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21:11:00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023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任务一
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逶迤”“蜿蜒”
两者都有曲折的意思。不同的是:“逶迤”侧重于连绵不断;“蜿蜒”侧重于曲折延伸,还可用来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词语辨析
例句:
在这逶迤的群山之中有一所希望小学。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登上了山顶。
词语辨析
这首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全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最让人难忘的几个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体验这场惊心动魄的旅程,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
学习任务二
细品全诗,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怕远征难”直 接表达出红军不畏困难的精神,有一种直爽与坦然。“万水千山只等 闲”即“万水千山只是平常的一件事”,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时的轻松 心态、傲视困难的超凡气魄。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万水千山;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万水”和“千山”分别指的是什么?
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
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心句,总领全篇。首联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心句,总领全篇,属于“点面结合”中“面”的描写。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用带有夸张性的 语言表现红军长征的景象,形象生动。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 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气势雄 伟,在红军看来也只像脚下的泥球。五岭绵延起伏,如细浪奔腾,比喻 恰当;乌蒙山巨大无比,却如泥丸一般,夸张性强。“细浪”和“泥丸” 都是一种不足为惧的事物,表现出红军不惧困难的傲气。
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这里指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磅礴:(气势)盛大。
从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这些艰难险阻?
腾细浪;走泥丸。细浪:微小的波浪。泥丸:小泥球。
“腾细浪”指的是五岭像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走泥丸”指的是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
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矛盾,与“逶迤”“磅礴”形成对比,把蔑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写生动地表现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结: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用“扬”的手法,展现其山势险峻,后用“抑”的手法展现其渺小,抑扬之间更衬托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夸张的艺术表达方法。
红军长征翻越了多座大山,在这里只写越过了绵延起伏的五岭,跨过了巍峨高大的乌蒙山,这属于“点面结合”中“点”的描写。这也是万水千山中“千山”的写照。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实写金沙水和大 渡桥,暗写长征途中的喜悦和惊险。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 水拍击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暗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深感寒 意,暗示红军飞夺消定桥的惊险悲壮。
冰冷的铁索、湍急的水流,已经让我们望而却步,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可是我们的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红军对待这两次战役的态度?
“暖”和“寒”
联系当时激烈的战斗、险峻的环境,品析“暖”“寒”。
第五句中“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它的下一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连在一起,“暖”和“寒”就形成对比,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该读出“暖”的欢快之感,“寒”的悲壮之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人欣喜的是, 红军历经千里,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都露出灿 烂的笑容。“更”表达出经历过千里雪山而取得最后胜利的激动和喜 悦心情,这种喜悦比前面所描述的喜悦更加强烈。“尽开颜”表现出 一幅红军齐乐的图景,表达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翻越了大雪山,即将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基本实现,此时作者内心是什么感受?
此时作者内心的喜悦更胜一筹,这种喜悦是胜利的自豪和骄傲。“更喜”“尽开颜”。
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本诗主旨:本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学习任务三
拓展阅读,感悟豪迈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写作背景: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1933 年夏天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词。
为什么要描写大柏地的美景?
如果没有革命者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今天大柏地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象。
为什么作者说不是美景的弹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当年的激战已成为过去,但是墙壁上的弹洞还在告诉着大家当年战争的激烈。用这些弹洞去装点祖国河山,是因为它们见证了军民携手并肩作战的场景,这是作者对人民革命战争的礼赞,充分体现了在“郁闷”心境下的作者的乐观情怀。
学习任务四
课堂总结,课堂演练
课堂小结:一首短短的七律诗,浓缩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与悲壮,让我们体会到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应用“长征”精神去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去攀登人生的顶峰。
七律·长征
总起
分述
五岭(腾)
乌蒙(走)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水千山
不怕远征难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总结
尽开颜
近义词:
等闲—— 磅礴—— 开颜——
反义词:
逶迤—— 细浪—— 磅礴——
平常
雄伟
喜悦
笔直
洪流
渺小
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哪种夸张方法
A.缩小夸张 C.扩大夸张 B.超前夸张
1.他是一条梦幻之鱼,身体比阿尔卑斯山还长。
2.这位先生住的房子就像巴掌一样大。
3.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C
A
B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
背诵全诗。收集毛泽东诗词。
快乐语文 快乐课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律·长征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七律·长征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语言应用:正确理解诗句。背诵诗歌。思维能力:感觉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主义精神。审美创造:品读诗歌,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画面,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词语辨析“逶迤”“蜿蜒”两者都有曲折的意思。不同的是:“逶迤”侧重于连绵不断;“蜿蜒”侧重于曲折延伸,还可用来指蛇类爬行的样子。例句:在这逶迤的群山之中有一所希望小学。我们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登上了山顶。上节课我们熟读了毛泽东的这首七律,了解了大概意思,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全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最让人难忘的几个画面。这节课,我们继续体验这场惊心动魄的旅程,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学习任务二
细品全诗,感悟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远征难”直接表达出红军不畏困难的精神,有一种直爽与坦然。“万水千山只等闲”即“万水千山只是平常的一件事”,表现出红军面对困难时的轻松心态、傲视困难的超凡气魄。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从哪里看出红军不怕难?只等闲。“万水”和“千山”分别指的是什么?金沙江、大渡河;五岭、乌蒙山、岷山。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中心句,总领全篇。首联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心句,总领全篇,属于“点面结合”中“面”的描写。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带有夸张性的 语言表现红军长征的景象,形象生动。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气势雄伟,在红军看来也只像脚下的泥球。五岭绵延起伏,如细浪奔腾,比喻恰当;乌蒙山巨大无比,却如泥丸一般,夸张性强。“细浪”和“泥丸”都是一种不足为惧的事物,表现出红军不惧困难的傲气。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红军长征的不易?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这里指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磅礴:(气势)盛大。从哪里看出红军不怕这些艰难险阻?腾细浪;走泥丸。细浪:微小的波浪。泥丸:小泥球。“腾细浪”指的是五岭像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走泥丸”指的是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着的小泥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矛盾,与“逶迤”“磅礴”形成对比,把蔑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写生动地表现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结: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用“扬”的手法,展现其山势险峻,后用“抑”的手法展现其渺小,抑扬之间更衬托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夸张的艺术表达方法。红军长征翻越了多座大山,在这里只写越过了绵延起伏的五岭,跨过了巍峨高大的乌蒙山,这属于“点面结合”中“点”的描写。这也是万水千山中“千山”的写照。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实写金沙水和大渡桥,暗写长征途中的喜悦和惊险。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暗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深感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消定桥的惊险悲壮。冰冷的铁索、湍急的水流,已经让我们望而却步,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可是我们的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红军对待这两次战役的态度?“暖”和“寒”联系当时激烈的战斗、险峻的环境,品析“暖”“寒”。第五句中“暖”指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它的下一句是“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连在一起,“暖”和“寒”就形成对比,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我们在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应该读出“暖”的欢快之感,“寒”的悲壮之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人欣喜的是,红军历经千里,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都露出灿烂的笑容。“更”表达出经历过千里雪山而取得最后胜利的激动和喜悦心情,这种喜悦比前面所描述的喜悦更加强烈。“尽开颜”表现出一幅红军齐乐的图景,表达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翻越了大雪山,即将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基本实现,此时作者内心是什么感受?此时作者内心的喜悦更胜一筹,这种喜悦是胜利的自豪和骄傲。“更喜”“尽开颜”。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本诗主旨:本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学习任务三
拓展阅读,感悟豪迈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写作背景: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1933 年夏天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触景生情,回忆往事,欣然命笔,写下了此词。为什么要描写大柏地的美景?如果没有革命者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今天大柏地焕然一新的美好景象。为什么作者说不是美景的弹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当年的激战已成为过去,但是墙壁上的弹洞还在告诉着大家当年战争的激烈。用这些弹洞去装点祖国河山,是因为它们见证了军民携手并肩作战的场景,这是作者对人民革命战争的礼赞,充分体现了在“郁闷”心境下的作者的乐观情怀。学习任务四
课堂总结,课堂演练课堂小结:一首短短的七律诗,浓缩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与悲壮,让我们体会到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应用“长征”精神去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去攀登人生的顶峰。
作业 完成课后练;背诵全诗。收集毛泽东诗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把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补充完整。
逶迤(w y ) 岷山(m ) 磅礴( angb )
读一读,写一写。
shān yá dù tiě suǒ guī lǜ
( ) 大( )桥 ( ) ( )
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渡 度
( )假 ( )河 程( )
高( ) 摆( ) ( )口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红军不怕远征难。 ( )
难过B.艰难险阻 D,难为情 C.难以忘记
万水千山只等闲。 ( )
A.平常B.随随便便 C.等候清闲 D.很闲在
3.三军过后尽开颜。 ( )
A.尽头B.用尽 C.尽力 D.全,都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写出诗句的意思

五岭退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
这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类似的诗句还有 。
六、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 年,其中的“三军”是指
。全诗为我们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过五岭、越乌蒙、渡 、 、翻岷山,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革命精神。
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
(2)“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只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毛法。 ( )
(3)诗歌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首联是对“面”的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是对“点”的详细描写。( )
(4)“金沙水拍云崖眠,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写的是水,表现的是红军对水的征服。所对 应的历中事件是红军巧薄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
参考答案
ēi í ín p ó
山崖 渡 铁索 规律
度 渡 度 度 渡 渡
四、1.B 2.A 3.D
五、1.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比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红军队伍 金沙 抢大渡
六、1.1935 困难、英勇顽强
2.(1)√(2)×(3)√(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