C.在大型场馆的房顶设“光线导入”装置,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
D.餐厅使用一次性木筷充当“公筷”和“私筷”,以确保饮食卫生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能节约电能和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和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会造成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能节约电能,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理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0.(2022·英德模拟)以下处理有机垃圾的方法中,最有益于城市环境保护的是(  )
A.高温焚烧 B.挖坑填埋
C.倾倒入自然水体 D.微生物发酵降解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高温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挖坑填埋污染了土壤,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倾倒入自然水体,污染了水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发酵降解,有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2022·江海模拟)日本福岛核电站储水罐已出现多次泄漏,放射性物质随水流入海洋,下列有关这些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水会被海水稀释,不会影响海洋环境
B.核废水只影响附近的海域,不会影响到附近国家海域
C.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洋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危害
D.放射性物质会随食物链进入海产品体内,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
【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C.虽然核废水会被稀释,但是,与普通的工业废水不同,这些放射性核废水即使在海洋中被扩散和稀释,也是有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久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这意味着核污染不能很容易地分散,海洋生物也会长期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中。动植物暴露于辐射下,许多会变异,一些甚至会大范围消失,AC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大洋环流、洄游生物的存在,被核污水污染的海水会随着大洋环流和洄游生物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威胁整个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12.(2022·河源模拟)“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可随时记录“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生活用水
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 D.进行垃圾分类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餐具,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大量利用植物,不利于减少碳排放,A符合题意。
BCD.节约生活用水、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进行垃圾分类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3.(2022·东莞模拟)肖湘教授的深海科考团队抵达三亚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发现垃圾。下列不利于保护地球的行为是(  )
A.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B.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D.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BC.从目前看,人类的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都可保护环境,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ABC不符合题意。
D.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对木材的砍伐,不利于保护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4.(2022·遂溪模拟)保定成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下列行为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使用一次性木筷,既方便又卫生
B.禁止焚烧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沼气
C.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D.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制造中消耗大量的能量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不能消耗二氧化碳,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A符合题意。
B、禁止焚烧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B不符合题意。
C、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少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C不符合题意。
D、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提高环境质量,符合“低碳”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中的细节。
二、实验探究题
15.(2022·茂南模拟)某生物小组想探究“酸雨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按照以下方案开展实验:
①在甲、乙、丙、丁四个花盆中各栽种30棵生长状况一致的绿豆幼苗。
②每天相同时间向各花盆的土壤中喷洒20mL不同pH值的液体(清水的pH值为7.0),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并适宜。
③每天观察绿豆幼苗的生长,1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盆 乙盆 丙盆 丁盆
喷洒液体的pH值 3.0 4.5 5.5 7.0
平均株高/cm 5.0 6.5 8.0 12.8
(1)该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
(2)实验变量是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盆绿豆幼苗,   盆喷洒的液体为模拟酸雨。
(3)步骤②中各花盆喷洒的液体体积以及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该操作遵循   原则。每个花盆中分别栽种30棵绿豆幼苗而不是1棵绿豆幼苗的目的是   。本实验测得每株绿豆幼苗的株高数据后需要计算每组的   。
(4)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如果想要控制酸雨,我们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答案】(1)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2)雨水的pH值或酸碱度;丁;甲、乙、丙
(3)单一变量;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平均值
(4)酸雨会抑制绿豆幼苗的生长,雨水的pH值越小,影响越大
(5)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污染物的排放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该实验探究的问题:“酸雨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做出假设:酸雨会影响绿豆幼苗的生长。
(2)本实验的目的为了探究酸雨(pH≤5.6的降水)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表中丁是对照组,甲、乙、丙是实验组。综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对照组是丁盆绿豆幼苗,甲、乙、丙、盆喷洒的液体为模拟酸雨,变量是模拟酸雨(或酸雨)。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唯一。1棵绿豆幼苗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步骤②中各花盆喷洒的液体体积及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该操作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每个花盆中分别栽种30棵绿豆幼苗而不是1棵绿豆幼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测得每株绿豆幼苗的株高数据后需要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4)由实验据图表可知,酸雨会影响农作物幼苗的生长,酸性越强对农作物幼苗的生长的影响越大,因此,据表可知,实验结论是酸雨会抑制绿豆幼苗的生长,酸雨的pH越小,幼苗生长越缓慢。
(5)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三、资料分析题
16.(2022·惠州模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染水体被排放到水域当中,加剧了水体中重金属的积累。铅(Pb)作为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污染特点具有较强的累积性、不可逆性及难治理性。为探究不同水生观赏植物(A:花叶芦竹;B:石菖蒲;C:水生鸢尾;D:美人蕉)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某学习小组进行实验,结果如图。请分析作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   。最初,实验培养所用的水体和土壤中的铅含量都   (填“相同”或“不同”),目的是     。
(2)种植一段时间后,水体和土壤中铅含量如图甲、乙所示。分析甲、乙结果可知:   
的铅污染净化效果最佳。
(3)水体中重金属也会对根的活力产生影响,图丙的结果表明    的根系活力受铅污染影响最小,其次是    。根活力直接影响植株吸收    的能力。不同植物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是由细胞结构中的   决定的。
(4)根据(2)(3)综合分析,应选择种植   作为净化铅污染植物。
(5)【提出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请你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   ?
【答案】(1)不同水生观赏植物;相同;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控制单一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花叶芦竹
(3)美人蕉;花叶芦竹;水和无机盐;细胞核
(4)花叶芦竹
(5)增加水生观赏植物的种类(或数量)能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吗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本题“探究不同水生观赏植物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故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水生观赏植物,除此之外,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培养所用的水体和土壤中的铅含量等都相同。
(2)图甲水中铅含量最低的是A花叶芦苇,图乙土壤中铅含量最低的也是A花叶芦苇。故可得出结论是:铅污染净化效果最佳是花叶芦苇。
(3)从丙图可以看出植物根活力最大的是D美人蕉,其次是A花叶芦苇。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故根活力直接影响植株吸收水和无机盐。细胞核里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生命活动。
(4)综合(2)(3)可知花叶芦苇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我们应多种植。
(5) 为进一步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我们可以再探究: 增加水生观赏植物的种类(或数量)能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吗?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7.(2022·电白模拟)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应问题。
资料一: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例如,不结种子的“活化石”桫椤,树干可高达8米,长达1~3米的羽状叶片背面有一排排的孢子;辣椒、可可、木薯、巴西橡胶树、烟草等被子植物,都是重要的农作物。这里的森林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因而孕育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亚 马孙河,更为平衡人类活动排出的大量温室气体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亚马孙地区为了开垦农田和牧场,放火焚烧森林,造成森林火灾频发,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资料二:广东某校初二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对所在城市市五个大型居民小区进行了走访,得到了如下结果:
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不赞同 赞同但未行动 赞同且有行动
人数 20 153 227
(1)资料一中热带雨林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   多样性。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   (填“增强”或“减弱”),导致其多样性价值大幅度下降。
(2)由资料一可知,亚马孙雨林孕育了亚马孙河,原理是植物通过   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热带雨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   平衡。这里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资料二中所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   。
(4)根据上述资料,请写出一条保护环境的建议:   。
【答案】(1)生物种类(或物种);减弱
(2)蒸腾;光合;碳—氧;生物影响环境
(3)调查;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植树造林(或进行垃圾分类等, 合理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蒸腾作用及其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资料一中热带雨林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此,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导致其多样性价值大幅度下降。
(2)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升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森林的蒸腾作用旺盛,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因此,热带雨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3)资料二中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对所在城市市五个大型居民小区进行了走访,所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重金属、有毒物质等会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导致处于较高营养级的人摄入大量有害物质造成影响,因此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若处理不合理,即使微量,且不被人体直接接触,最终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4)森林火灾会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野生动物失去家园;火灾还会产生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的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种植能够吸收大气污染物的树种,也可以做好垃圾分类等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18.(2022·湛江模拟)资料分析
2022北京冬奥会
资料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一度成为大家的追捧的“新星”。该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外形酷似航天员。冰墩墩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资料二: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的花样滑冰“三套娃”一度冲上热搜,不仅因为她们在花样滑冰的高超技术上,还因为天才少女瓦利耶娃之前比赛是否使用兴奋剂问题倍受争议。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刺激剂类,能激活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刺激人体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等。
资料三:在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尤其是在比赛场地的制冰技术上不再使用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也是一种保护。
(1)资料一中提到的“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是   ,该原型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动物;“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   ,意味着更好地突出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该原型服装在生物技术上利用了   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的兴奋剂可刺激或增强   系统的活性,还能增强血液   的功能等,从而违背了奥运体育精神的公平与公正。
(3)资料三中提到的奥运会的“绿色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亮点一:在冬奥场馆建设中,首次大规模采用了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等对   的破坏。
亮点二:“氢”车成为赛事用车主力(如图)。加氢站的氢气来源是利用绿色电能通过电溶解产生氢气,属于100%的绿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冬奥”,碳排量接近于零,在减缓   效应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亮点三: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所谓“绿”电即绿色电能,主要体现在哪些电力来源途径?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亮点四:“绿”色生活 轻享低碳,趣玩冬奥。在冬奥期间推出“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鼓励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低碳冬奥贡献力量。例举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答案】(1)大熊猫;哺乳;宇航员;仿生
(2)中枢神经;运输氧气
(3)臭氧层;温室;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骑自行车或公交车回校;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在家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达到绿化的效果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与仿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大熊猫是“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宇航员的宇航服。科学家通过对长颈鹿的研究研制出了宇航服。仿生技术是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了兴奋剂能刺激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增强了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
(3)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积极作用。
“绿”电即绿色电能,通过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电节约水、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9.(2021·广东)“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某项目式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两图所示资料。请分析作答。
图1 碳循环示意图
图2 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图
(1)在图1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来源于过程   (填编号),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绿色植物通过过程④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   平衡。
(2)图2显示 1963-2019 年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   ,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   的趋势,导致   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3)我国政府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请从以下两方面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各提一条要求。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
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答案】(1)①②③⑤;分解者;光合作用;碳-氧
(2)持续增加;吸收量;碳中和;温室效应
(3)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实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图1中可以看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有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即①、②、③、⑤四个过程,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者真菌,在生物圈中是分解者的角色,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由图2 可以看出,1963-2019年期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在持续增加,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吸收量,已经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3)我国政府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我们可以建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绿色、低碳出行;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能节约电能,夏天把室内空调温度尽量设置的高些,节约电能等。
故答案为:(1)①②③⑤、分解者、光合作用、碳-氧;(2)持续增加、吸收量、碳中和、温室效应;(3)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此题考查碳循环、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进入大气,可见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去路,其主要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从生物体来说,是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需要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
1 / 1广东省中考生物五年真题二年模拟汇编专题10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23·广东)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是其重点任务之一。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B.污水直接排入区内湖泊自然净化
C.中小降雨自然积存净化
D.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2022七下·广州期末)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下列各项中,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
A.多开车,少骑车 B.节约用纸
C.随手关灯 D.少用一次性制品
3.(2021·深圳)绿化校园,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按自己的喜好挑选名贵的品种
B.调查学校植物品种、数量
C.注重植物的空间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
D.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得一年四季各有风景
4.(2020·深圳)深圳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5.(2020·广东)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土壤沙化 D.恐龙灭绝
6.(2019·广州)人类只在部分地区使用农药DDT,但曾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检测出DDT成分。此现象说明(  )
A.DDT挥发性极强
B.考察队把DDT带到了南极
C.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7.(2023·龙川模拟) 经过三年疫情使露营意外成为一种热门的户外活动。在露营时我们要注意(  )
A.爱护植物,因为它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
C.看到公园的花朵很美丽便摘回家欣赏
D.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
8.(2022·河源模拟)“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可随时记录“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生活用水
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 D.进行垃圾分类
9.(2022·湛江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办奥理念,在“绿色奥运”的影响下,“绿化城市、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逐渐深入大家的生活当中。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B.通过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来驱动“空气取水”装置,用于浇灌植物
C.在大型场馆的房顶设“光线导入”装置,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
D.餐厅使用一次性木筷充当“公筷”和“私筷”,以确保饮食卫生
10.(2022·英德模拟)以下处理有机垃圾的方法中,最有益于城市环境保护的是(  )
A.高温焚烧 B.挖坑填埋
C.倾倒入自然水体 D.微生物发酵降解
11.(2022·江海模拟)日本福岛核电站储水罐已出现多次泄漏,放射性物质随水流入海洋,下列有关这些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废水会被海水稀释,不会影响海洋环境
B.核废水只影响附近的海域,不会影响到附近国家海域
C.放射性物质会被海洋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危害
D.放射性物质会随食物链进入海产品体内,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
12.(2022·河源模拟)“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可随时记录“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生活用水
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 D.进行垃圾分类
13.(2022·东莞模拟)肖湘教授的深海科考团队抵达三亚雅浦海沟8919米深的未知区域发现垃圾。下列不利于保护地球的行为是(  )
A.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B.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D.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14.(2022·遂溪模拟)保定成为我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下列行为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使用一次性木筷,既方便又卫生
B.禁止焚烧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沼气
C.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D.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二、实验探究题
15.(2022·茂南模拟)某生物小组想探究“酸雨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按照以下方案开展实验:
①在甲、乙、丙、丁四个花盆中各栽种30棵生长状况一致的绿豆幼苗。
②每天相同时间向各花盆的土壤中喷洒20mL不同pH值的液体(清水的pH值为7.0),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并适宜。
③每天观察绿豆幼苗的生长,1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盆 乙盆 丙盆 丁盆
喷洒液体的pH值 3.0 4.5 5.5 7.0
平均株高/cm 5.0 6.5 8.0 12.8
(1)该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
(2)实验变量是   。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盆绿豆幼苗,   盆喷洒的液体为模拟酸雨。
(3)步骤②中各花盆喷洒的液体体积以及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该操作遵循   原则。每个花盆中分别栽种30棵绿豆幼苗而不是1棵绿豆幼苗的目的是   。本实验测得每株绿豆幼苗的株高数据后需要计算每组的   。
(4)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如果想要控制酸雨,我们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三、资料分析题
16.(2022·惠州模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染水体被排放到水域当中,加剧了水体中重金属的积累。铅(Pb)作为毒性最大的重金属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污染特点具有较强的累积性、不可逆性及难治理性。为探究不同水生观赏植物(A:花叶芦竹;B:石菖蒲;C:水生鸢尾;D:美人蕉)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某学习小组进行实验,结果如图。请分析作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   。最初,实验培养所用的水体和土壤中的铅含量都   (填“相同”或“不同”),目的是     。
(2)种植一段时间后,水体和土壤中铅含量如图甲、乙所示。分析甲、乙结果可知:   
的铅污染净化效果最佳。
(3)水体中重金属也会对根的活力产生影响,图丙的结果表明    的根系活力受铅污染影响最小,其次是    。根活力直接影响植株吸收    的能力。不同植物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是由细胞结构中的   决定的。
(4)根据(2)(3)综合分析,应选择种植   作为净化铅污染植物。
(5)【提出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请你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   ?
17.(2022·电白模拟)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应问题。
资料一: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例如,不结种子的“活化石”桫椤,树干可高达8米,长达1~3米的羽状叶片背面有一排排的孢子;辣椒、可可、木薯、巴西橡胶树、烟草等被子植物,都是重要的农作物。这里的森林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因而孕育了世界上流量最大的亚 马孙河,更为平衡人类活动排出的大量温室气体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亚马孙地区为了开垦农田和牧场,放火焚烧森林,造成森林火灾频发,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资料二:广东某校初二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对所在城市市五个大型居民小区进行了走访,得到了如下结果:
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不赞同 赞同但未行动 赞同且有行动
人数 20 153 227
(1)资料一中热带雨林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   多样性。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   (填“增强”或“减弱”),导致其多样性价值大幅度下降。
(2)由资料一可知,亚马孙雨林孕育了亚马孙河,原理是植物通过   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热带雨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   平衡。这里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资料二中所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法。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   。
(4)根据上述资料,请写出一条保护环境的建议:   。
18.(2022·湛江模拟)资料分析
2022北京冬奥会
资料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一度成为大家的追捧的“新星”。该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整体外形酷似航天员。冰墩墩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资料二:北京冬奥会上俄罗斯的花样滑冰“三套娃”一度冲上热搜,不仅因为她们在花样滑冰的高超技术上,还因为天才少女瓦利耶娃之前比赛是否使用兴奋剂问题倍受争议。由于运动员为提高成绩而使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刺激剂类,能激活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刺激人体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等。
资料三:在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三大特点——绿色味、科技味、文化味。尤其是在比赛场地的制冰技术上不再使用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也是一种保护。
(1)资料一中提到的“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是   ,该原型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动物;“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   ,意味着更好地突出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该原型服装在生物技术上利用了   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的兴奋剂可刺激或增强   系统的活性,还能增强血液   的功能等,从而违背了奥运体育精神的公平与公正。
(3)资料三中提到的奥运会的“绿色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亮点一:在冬奥场馆建设中,首次大规模采用了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减少了传统制冷剂氟利昂等对   的破坏。
亮点二:“氢”车成为赛事用车主力(如图)。加氢站的氢气来源是利用绿色电能通过电溶解产生氢气,属于100%的绿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绿色冬奥”,碳排量接近于零,在减缓   效应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亮点三:全部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所谓“绿”电即绿色电能,主要体现在哪些电力来源途径?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亮点四:“绿”色生活 轻享低碳,趣玩冬奥。在冬奥期间推出“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鼓励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低碳冬奥贡献力量。例举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   (写出任意1种,合理即可)
19.(2021·广东)“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某项目式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两图所示资料。请分析作答。
图1 碳循环示意图
图2 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图
(1)在图1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来源于过程   (填编号),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绿色植物通过过程④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   平衡。
(2)图2显示 1963-2019 年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   ,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   的趋势,导致   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3)我国政府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请从以下两方面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各提一条要求。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
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关注城市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将回收的垃圾作为再生资源可以减缓人类对其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A不符合题意;
B、污水直接排入湖泊会导致湖泊中有害物质和无机盐增多,会引发赤潮等水域污染问题,B符合题意;
C、雨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把雨水排掉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小降雨可以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大的降雨则需要排涝,C不符合题意;
D、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总能耗的50%,因此推行“绿色建筑”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低碳经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
2.【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结合分析可知:“ 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用纸”、“随手关灯”都 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而“ 多开车,少骑车”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利于碳达峰的实现。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低碳,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
3.【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植被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校园绿化要有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因此最好不要选用名贵的花草树木,A符合题意。
B.校园绿化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调查学校植物品种、数量,因地制宜的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校园环境,B不符合题意。
C.校园绿化要注重植物的空间搭配,做到疏密相间、协调自然,既美观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C不符合题意。
D.栽培植物时需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周期,使校园春夏秋冬花不断,四季绿满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4.【答案】A
【知识点】自然资源现状及保护
【解析】【解答】A.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A符合题意。
B.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多样性,B不符合题意。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砍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5.【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温室效应,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酸雨,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硫等气体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土壤沙化,与人类乱砍滥伐活动有关,C不符合题意。
D.目前大多数人较为接受的说法是,因地球在白垩纪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后,导致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和毒气,在大气中很长时间没沉下来,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最终引起生物链从底层崩溃,导致了恐龙灭绝,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6.【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DDT可通过食物链传递,DDT在生物圈中流动,证明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在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相联系,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也就是生物圈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是循环的。
7.【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但是并不是全身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说法错误。
B、垃圾应该分类投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说法正确。
C、在露营时,我们要爱护植物,不能随意摘取花朵,C说法错误。
D、使用纯电动车,可以减少骑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但不是硬性规定,只能使用纯电动、天然气车辆,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即可,在游玩的过程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垃圾分类处理。
8.【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浪费资源,不利于减少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A符合题意。
B节约生活用水、C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D进行垃圾分类都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对“低碳”的理解,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知: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源旁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9.【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能节约电能和节约水资源,A不符合题意。
B.风力和太阳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不会造成污染,B不符合题意。
C.“减少其白天开灯的数量”能节约电能,C不符合题意。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木材的浪费,不符合“绿色”理念,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0.【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高温焚烧,污染了大气,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B、挖坑填埋污染了土壤,不利于环境保护,B不符合题意;
C、倾倒入自然水体,污染了水源,不利于环境保护,C不符合题意;
D、微生物发酵降解,有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答案】D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C.虽然核废水会被稀释,但是,与普通的工业废水不同,这些放射性核废水即使在海洋中被扩散和稀释,也是有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之久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一半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这意味着核污染不能很容易地分散,海洋生物也会长期暴露在放射性污染中。动植物暴露于辐射下,许多会变异,一些甚至会大范围消失,AC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大洋环流、洄游生物的存在,被核污水污染的海水会随着大洋环流和洄游生物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威胁整个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D.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重金属等)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增高有富集现象,营养级别越高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高。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人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争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12.【答案】A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餐具,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大量利用植物,不利于减少碳排放,A符合题意。
BCD.节约生活用水、夏季空调温度调至26℃、进行垃圾分类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3.【答案】D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BC.从目前看,人类的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节时多种植绿色植物 ,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都可保护环境,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ABC不符合题意。
D.生活中应多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对木材的砍伐,不利于保护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4.【答案】A
【知识点】环境污染及其控制;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解答】A、使用一次性筷子,制造中消耗大量的能量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砍伐树木,不能消耗二氧化碳,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A符合题意。
B、禁止焚烧秸秆,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B不符合题意。
C、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少燃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符合“低碳”生活,C不符合题意。
D、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提高环境质量,符合“低碳”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中的细节。
15.【答案】(1)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2)雨水的pH值或酸碱度;丁;甲、乙、丙
(3)单一变量;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平均值
(4)酸雨会抑制绿豆幼苗的生长,雨水的pH值越小,影响越大
(5)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污染物的排放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该实验探究的问题:“酸雨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做出假设:酸雨会影响绿豆幼苗的生长。
(2)本实验的目的为了探究酸雨(pH≤5.6的降水)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酸雨。表中丁是对照组,甲、乙、丙是实验组。综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对照组是丁盆绿豆幼苗,甲、乙、丙、盆喷洒的液体为模拟酸雨,变量是模拟酸雨(或酸雨)。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唯一。1棵绿豆幼苗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步骤②中各花盆喷洒的液体体积及其他培养条件都相同,该操作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每个花盆中分别栽种30棵绿豆幼苗而不是1棵绿豆幼苗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测得每株绿豆幼苗的株高数据后需要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4)由实验据图表可知,酸雨会影响农作物幼苗的生长,酸性越强对农作物幼苗的生长的影响越大,因此,据表可知,实验结论是酸雨会抑制绿豆幼苗的生长,酸雨的pH越小,幼苗生长越缓慢。
(5)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
【分析】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对付酸雨,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
16.【答案】(1)不同水生观赏植物;相同;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控制单一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花叶芦竹
(3)美人蕉;花叶芦竹;水和无机盐;细胞核
(4)花叶芦竹
(5)增加水生观赏植物的种类(或数量)能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吗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本题“探究不同水生观赏植物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故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水生观赏植物,除此之外,为了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培养所用的水体和土壤中的铅含量等都相同。
(2)图甲水中铅含量最低的是A花叶芦苇,图乙土壤中铅含量最低的也是A花叶芦苇。故可得出结论是:铅污染净化效果最佳是花叶芦苇。
(3)从丙图可以看出植物根活力最大的是D美人蕉,其次是A花叶芦苇。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故根活力直接影响植株吸收水和无机盐。细胞核里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生命活动。
(4)综合(2)(3)可知花叶芦苇对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我们应多种植。
(5) 为进一步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 我们可以再探究: 增加水生观赏植物的种类(或数量)能提高铅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吗?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7.【答案】(1)生物种类(或物种);减弱
(2)蒸腾;光合;碳—氧;生物影响环境
(3)调查;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
(4)植树造林(或进行垃圾分类等, 合理即可)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蒸腾作用及其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资料一中热带雨林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因此,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导致其多样性价值大幅度下降。
(2)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升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森林的蒸腾作用旺盛,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氧气,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因此,热带雨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3)资料二中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对所在城市市五个大型居民小区进行了走访,所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质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重金属、有毒物质等会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导致处于较高营养级的人摄入大量有害物质造成影响,因此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若处理不合理,即使微量,且不被人体直接接触,最终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4)森林火灾会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野生动物失去家园;火灾还会产生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环境。保护环境的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种植能够吸收大气污染物的树种,也可以做好垃圾分类等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大多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同时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18.【答案】(1)大熊猫;哺乳;宇航员;仿生
(2)中枢神经;运输氧气
(3)臭氧层;温室;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等;骑自行车或公交车回校;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尽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在家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达到绿化的效果等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动物与仿生;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大熊猫是“冰墩墩”的主体设计原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冰墩墩”外形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宇航员的宇航服。科学家通过对长颈鹿的研究研制出了宇航服。仿生技术是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外形、结构和功能而造出新仪器、新设备的技术。
(2)资料二中提到了兴奋剂能刺激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短期内增加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增强了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
(3)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氟利昂等)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控制和停止使用氟利昂,以及减少含氮废气的排放等,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关键。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起着积极作用。
“绿”电即绿色电能,通过一些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低碳生活方式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电节约水、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等
【分析】(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2)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19.【答案】(1)①②③⑤;分解者;光合作用;碳-氧
(2)持续增加;吸收量;碳中和;温室效应
(3)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的实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1)图1中可以看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来源有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即①、②、③、⑤四个过程,完成过程①的生物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者真菌,在生物圈中是分解者的角色,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2)由图2 可以看出,1963-2019年期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在持续增加,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吸收量,已经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3)我国政府提出力争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我们可以建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Ⅰ.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大面积的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绿色、低碳出行;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能节约电能,夏天把室内空调温度尽量设置的高些,节约电能等。
故答案为:(1)①②③⑤、分解者、光合作用、碳-氧;(2)持续增加、吸收量、碳中和、温室效应;(3)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此题考查碳循环、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内容,比较简单,熟记: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进入大气,可见绿色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去路,其主要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从生物体来说,是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需要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森林。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