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分类 内容
单元 教材 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了一组抒写四季美景的散文和四首写景抒情的古诗文。其中,《春》讴歌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济南的冬天》抒发对“理想的境界”的眷怀;《雨的四季》充溢着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之情;其他四首古代诗歌均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借景抒情佳篇。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洗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人文 主题 四时之景
语文 要素 想象情景,把握重音、停连,音韵之美;揣摩品味语言; 修辞方法的学习:比喻、拟人
单元 学习 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 2.掌握朗读要领,重音与停连,感受汉语音韵美,并能自信展示美文诵读成果。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建立关联意识,充分领会例文的写法,灵活运用到借景抒情写作之中。
评价任务 1.能准确标识重音、停连,能读出重音、停连,能自信大胆开展诵读活动。 2.运用思维导图提炼出写景的多种方法。 3.学会运用一种批注法进行课内外阅读。 4.通过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开展诗文朗诵会展示活动。 5.能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借助所学的写景方法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单元课 时安排 (10课时) 课型 课时 内容 教学重点
单元梳理课 1课时 教材结构和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梳理字词、文常,初读感知课文。 定向,读写、理解、 积累
主题阅读课 6课时 春(精讲精练)1课时 古诗词四首(精讲精练)2课时 写景·开动综合感官(1+1+X,计四篇)1课时 品修辞,赏美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1课时 一草一木皆有情(《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观沧海》《秋思》)1课时 识作者;朗诗词,品美句;悟意境;感豪情; 培养形象思维;背诵 开动综合感官,写作练笔 比喻、比拟,作用 阅读的技巧,有感情朗读
以读促写课 3课时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我美丽的校园》 多感官景物描写,写作
单元梳理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册教材结构,单元主题及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
2.知道单元目标要求,梳理预习字词、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阅读单元全部课文。初步感知4篇文章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
1.分析教材结构,单元主题及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阅读单元提示,画出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的方法。
3.依次阅读1-4课并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及阅读感受。
4.分小组汇报各课重点字词和作家作品、文学常识。
5.当堂测试。
教学反思:
春
课型:主题阅读课(精讲精练)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目标:
1.培训朗读能力,品味优美语句的能力。
2.从细节入手,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评价任务】
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有感情诵读精彩段落。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春的特点。
展示主问题
1.全文整体从哪几方面写春天?
2.作者怎样把春的特点写得非常形象具体的?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生活中处处皆有美,山美、水美、天美、地美……人更美,要我们睁开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美……
2.朗读:
2.朗读:分组朗读,男女生朗读,重点段、句诵读、重读
(结合教参:1、朗读的重音及停连;2、多种朗读符号的运用。)
3.问题1:整体把握+板书
问题2:抓住春的特点: 草 特点
花 特点
风 特点
雨 特点
人 特点
4.经典诵读:分组+展示
四、作业:
课后习题(四)(五)全文最后一段
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主题阅读课(精讲精练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了解曹操、李白、王湾及马致远。
2.领悟诗歌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思友思乡之情。
【评价任务】
1.运用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有感情诵读古诗
2.能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诗歌的基本内容
3.能够解释常见意象的隐喻意义
4.赏析并背诵。
教学过程及方法:
第一课时:
1.内容:《观沧海》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方法:精讲精练《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目标:在讲、读、练的过程中,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1.内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
2.方法:讲、读、练相结合
3.目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写景 开动综合感官
课型:主题阅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识别写景的重要技巧之一:开动综合感官。
2.掌握开动综合感官写景的技巧,课堂写作练笔
【评价任务】
能根据不同的感官等对《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的语言美点进行选择性赏析。
二、展示主问题:
1.综合感官是什么:视、听、触、嗅、味、内心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2.第一单元课文中有哪些经典句子是开动综合感官的?
三、教学过程:
1.单元文本中的感官经典摘录。
2.阅读文本中的视、听、触、嗅、味、内心感受组合写法。
3.课堂练笔:感官综合。
小练笔200字
春芽 夏叶 秋果 冬枝
参考书目:《春》苏雪林
《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春天,复活的季节》
《春风》林斤澜
教学反思
品修辞,赏美文
课型:主题阅读课——修辞
课时安排:1课时
阅读篇目:《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一、学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比喻、比拟修辞,并体会比喻、比拟修辞的作用。
【评价任务】
能选择修辞句写鉴赏性批注。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展示主问题:
1.学习朱自清的《春》,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析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这段文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明确比喻、比拟的含义、分类、作用。
(二)学生活动建议: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勾画出文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句子,汇报展示。运用句式“文中‘---------------’运用了----修辞,我感受到了 --------------”来回答。
2.体会《雨的四季》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的句子,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学以致用,牛刀小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运用某种修辞手法来抓住景物特色进行描绘,赞美身边景物。
教学反思
一草一木皆有情
课型:主题阅读课——朗读训练
课时安排:1课时
选取内容:
《春》3段,《济南的冬天》4段,《雨的四季》6、7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秋思》,你喜欢的句子。
一、学习目标:
了解阅读的技巧,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
能运用重音、停连设计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朗读技巧
1.发音准确,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2.根据朗读内容及作者情感确定语速,音强及朗读时感情基调。
(二)讲解一课3段的朗读方法,并教师范读。
(三)学生仿读。
(四)学生分组练习教材中的选文。
(五)展示并相互评价
(六)找到丛书中你喜欢的段落,并分析朗读方法。
(七)展示并说明自己如此朗读的原因。
(八)小结(收获),评选朗读明星。
教学反思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课型:主题写作课——《我美丽的校园》
课时:3课时
学习目标:
1.学教材,读经典句段,学习以多种感官来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2.在片断描写的基础上,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完成以描写为主的成文。
3.在写景中抒情,表达自己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及过程:
1.习作准备:提前告诉学生习作主题,让学生观察、搜集、整理素材,为课堂习作做准备。
2.学习《春》《济南的冬天》及其它经典片段,总结写景方法。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妙笔生花? 首先我们先看看那些名家的写景片段, 寻找他们写字行文的妙方,并且把他们的妙方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经典一(幻灯片显示)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 逗,每 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每 一 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宗璞《紫藤萝瀑布》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 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 腰 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问题一:学生朗读感悟,说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或感悟?
明确描写景物方法一:
描写顺序:远、近;整体、局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画出思维导图。
经典二(幻灯片显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
问题二:学生朗读感悟,说说你还能发现哪些写景的方法?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或感悟?
明确描写景物方法二:
让景物动起来:动态、静态。运用多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
学生在老师的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
经典三(幻灯片显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朱自清《绿》
问题三:学生朗读感悟,说说你还发现哪些写景的方法?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或感悟?
(屏显)明确描写景物方法三:
试着对比衬托、联想与想象。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思维导图。
3.学生整理思路,列习作提纲。
4.动笔习作。
5. 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与修改
评价指标 赋分 自 评 互评 师评
1.卷面整洁,书写清晰、美观。 5分
2.能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10分
3.能恰当运用五觉。 10分
4.能按一定顺序写景。 10分
5.能动静结合或虚实结合、对比烘托 10分
6.能融入作者的情感或感悟 10分
合 计 55分
学生根据同伴和老师的建议认真修改;师生共同评选优秀作品并展示。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