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3一模分类汇编(福建地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①,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②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③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魏策四》)
【注】①晋鄙:战国时魏将。②卒然:“卒”通“猝”,突然。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1.参考表格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存赵国 课内迁移: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1)存:
唐雎说信陵君 查词典,选义项: ①说(shuō):说话;②说(shuì):劝说;③说(yuè):同“悦”,高兴。 (2)说:
破秦人 参看成语:牢不可破 (3)破: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B.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C.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D.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2)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4.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让你学习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请简述。
极乐寺纪游(袁宗道)
高梁桥①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②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尝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③,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注释】①高梁桥:北京西郊名胜。②绀:天青色。③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5.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可覆数席(覆:盖) B.去桥可三里(去:离开)
C.西湖胜境(胜:美好的) D.是日分韵(是:这)
6.选择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B.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C.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D.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暇日,尝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②思立亦以为然。
8.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 )
A.各赋一诗而别 温故而知新 B.一树之荫 下车引之
C.予因叹西湖胜境 未若柳絮因风起 D.间以水田 可以为师矣
9.文末作者因何而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主薨①于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袆等与相报答②。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
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十五·邓芝传》)
[注]①薨:古代称候王死,后文“殂陨”与之同义。②相报答:这里指回访东吴。③芝:邓芝,蜀国大将。
10.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即使君也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即:①靠近;②就是;③即使。 (1)即:
孤诚愿与蜀和亲 关联教材: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顾茅庐》) (2)诚:
共为唇齿 联系成语:唇亡齿寒 (3)唇齿: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B.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C.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D.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2)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13.邓芝认为,吴蜀“连和”有人才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②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③而归。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注释】①田:查看田地。②了:理解。③剧饮:痛饮,豪饮。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辄深了人意 关联教材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A.辄:
是日剧饮而归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是:①这;②像;似;③同“寔”。实在;真实。 B.是:
书不数字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书:书信。 C.书: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B.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②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4)文中写到作者作歌一首,从其“歌”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①。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②,满盛沙,壅③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④至城阳,皆虏楚卒。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齐王广、楚将龙且与韩信的汉军隔潍水摆开阵势会战。此战龙且战败。②囊:袋子。③壅:堵塞。④北:败北,指败军。
15.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
原文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还走 联系成语:走马观花 (1)走:
固知信怯也 关联教材: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固:
齐王广亡去 查阅词典: ①死亡,灭亡;②逃跑,逃亡;③丢失;④通“无”,没有。 (3)亡: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B.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C.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D.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18.请从交战双方角度分析楚将龙且战败的原因。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1)保存,幸存(使……幸存) (2)劝说 (3)攻破,打败,打垮 2.B 3.(1)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
(2)(您)突然(很快就会)见到赵王,希望您忘掉救赵王的事吧。 4.①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或: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②要记住别人的恩惠,知恩图报。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意思为: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存:保存,幸存(使……幸存)。
②句意为:唐雎劝说信陵君。说:劝说。
③“牢不可破”意思是:非常坚固,不可摧毁。破:攻破,打败,打垮。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两者是并列关系,中间可断开;“也”用于句末,表判断,其后可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德:恩德。可:可以。忘:忘记。
②卒然:“卒”通“猝”,突然。愿:希望。君:对别人的敬称。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感想和体会。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意思是: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这让我懂得了:要记住别人的恩惠,知恩图报的道理;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这让我懂得了: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或: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
【点睛】参考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使赵国得以幸存。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突然(很快就会)见到赵王,希望您忘掉救赵王的事吧。”信陵君说:“无忌我敬遵您的教诲。”
5.B 6.C 7.①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在这里游玩。
②思立也认为是这样的。 8.A 9.作者赞叹西湖胜景,感叹想要辞官流连山水却无法实现。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B.句意:(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去:相距,距离;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要先疏通句意,再结合句子结构分析怎样断句。
此句中“数株”表明“剔牙松”的数量,是后置的定语,因此在“株”后断开;“鲜翠嫩黄”是两个形容词,表明“松身”的特点,故在“黄”后分开;“若大鱼鳞”补充说明“斑剥”的程度,故在“鳞”后断开;“大可七八围许”描述树的粗大程度,不可分开。此句意思是: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得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此句断句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故选C。
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在整体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此题重点词语:
①暇:闲暇,空闲。尝:曾经。诸:众,许多。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我”。游此: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译为“在这里游玩”。
②亦:也。以为:认为。然:如此,这样。
8.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
A.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B.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元方;
C.副词,“就,于是”/介词,“趁,乘”;
D.介词,“用,把”/介词,“凭借”;
故选A。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提炼重点语句概括答。
由“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可知,我因予弟中郎说这里像钱塘、苏堤而产生了对西湖胜景的赞叹;由“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可知,作者想要辞官,了却一段山水情缘,却无法实现,不由得生出感叹。
【点睛】参考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如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一样。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覆盖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枝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发髻,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在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10. 就是 的确,确实 互为依靠的双方 11.D 12.(1)我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而不仅仅是为蜀国。
(2)孙权沉默了好久说:“您说的话是对的。” 13.①人才优势:吴国有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蜀国有一代人杰诸葛亮;②地理优势: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是使君您啊。即:就是。
(2)句意:我的确愿意和蜀国亲和。诚:的确,确实。
(3)句意: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唇齿:互为依靠的双方。
1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适当的人选罢了,今天可找到了呀!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因此可断句为: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亦,也;为,为了;但,只,仅仅。
(2)默然,沉默的样子;良久,很久;是,正确。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选文“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可知,人才优势是:吴国有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蜀国有一代人杰诸葛亮。
由选文“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可知,地理优势是: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点睛】参考译文
先主在永安驾崩。在此以前,吴王孙权派员请求和好,先主屡次派遣宋玮、费祎等人去报聘回答。丞相诸葛亮十分担心孙权听说先主突然去世的消息,恐怕他会另起异心,影响两国良好的关系,正不知该怎么办。邓芝去见他说道:“现在主上年纪还幼小,又是刚即位,应该派遣大使重新申明和吴国通好之意。”诸葛亮答复他说:“这件事我考虑很久了,就是没有找到适当的人选罢了,今天可找到了呀!”邓芝问这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敦睦邦交。
孙权果然在犹疑是否要改变外交政策,不肯立刻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上表请求晋见孙权,说道:“小臣今天来也是想要为吴国效力,不仅仅是为了蜀国啊。”孙权这才见他,对邓芝说:“我的确愿意和蜀国亲和,但是担心你们国主年纪太小,国土狭窄而形势紧迫,让魏人有机可乘,不能自保,我因此才犹豫的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二国据有四大州的土地,大王您又是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人杰。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合这两种长处,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保有鼎足而立的形势,这是最自然的道理。大王今天若想向魏委质妥协,魏必然是首先希望大王您入朝称臣,其次要太子进京侍奉,如果不听从他的命令,就托辞要讨伐叛逆,蜀国必然顺水推舟,见到时机许可了,就向您进兵,如此一来,江南的地方就不再属于大王您所有的了。”孙权沉默了很久才说:“你说的话很对啊!”于是就主动和魏绝交,跟蜀连和。
14.(1)①就;②这;③写。
(2)D
(3)①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
②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4)在贬谪生活中,作者唱出“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催人自强的歌曲,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这是一种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豪情,流露出作者豁达大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饮少辄醉”句意为: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辄:就。
(2)“是日剧饮而归”句意为: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是:这。
(3)“书不数字”句意为:写不了几个字。书:写。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的意思是: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
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郭(外城)、许(表约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闻(听说)、善(善于,擅长)、遂(于是,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的历史背景,结合“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知,这是苏轼不服衰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15. 跑 本来 ② 16.D 17.(1)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2)韩信于是追击败兵到达城阳,全部俘虏了楚国士卒。 18.韩信:勇猛善战,善于用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把握有利作战时机,指挥能力强;龙且:不了解对方,未做到知己知彼,轻敌上当,鲁莽草率渡河,以致兵败。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回头逃跑。根据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推知,此处也是“跑”。
(2)句意为: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怯。根据教材“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推知,此处也是“本来”。
(3)句意为:齐王田广逃走。根据词典可知“逃跑,逃亡”适合本句意思,故选②。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句意为:韩信派人决澭水堤坝,河水奔腾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大半不得渡。
“信使人决壅囊”主谓结构,应在“囊”后停顿;“水大至”主谓结构,应在“至”后停顿;
因此断句为: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遂:于是,就。北:败北,指败军。至:到。皆:都。虏:俘虏。卒:士兵。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可知,善于用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根据“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可知,韩信善于把握有利作战时机,指挥能力强,且勇猛善战,因此德胜。
根据“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可知,龙且轻敌,且不了解对方,未做到知己知彼,鲁莽草率渡河,以致兵败。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十一月,齐楚联军和汉军隔着潍水列阵对峙。韩信等待夜幕降临,就安排人准备了一万多条沙袋,装满沙,在潍水上游筑坝;然后后续部队继续渡河,攻击龙且,假装不能取胜,回头逃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怯!”于是纵兵追击韩信。韩信派人决澭水堤坝,河水奔腾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大半不得渡。于是韩信趁机回军击杀了龙且,水东面的军队四散而逃,齐王田广逃走。韩信乘胜逐击败兵,追到成阳,把楚军的士兵都俘虏了。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