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歌鉴赏(二)-2023一模分类汇编(山东地区)
1.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诗歌首联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之远、贬谪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辛酸。
B.颔联中,诗人选用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同时对久谪归家之事深感欣慰。
C.诗歌颈联一改伤感基调,慷慨激昂。诗人借“沉舟”“病树”自喻,对官场的变迁、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D.诗歌尾联回扣诗题,与好友共勉,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突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气概。
2.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D.尾联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怀念伯夷与叔齐,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3.选出下列对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A.诗人屡次进言,未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登楼悲吟。其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B.这首诗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空间辽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时间绵长,第四句描绘了诗人悲哀苦闷的情绪。
C.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D.诗歌融理入情,表现了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思。“念”字表现了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是全诗的诗眼。
阅读《行路难(其一)》和《渔家傲·秋思》,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行路难(其一)》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喻作者① 的艰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则表现出作者② 的精神。《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③ 。
5.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与诗人的情感密不可分。上面文字中,李白借丰盛筵席上的“清酒”,范仲淹借边塞将士所饮的“浊酒”,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托物写怀,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诗人在诗中借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甲】
州宅堂前______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乙】
卜算子·咏______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请在诗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花卉名称。
【甲】
【乙】
8.【甲】诗“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和【乙】词中的“ , 。”一句异曲同工,都表现了 。
9.如果朗读下面两句诗,应分别用什么感情基调?
①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0.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从标题中“酬”字可知,此诗是刘禹锡为了答谢白居易的赠诗而作。
B.颔联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归来的感触。“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 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颈联以“沉舟”“病树”比喻友人,劝慰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
D.全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由开始的忧愁到后来的达观,和这一首诗的感情基调如出一辙。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望”字,《送友人》首联中的“横”“绕”字,它们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蕴?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从全诗看,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有什么不同?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名作,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劳停驿①
(宋)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②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③前。
【注】①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距夷陵不远。②树杪miǎo:树枝的树梢。③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孤舟穿行于曲折的峡谷,后写江面豁然开朗,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峡江行舟图。
B.颈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C.前两联一句一景,变化丰富。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景巧妙。
D.本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叙事中抒情,既照应了标题,首尾呼应,也将诗人醉情山水、超脱旷达的情感寓于其中。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一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4.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是:春风 ,藤蔓
15.本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
B.颔联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立刻热闹起来。
C.颈联用倒装句,写声写色,逼真如画,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17.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送魏二》完成各题。
送魏二 唐 王昌龄
醉别将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8.欣赏“凉”字的妙处。
19.赏析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21.《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足”字,写出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颔联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复杂客观环境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C.颈联转入人事,描写农村生活场景。“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蕴含着诗人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D.全诗写景、叙事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
23.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发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B.全诗结构严谨,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C.本诗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全诗笔调明快、抒情,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
D.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流连忘返的悠闲惬意之感,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宋朝·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 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觮③,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④种树书。
【注】①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襜:战袍。衣蔽前曰“襜”。②娖(chuò):整理的意思。③银胡(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④东家:东邻。
2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B.句中“拥”字写出义军军容之盛,“夜”、“朝”字写出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
C.下片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入现实的感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
D.整首词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表达诗人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追求。
2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的表达效果。
26.下列选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阴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
C.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D.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常用来借代指战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②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汉代蜀地人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后来泛指名贵的琴。②馀:同“余”。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简短十个字表明琴师携名琴自峨届山而来,抒发了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B.诗人出生于蜀地,又自称“客心”,可见在赞美琴音的同时,也有着对故乡的眷恋。
C.“馀响入霜钟”的“入”字写出了琴音虽终止,但余音久久不绝,与钟声融为一体。
D.尾联写诗人聚精会神听蜀僧弹琴不觉天色已晚,“暗几重”可见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
28.“如听万壑松”一句是如何展现出蜀僧琴艺高超的?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①
沉沉②更鼓③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④白。
【注释】①袁枚:清朝诗人。此诗是诗人61岁时怀着“静处光阴多,闲中著作妙”的心态所作。②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④更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晚上派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④一天:满天空。
29.本诗中“吹灯窗更明”的原因是什么
30.“十二月十五”的“夜”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32.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33.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①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3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菊初黄”直接交待时令为秋天,以“山径”间接点明了地点为山间小路。
B.颈联“胭脂”与“白雪”相互衬托,色彩鲜明,给读者带来极美的视觉感受。
C.尾联以设问抒情,传神地反映了作者情感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D.这首诗歌语言平易,风格简雅,笔调清丽,饶有风韵。
3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一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依据“怀旧空吟闻笛赋”可知,这是运用典故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依据“到乡翻似烂柯人”可知,这是运用典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没有表现出对久谪归家之事深感欣慰这个意味。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C.“‘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赏析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进行一一判断。
B.表述有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为我既遇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也盼不来后世求才的明君。一“前”一“后”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念天地之悠悠”,诗人登楼远眺,看到苍茫天地无限,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故选B。
4. 仕途/人生道路 一往无前(意思对即可) 荒凉与寂寥(意思对即可) 5.答案示例:范仲淹借“浊酒”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成就功业的向往之情;李白借“清酒”表达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解析】4.第一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虚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两句隐喻作者“人生道路/仕途”的艰难。
第二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我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运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表达了诗人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精神。
第三空:
“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辽阔的边塞一座“孤城”紧紧关闭,再无其他,衬托出塞外环境的的荒凉与寂寥,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暗示战事吃紧。
5.本题考查意象。
“金樽清酒斗十千”意思是: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清酒”是作者李白被“赐金还山”时,朋友的招待之物,酒尽宴罢之后,就是李白离开京城的时候了;联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知,本来有着远大政治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才略是件快意人生的事。但现在,诗人却不幸地遭到皇上无情的“变相驱逐”,连京华之地都不能逗留了,诗人因此惆怅失落,连“清酒”都难以饮下,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可知因未功成名就,击退进犯,所以还不能早做归计,此时饮一杯“浊酒”,触发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
6.词托物写怀,借物寓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或者作者自己。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或者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也可)。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中意象分析其抒发的情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先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产生联想:“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托物抒怀,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示例:这首词作者以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和孤鸿等物象表明了自己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遭人陷害的彷徨苦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托物抒怀,写出自己面对命运坎坷的脆弱无助,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态度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怀。
7. 荷花 梅 8.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诗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高尚人格和高洁情操 9.①轻松活泼,婉约柔美 ②豁达豪迈,语调激昂
【解析】7.考查诗歌内容。
甲:根据首句中的“凌波仙子”可知,所描写的是荷花。荷花生于水上,如仙子一般高雅脱俗,故称其为“凌波仙子”。
乙:根据“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知,所描写的是梅花。梅花虽然零落成尘,却依然清香如故。
8.考查比较阅读。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句意: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它的叶片青葱碧绿,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元无染”指荷花出淤泥而一尘不染,突出荷花不随流俗高洁的品质;“亦自香”指荷花散发自己特有的清香,突出荷花的香远益清。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句意: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这两句都聚焦于花的香气,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9.考查比较阅读。
①句意: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表现着戏文。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婉约优美,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故应读出轻松活泼,婉约柔美的感觉。
②句意: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故应读出豁达豪迈,语调激昂的感觉。
10.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故选C。
11.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望字,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送友人》中的横和绕字,暗示了离别的情景。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离别之情是积极向上的离别之歌。《送友人》中的离别之情是难舍难分、意蕴深远的离别之歌。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诗歌情感分析。
第一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中的“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送友人》的首联描写了远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的画面。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而“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未见“送别”二字,“横”“绕”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第二问。分析作者送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巾。这句话改变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通过此句可看出作者的乐观以及宽广博大的胸怀。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意思是: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表达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2.从传说而起,是虚写。再眼前黄鹤楼,是实写。黄鹤一去不复返,永不再回来的意象,是虚写。“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引发遐思。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昔人已乘黄鹤去”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回忆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此地空余黄鹤楼”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第三次“黄鹤一去不复返”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13.(1)D
(2)小船行在开阔的江面上,诗人抬头一看,船帆好似在树巅行驶一样,往远处看,山峰上的圆月正当空明亮地照耀着。
【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 “诗人醉情山水、超脱旷达的情感”理解有误。“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意思是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这两句形象地写出山区农村的贫瘠苦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故选D。
(2)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此句意思是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结合句意,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4. 柳条 黄莺 15.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表达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留恋、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14.考查诗歌景物描写。
根据“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可知,诗句意思是: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由此分析“别湖上亭”时,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和黄莺。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与情感分析。
“柳条藤蔓系离情”“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诗人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诗人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16.B 17.示例:“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冷”是“寒冷”之意。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赏析不恰当。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意思是: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这里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色彩,而非“立刻热闹起来”。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上句中的“咽”是“幽咽”“呜咽”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细微的流水声,仿佛呜咽之声;下句的“冷”是“寒冷”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松因为没有日光的照耀显得格外阴冷。可见,“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绘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独特景象,是本联的诗眼。
18.“凉”字,写出秋风秋雨带给人冰凉的感觉,渲染凄清氛围。表达与友人分手时的凄凉愁苦心境。 19.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友人在他乡孤枕难眠,听到猿鸣时忧伤的情景,实写与友人分手后的思念之情。
【解析】18.考查词句赏析。
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舟凉”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凉”字还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秋天风雨吹打在诗人身体上的寒冷凄清的感触,更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感,有惆怅之情、惜别之意等。故“凉”字一语双关,表现出身体和心理的两种感受,据上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19.考查赏析表现手法。最后两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友人离去的孤独惆怅之情。
20.C 21.“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解析】20.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选C。
21.考查诗歌的炼字。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22.B 23.A
【解析】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有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不是复杂客观环境所致。
故选B。
23.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首联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诗人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不是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故选A。
24.D 25.示例一: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杀敌立功的经历与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现状做对比,突出强调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
示例二: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诗人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现状,突出强调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无奈。 26.B
【解析】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将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并非“展现了豪放词风”;
故选D。
2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意为: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二句今昔对照,运用对比手法,一 “追”一“叹”,突出了经历的岁月之长及遭受的挫折之多。“追往事”写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叹今吾”写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不免深深地叹息。结构上,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即“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26.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27.D 28.示例一:(我)好像听到风吹动山谷中松林的声音,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松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蜀僧琴艺的高超。
示例二:(我)好像听到风吹动山谷中松林的声音,运用虚写,将听琴的感受想成在听“万壑松”,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蜀僧琴艺的高超。
【解析】27.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诗人急切回家的心情”理解错误。“暗几重”是指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以时间过得快来表现诗人沉浸于琴声痴迷的状态,侧面衬托了弹奏的人技艺高超。
故选D。
2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做此类题目时,要细读古诗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作答时,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示例一:“如听万壑松”的意思是听了蜀僧的琴声如同听到了群山中无际松林齐声作响。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个诗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壑松声(大自然宏伟的声音)来比喻连绵起伏的琴声,以此形容琴音之清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特点。同时侧面也表现了弹琴者高超的技艺。
示例二:“万壑松”即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古琴调有《风入送曲》,这里化用来比喻琴声,形象鲜明而富有立体感,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强调了诗人听的感受。从表现手法上看,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这是虚写,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表现了蜀僧琴艺的高超。
29.(1)夜空正高悬明月。(2)大地又洒满白雪。 30.(1)本诗用“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以声衬静,衬托夜晚的寂静。(2)本诗运用“沉沉”“渐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的写出更深人静的过程。(3)灯本已照明,吹灯后窗更明,可见在月和雪的映照下夜晚的明亮。(4)本诗作于十二月,且是雪夜,可见夜的寒冷。 31.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或“写出诗人悠闲安定、自得其乐的心态。”)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意思是: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可见,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着明月,大地又洒满了白雪。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题目可知,本诗写作的核心是“夜”,通过时间“十二月十五”可知夜的寒冷;前两句“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中重点描写的是“更鼓”和“人声”,用声音反衬夜的安静;后两句“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中重点描写的是月夜的明亮,通过洒满地的白雪来描写月夜的皎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表达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32.虽然天气晴朗,谷鸟不停地鸣叫,但此时我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33.“分”字是“分别”的意思,充分表达出作者因为与朋友分别而产生的悲凉之情,而“赴”只是“去”的意思,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解析】3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颈联的意思是“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描绘即可。
33.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这首诗是宋之悌赴交趾贬所前,李白在江夏与他分别而作,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人分千里外”意思是“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句中一个“分”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分离的痛苦,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之情,而“赴”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点睛】译文:
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杯酒之中。
谷鸟天晴时不停地鸣叫,江岸之猿猴却向晚而哀号。
我一生之中从没有流眼泪,现在在这里却泣涕不止。
34.A 35.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人格化,幽静的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站立在斜阳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秋日晚景图,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幽静的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站立在斜阳里,渲染了夕阳西下静谧的山村氛围,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
示例三:视听结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渲染了夕阳西下静谧的山村氛围,表达作者对眼前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首联中“马穿山径菊初黄”意思是: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野菊花在秋天开放,“菊初黄”间接交待时令为秋天,并非“直接”;以“山径”直接点明了地点为山间小路,并非“间接”。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5.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的分析。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颔联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从拟人手法、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任一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意思是: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示例2:“有声”“无语”用来形容万壑和数峰,山谷和山峰都是景物,这里把人的行为赋予给了山谷和山峰,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示例3:“有声”“无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显得更加的沉寂。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这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村行中眼前所见景物的迷恋沉醉之情。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