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回首那个有意思的故乡,寻找一个有意思的鲁迅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首故乡的人、事、景、物,体会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明白故乡之于鲁迅的意义。
2、通过鲁迅先生用双重视角写作的用意,理解朝花之所以夕拾的原因,认识一个有意思的鲁迅。
重难点:
1、通过回首故乡的人、事、景、物,体会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明白故乡之于鲁迅的意义。
2、通过鲁迅先生用双重视角写作的用意,理解朝花之所以夕拾的原因,认识一个有意思的鲁迅。
学习过程
一、导入作者
对于语文学习,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1、周树人是谁?鲁迅,你是什么时候认识鲁迅先生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预设:冷静、深刻、严肃、理性
过渡语: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的文章,他的文章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让当时的政府官员和许多反动文人看了闻风丧胆。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又或如先生自己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刚性)
2、当时的政府官员和许多反动文人怕鲁迅先生,我可以理解,可同学们为什么怕呢?
学生:深奥、沉重、晦涩难懂、…
二、导入《朝花夕拾》
1、大家有没有读懂这本《朝花夕拾》呢?朝花夕拾何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朝花夕拾本意早晨的花到傍晚来拾取,用来比喻回忆以前美好的事儿。
2、是什么触发了他柔性的一面?你能从小引中找出答案吗?引出童年、故乡
过渡语:贮满了思乡的蛊惑的蔬果,寄寓着童年温馨的记忆,屡屡打动鲁迅的心灵,勾起他的乡情乡思。
3、《朝花夕拾》这本书共有十个篇目,大家找找看,集中写童年故乡的比较有意思的有哪几篇?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五猖会》(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无常》(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以及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朝花夕拾》,去
出示课题:回首那个有意思的故乡,寻找一个有意思的鲁迅
三、回首有意思的故乡
1、有意思是什么意思?(1)有趣、温馨、美丽、美好、热闹、快乐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填写表格
回首“有意思”的故乡,寻找“有意思”的鲁迅
篇目 段落 这就是有意思的故乡(人、事、景、物、风俗等) 我的阅读感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生动描写故乡百草园的自然景物) 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忍俊不禁,想不到幼时的先生也有这样孩子气的一面,感觉我与他的距离拉近了。
3、学生展示,课堂交流
4、提出质疑
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有关故乡的趣闻趣事,让我们领略了故乡的鲜活有魅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纯真、可爱的少年人。真是很有意思,可是有意思除了有趣,还有另一层意思:(2)有意义,耐人寻味。鲁迅笔下的故乡仅仅是有趣吗?你发现了什么?
课前预设:
(1)阿长与《山海经》里阿长的愚昧无知、迷信、粗俗、不拘小节,美好?
(2)《五猖会》里父亲让我背完《鉴略》才能去看五猖会,我由之前的有意思到没意思,美好?前后心境变化,体悟到作者对封建家长教育的批评。描写的是属于地方民俗的迎神赛会,但也顺势讽刺了主张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
(3)《无常》里的白无常勾魂索命,形象美好吗?大家为何喜欢他?透过无常的“可爱”、“可亲”表象,感悟到黑暗社会中下层百姓“生又何欢?死有何惧?生有不平,死有公正”的心态。因为现实的黑暗不公,底层百姓反而觉得铁面无私的鬼神来得更为亲切与自然。
小结: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人的文化之根。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故乡绍兴及其周围地区为背景,无论是充满生命力的、散发迷人气息的故乡,还是充满封建旧习、令人失望忧伤的故乡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并为今后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以及大量的人物、事件的原型。传统文化与故乡情结两种作用相互交替,使得鲁迅对故乡的迷恋持续终生。
三、解读鲁迅用双重视角叙事的用意
1、《朝花夕拾》中对故乡的描写,既有对儿时趣事的回忆,充满浓浓的怀念,同时也有对陈规陋习、黑暗现实的委婉批判。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在文章中和谐共存、自由转换,我们在阅读时不觉突兀,仿佛本该如此。
鲁迅先生是如何做到的?本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的?(“我”为第一人称写作的。)我们在文本中看到了哪几个“我”?(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的运用。
2、鲁迅的童年记忆是美丽、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儿童视角。
可是在我们与鲁迅“神游”的时候,还会出现另一个人的声音(成人视角),不断将读者从作者自己营造的氛围中拉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能用小引里的话回答吗?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935年底,鲁迅在《故事新编 序言》中曾回忆起写作《朝花夕拾》的心境"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
为什么会这样,在那几年,先生经历了什么,让一向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充满斗志活力的先生变得那么空虚、寂寞、忧伤、沉寂?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但这个过程却伴随着呐喊与彷徨,在血与火的洗礼以及诸多不如意的事件之后,面对革命走向低潮沉寂鲁迅已经感到很寒心,然而更让鲁迅寒心的却是他与二弟周作人的关系。1923年7月,作为鲁迅最疼爱、最关心、最记挂,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兄弟周作人,因为经济及家庭琐事而与他的兄长决裂,大家庭也因此而分崩离析。面对兄弟失和,他只有把愤怒与屈辱压在心底。
《朝花夕拾》中,有一半以上是和周作人有联系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南京的学堂、日本的会馆,都有兄弟俩共同的足迹。此时的鲁迅也只能通过回忆兄弟的情谊来弥补现实中的不幸与残缺,聊以平衡身心。与此同时,鲁迅还遭到自己辛勤培养的青年学生的侮蔑、攻击。到了厦门以后,他仍被那些顽固守旧势力排挤在外,不能融于那个圈子,他在信中写到"此地四无人烟,图书馆中书籍不多,常在一处的人,又都是‘面笑心不笑’无话可谈,真是无聊之至”"我现在专取闭关主义,一切教职员,少与往来,也少说话。”由此看来,亲情、友情与人际关系的冷落使这位战士内心严重失衡。一种深深的孤独、寂寞,甚至失望的情绪萦绕着他。现实的种种纷扰,构筑起一堵黑暗冰冷的大墙,似乎阻断了去路。可是,只要“反顾”一下,就会发现在走来的路上,还有着一朵朵早已落地的鲜花和一缕缕耀眼的光亮。鲁迅面对这堵黑暗冰冷的大墙,既不想退步,乂不愿沉默,于是,要用现实的桨划动记忆的船,拾起落地的花朵,寻觅耀眼的光束,以便填补、充实寂寞空乏的灵魂,进而坚定摧毁这黑暗冰冷的大墙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一个童年的我,一个现在的我,偶尔交织在了一起,时时提醒着自己和读者不要忘了现实的残酷。
四、理解“朝花”何以“夕拾”
当我们理解了这点,再来看《朝花夕拾》,方解其中味。朝花之所以夕拾,因为有现实的痛苦与无奈;朝花之所以夕拾,因为往事既美丽又哀伤。鲁迅先生不愿意把痛苦和不安传递给别人,因此在 《朝花夕拾》的写作过程中,他尽可能地掩饰现实带给他的刺激,笔触和文字是柔和、温婉、明丽的。至此,我们才真正触摸到鲁迅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看到鲁迅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五、以名人评价引出学生的感悟
“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陈独秀
1、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拥有大爱情怀、外在冷峻内心温柔大写的人!
2、你想对这样的鲁迅说些什么呢?
鲁迅先生,我想对您说:
《朝花夕拾》预学单
姓名:
1、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2、创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 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3、解题
朝花夕拾如何理解?
4、自主学习
回首 “有意思”的故乡,寻找 “有意思”的鲁迅
篇目 段落 这就是有意思的故乡(人、事、景、物、风俗等) 我的阅读感受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生动描写故乡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 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读来令人会心一笑,忍俊不禁,想不到幼时的先生也有这样孩子气的一面,感觉我与他的距离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