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4 23:0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五彩斑斓的青春美,激情澎湃的青年心。
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青春之美、青年之志,思考青春之价值。
2、赏析诗歌意象及语言。
3、诗歌美诵。
4、赏析小说人物及有关描写手法。
单元综览:
作品-体裁-作者-背景时间-作品形象
《沁园春·长沙》~词~毛泽东~1925~“我”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诗~郭沫若~1919~“我”
《红烛》~新诗~闻一多~1923~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新诗~昌耀~1962~“我”
《致云雀》~外国诗~雪莱~1820~“云雀”
《百合花》~小说~茹志娟~1946~“通讯员、新媳妇、我”
《哦,香雪》~小说~铁凝~1982~“香雪”
青春诗行:
清·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晋·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唐·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
少年当有凌云志,万里长空竞风流。
绽放是花季最美的容颜,拼搏是青春最美的风姿。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蓉)
一代伟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青年时期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着怎样的志向与情怀?
湘江水畔思沉浮,中流击水浪遏舟——《沁园春·长沙》
一、学习目标:
1、关于词。
2、诗歌美诵。
3、抒情手法(借助意象抒情)、诗人情怀。
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二、《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词牌相同,何谓词牌?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词牌即词调,词牌规定了一首词的曲调音韵、章节字句,与内容无大联系。
旧诗与新诗
旧诗:五四之前
新诗:五四以后,《沁园春》是新诗里面的旧体诗。
三、诗歌的特点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剧本、散文)
抒情美。诗言志,歌抒情。节奏美。讲究韵律和节奏。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
诗歌往往借意象来抒情。意象包含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广义的意象,可以是景、物、人、事,狭义的意象一般单指物。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四、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1925年秋,时国共合作,共同抗击北洋军阀,希望建立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
毛泽东早年在长沙求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从事革命活动(任教、创立新民学会、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
1925年秋,毛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词。
五、学生朗读,注意正音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liáo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书写并解释疑难字词句:
漫、舸、霜天、寥廓、峥嵘、遒、指点、激扬、粪土当年万户侯、遏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指点,评论。 激扬文字: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六、诗词读析
1、朗读指导
上阕分三层。
1-3句,诗人故地重游,面对滚滚滔滔的江流,一个革命家不只在瞩望,还在思考。
四字句两字一顿,第二句稍微拖一下尾音,让人感觉出江水的涌流。
4-10句,“看”领起下文,要有较长的停顿。这一层,景象生机勃勃,要读出诗人激动喜悦的情怀。4-5/6-7/8-10中间稍长停顿,把重音放在后两字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连读,所谓断句不断流。“霜天”后停顿,让“竞自由”高起。
11-13句,怅,感慨,读出深思、慷慨激昂的心情。虽是问句,但包含主宰世界的豪情。
下阕同上阕。
“峥嵘、稠”重音
后三句读出敢作敢为、无比自信的豪气。
2、诗词赏析
上阕
1-3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按照一般语序为1-3句重新排序,想一想诗人如此安排的原因?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1、押韵。2、合乎“沁园春”词牌的要求。3、句式整齐。4、更具节奏感。
4-10句的抒情手法?
上阕借景(意象)抒情。
问题:写了什么景物?写景角度顺序?景物特点?(是秋的萧瑟、衰败、凄清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怀?
【景物】
湘江秋色: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写景顺序】
整体上:先具体后概括,分——总
分写时:由静到动、由高到低、由远到近
【景物特点、诗人情怀】
宏观壮大——表现一革命家一代领袖的博大胸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色彩浓郁、生机勃发——眼前秋色,使诗人想到革命形势的发展、人民大众的伟力,表现出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自信。
悲秋:《登高》;赞秋:《秋词》
自由自在——表现出对民主自由的赞美与渴望。
11-13句:感慨问询。
感慨问询之中蕴含诗人主宰沉浮的志向。
——上阕借景(物象)抒情,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下阕诵读
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的抒情方式有什么变化?
借事抒怀。写长沙求学、从事革命活动的往事。
1、思考:3-9句的主语即陈述对象是谁?
2、思考:下阕写了哪些人物?人物特点?抒发的情怀?
青年学子,一些追求民主进步的热血青年
年轻才俊、意气风发、关心国事、激浊扬清、除旧(封建军阀)布新、追求民主、敢作敢为。
表现一代热血青年尤其是诗人反军阀倡民主的思想,以及建立新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七、上下阕的结尾有何联系?可以看出全词结构的一大什么特点?
先问后答,前呼后应。
八、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写于1936年,上阕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下阕则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不输古人、建设新世界的自信与豪情,对《沁园春·长沙》中“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作出明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