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21:2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5 《论语》十二章
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
何为君子?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或称君子何 道德之称也。(东汉 班固 《白虎通》)
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北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
何为君子?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恭敬认真)。”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使別人安乐)。”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病:这里有“难"的意思。诸:“之于''的合音。
《论语》十二章——君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现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文:文采。
质:质朴。
然后:这样以后。
彬彬:文质兼备。
野:粗鄙。
史:虚浮。
文、质,如果有所偏,该怎么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文、质,如果有所偏,该怎么选?
朱熹《论语集注》引述杨氏的话:“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 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一、何为“文”,何为“质”
“君子把义作为本,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述,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啊!”
仁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孔子好礼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孔子好乐
一、何为“文”,何为“质”
表面形象与内在追求
天下每一事物都渗透着、体现着礼乐文化。
一、何为“文”,何为“质”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 仁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玉帛 钟鼓
礼乐
二、什么是“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二、什么是“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儒家追求仁义大道,与生命相连。
二、什么是“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喻:明白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什么是“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归:称赞
事:实践
二、什么是“仁”?
1. 君子重视礼乐,这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它既可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体制。
过程小结:
2. 君子心存仁义,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涵包括自我克制,礼乐修养,关爱他人等。
3. 孔子的仁义礼乐主要是从修养和伦理而言,但明显地指向国家治理。(孟子,“仁政”)
二、什么是“仁”? 以下语录对君子文质彬彬的养成有何作用?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二、什么是“仁”?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安贫乐道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二、什么是“仁”?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积极行动,谨慎说话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二、什么是“仁”?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好学自醒,向有道者学习,匡正自己。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焉”,于之(和他)。看到比自己有才德的人,就想着跟他要相同(看齐),看到比不上自己的,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省自己。


二、什么是“仁”?
2.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理解一: (应)止,(则)吾止也。(应)进,(则)吾往也。
理解二: 止,(乃)吾止也。进,(乃)吾往也。
道德约束
为仁由己


二、什么是“仁”?
2.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理解二: 止,(乃)吾止也。进,(乃)吾往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严格
二、什么是“仁”?
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先进》)


宽容
二、什么是“仁”?
思考:1. 恕道 =?无原则的宽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先进》)
2. 恕道: 己所欲,就可以施之于人?
二、什么是“仁”?
思考:2. 恕道: 己所欲,就可以施之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程子:“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朱熹《论语集注》)
二、什么是“仁”?
过程小结: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儒家在处理“人”“我”关系上的要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孔子提出仁、智、勇三条作为君子的标准。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因为“不惑”“不忧”“不惧”,所以“君子坦荡荡”“文质彬彬”。
良好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
“知” “仁” “勇”


四、小结
贯通整部《论语》的思想核心:
仁义 礼乐
孔子教授弟子的目的:
养成君子 服务国家
把握这两点去读《论语》
五、《诗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六、作业布置
1.笔记中应包含以下内容:
(1)摘抄、翻译。
(2)课堂中必要的补充引用。
(3)摘录。读《论语》,摘录至少3句关于“仁”的论述。
2. 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 预习《大学之道》。
4. 小组作业: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以下自学任务:
六、作业布置
4. 小组作业: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完成以下自学任务:
(1)孟子小传。(知人论世)
(2)诵读吟咏。(读准字音,读通文本,把握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4)理解思想。(提取孟子观点的关键词,解读含义)
(5)论证思路。(孟子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
(6)传承发展。(孟子思想怎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