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福建地区)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宋词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绿树环绕,水满池塘。
B.“倚东风,豪兴徜徉”,描写词人沐浴东风,豪兴闲游,怡然自得。
C.下片侧重描绘静态景象,静景动景互相映衬,风光如画,富含诗蕴。
D.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语言自然浅白,格调轻快,意趣盎然。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忆往昔,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蒙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杏花”与“吹笛”两个句子,有声有色,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C.“闲”字写词人夜间登上小阁,赏雨后初晴之景的愉悦与闲适。
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浑成自然。
5.“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乙】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句都交代了地点“梅花”实指梅岭,“东皋”则是诗人的家乡。
B.甲诗以问句表现自己的悲苦和不自由,乙诗以平淡叙述表现自己的孤独。
C.甲诗写山河仍在,蕴含爱国自信;乙诗写山野秋晚之美景,抒写内心宁静。
D.两诗写景各具特色,甲诗写景化用杜甫《春望》名句,乙诗写景动静结合。
7.甲乙两诗都用到“采薇”这个典故,请分别简述其表达用意。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将诗人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做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诗人内心的期盼次次落空,无限悲痛。
C.颈联写诗人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内心交织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
D.尾联写诗人的铮铮誓言,诗人立志即使死去魂魄回来那天也要高举抗清大旗。
(2)诗中的“无限山河泪”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春光图,表达了作者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内心的喜悦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由下片中“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可知,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所以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物”,而非“静态景象”。
故选C。
2.此题考查画面及情感。
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天的很多景物,“水满陂塘”写春水,“倚东风”写春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了桃花、李花、菜花三种花,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村野田园风光图。下阕中“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集中写春天的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莺歌燕舞、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豪兴徜徉”“偶然乘兴”,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可看出作者轻快和舒畅的心情,表现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3.(1)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2)既表达了对战火纷争的痛恨,“烽火连三月”,三个月,多么久的时间!更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一封家书,胜过万两黄金,这是多么思恋故土的表现啊!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乱草从生,林木郁郁的景象。在此理解基础上运用优美的语言,使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画面即可。
示例:国家灭亡,山河依旧,却满目凄凉。春天到了,破旧的宫殿,乱草从生,林木郁郁。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作者情感的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说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抵”,可理解为价值、相当,“抵万金”表现了家信的价值之高,突出家信的难得。“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到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4.C 5.二十年沧桑如梦,陈与义的“梦”中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带来的怅惘之情;辛弃疾通过梦回军中杀敌建功,表达为国建功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解析】4.本题考查词句鉴赏。
C.“闲登小阁看新晴”意思是“如今我闲散无聊,登上小阁,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结合上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可知,此句展现的是诗人悲凉寂寞的心境。C项“愉悦与闲适”是错误的;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意思是: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写作者在北宋沦亡后,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恶梦一般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怅惘之情。
“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以“梦”的形式写出了词人杀敌建功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词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6.C 7.文天祥用梦“采薇”表明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正气。王绩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欲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结友。诗人用典表达隐逸山林的志向。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与分析不正确。根据乙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可知,抒发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而非“抒写内心宁静”。故选C。
7.本题考查用典的理解。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甲诗“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正气。
乙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8.(1)D
(2)“无限山河泪”对山河沦丧、壮志未酬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达誓死抗清复明的决心和信念。“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誓死抗清复明的决心和信念。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互文见义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要抓住以下几点“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即: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