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诗歌鉴赏(一)-2023一模分类汇编(山东地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胸前生起层层白云,瞪大眼睛看着鸟儿从远处飞到身边。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郡赦免魏尚呢?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2.梦境描写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对以下两首“记梦”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甲】词人在梦中魂归天庭,温和慈祥的天帝情意恳切地问她要去哪儿。词人的回答表现出她生活的不如意。
B.【乙】词人在梦中魂归军营,与战士们分食烤肉、聆听军乐,然后上场杀敌、并肩作战,充满豪情壮志。
C.两首词的梦境中都有“憧憬”,【甲】词憧憬幸福美好的生活,【乙】词憧憬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D.两首词的梦境中都有“遗憾”,【甲】词遗憾在写诗方面没有成就,【乙】词遗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对两诗鉴赏有误的一项( )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A.题目中,甲诗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乙诗中“左迁” 的意思是贬官。
B.看首联,甲诗写诗人无罪而长期被贬,乙诗首联的内容可概括为“朝奏夕贬”。
C.[甲]诗颔联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世事沧桑、恍如隔世的心境。[乙]诗则直接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D.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同时又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田家
宋·郑獬①
田家汩汩流水浑②,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郑獬(xiè):字毅夫,号云谷,宋代诗人。②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田家”“流水”“ ”等景物,渲染了 的氛围。
(2)请自选角度,赏析“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5.“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妙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 ”(用文中词句填写)。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阙题①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②每:每当。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下“春与青溪长”展现的画面。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玉楼春 春景
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咏春天,章法自然,开阖自如,洋溢着珍惜青春和流连春光的情感。
B.本词上阏运用白描手法,从远到近通过湖水、舟船、杨柳、杏花这些眼中景色描写春意,抒发对春天的赞美。
C.词人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时间或机会从春天里寻取人生的乐趣,故引以为“浮生”之“长恨”。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
D.春天如此可爱,词人禁不住“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表现出词人在春天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却无法摆脱浓重的伤感和失落的情绪,没有办法去享受春天带来的温馨。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闹”用得尤为精妙,你认为“闹”字好在哪里?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词中写“淡月微云”有什么作用?
(2)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B.首联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
C.颈联中“声不起”写出战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1.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 。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秋思》首句的“见”字平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
13.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B.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C.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D.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15.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16.阅读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①,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读诗歌颈联,你能想到《行路难(其一)》中的“① ,② ”,由此,你可以想到作者高适此时③ 复杂心情。
山寺夜起
【清】江湜①
月升岩石巅②,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③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注】①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后忧愤而死。②巅:顶处,最高的地方。③矫首:抬头。矫,举。
1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月亮从岩石之巅升起,月光普照大地,营造了清新明朗的氛围,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
B.颔联紧承首联,写出了水汽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洁白的水汽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C.颈联中的“霜天”二字,既是写霜重气寒的眼前之景,又暗示了诗人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D.尾联用反问加强直接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突出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
18.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D.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20.下面对这首诗写作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绵长写到了极致。
B.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C.尾联中的“凌”字有“升、登”之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21.这首诗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突然一问,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遇上燕子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B.诗人善于抓住本质来表现事物,通过桃花开、燕双飞,描绘春日明媚湖光。
C.第三句写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诗人无法渡桥,表达了称心快意的春游中无限的遗憾。
D.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宋诗的理趣。
22.“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甲)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五言律诗,所押的韵不同。
B.甲诗首联中“徙倚”“何依”奠定了情感基调;乙诗首联描绘了雨后新晴的景物开阔明净的特征。
C.两诗尾联皆为写景,一写山野秋林、落日余晖,交相辉映;一写渡头城门、村树溪口,远近相衬。
D.两首诗的语言流畅精妙,风格朴素自然,意境清新开阔。
24.乙诗颈联中动词“明”“出”用法精炼巧妙,请进行赏析。
25.甲乙两诗均描绘了山野景色,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分别写出你的体会。
2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是指什么(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27.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8.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阅读诗歌《渔家傲·秋思》,完成问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9.从表达方式看,词的上片重在 ,描写塞下秋景;下片侧重抒情,抒发了征人 之情。
30.词的上片,诗人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塞下”情景之“异”。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了因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的境况。
B.尾联描写了兄弟们同时望月的情景,表达因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D.全诗语言平实,意蕴深厚,真挚感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32.任选角度,赏析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3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加冠、而立、耄耋。
B.“烈士暮年”中“烈士”指为国捐躯的人,“大丈去”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C.“亭台轩榭”中的“轩”指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指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D.《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古代又称信札、尺书、尺素、书札等。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厉玄
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
战场收骥尾①,清瀚怯龙鳞②。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③。
几时逢范蠡④,处处是通津。
【注】①骥尾:比喻依附他人而成名。②龙鳞:宝刀名。③避秦:躲避战乱。④范蠡(lǐ):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辅助越王勾践灭吴。
(1)简要赏析“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这两句诗。
(2)请写出尾联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
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②,一身都是愁。
【注释】①叶丞相:即叶衡。②沙鸥:一种水鸟,羽毛呈白色。
35.“丑奴儿”是这首词的 ,“强说愁”的意思是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36.请自选角度赏析《菩萨蛮》中画线的诗句。
37.辛弃疾在《丑奴儿》中自称“而今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小乐认为,在《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方式。请你结合这两首词的相关内容分析。
3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东 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②行。
莫嫌荦确③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野人:指农夫。③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39.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4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唐]许浑②
月亮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律诗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4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 、 、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42.“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做简要分析。
试卷第10页,共11页
试卷第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是:山上云气层出叠起,令人心胸激荡,我极目远望,目送飞鸟归林;据此可知选项说法有误;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赏析。
D.甲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为: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作者借“路长”“日暮”“谩”等处传达了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欲诉无门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乙词中“可怜白发生”意思是:可惜壮志难酬,却已成了白发人!词人从“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梦境中惊醒发觉自己白发已生,遗憾满怀,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朝廷投降派的不满。选项“【甲】词遗憾在写诗方面没有成就,【乙】词遗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理解有误;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虽然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但【甲】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乙】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故选D。
4.(1) 远村
宁静祥和
(2)示例一:云朵哪里懂得夕阳残照之妙,偏在这黄昏时分送来一阵细雨。借景抒情,借对云彩遮住夕阳带来细雨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夕照晚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闲适淡然的生活态度。
示例二:云朵哪里懂得夕阳残照之妙,偏在这黄昏时分送来一阵细雨。运用拟人的修辞,将云朵赋予人的思想,它好像不懂这夕照之美,执意送来一番雨水,表达了诗人对夕照晚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以及闲适淡然的生活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填空。梳理诗歌内容,筛选出作者描写的景物然后填空即可,诗中的景物有:流水、高花、村庄、白云、夕阳、微雨等。结合所写景物进行分析理解,前两句中的十四个字,只有“明”是表明田园意境特征的,其余的“汩汩流水浑”是描写流水,“一树高花”是描写花儿的,只有“明远村”中的“明”字概括了田园风光的特点,“明”字渲染了田园的清朗。总体上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这道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也可以从修辞手法来分析,先梳理这两句诗的含义,再指出作者所运用的写法或修辞,再说说所取得的表达效果,“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句意为:云朵不知道夕阳残照之妙,偏在这黄昏时分送来一阵细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夕照晚景的喜爱和留恋;还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把云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修辞,送来阵阵细雨,据此作答即可。
5.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6.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皆可) 无家客
【解析】5.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把“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汽”比喻成“白云”。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却写出了水汽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6.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结合“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分析: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结合“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故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皆可)的写作手法。结合“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可得出:身为“无家客”。
7.(1)示例:青溪蜿蜒,两岸摇曳着青草绿叶,山花点缀其间,春意盎然,仿佛与溪水一样悠长。
(2)示例一: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示例二:这一联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示例三:这一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缤纷的落花和清澈的流水,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及诗人的喜悦之情。
【详解】(1)考查意象画面。“春与青溪长”意为: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可据此拟写画面。
示例:清澈的溪流蜿蜒前行,岸边的青松林木处处透着春意,山林间的小草和野花相映成趣,一派春意盎然,美好的春光好似和潺潺溪流一样绵延无尽。
(2)考查句子的赏析。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落花至”是用眼睛看到的,所以采用视觉,“流水”是耳朵听到的,所以采用的是听觉,“香”形容流水有花的香味,所以采用的是嗅觉。本题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示例:“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意为: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该联诗人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景色。“落花至”为视角角度,诗人看到落花随流水飘荡,画面唯美自然;“流水香”为嗅觉角度,诗人闻到水中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宜人。侧面表现出诗人沉醉美好自然环境中的怡然自乐之情。
8.(1)D
(2)“闹”字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红杏人格化,写出了春日枝头红杏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景象。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无法摆脱浓重的伤感和失落的情绪,没有办法去享受春天带来的温馨”表述有误。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为君”二句,明为怅怨,实是依恋春光,把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意为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9.(1)“淡月微云”描绘送别时的环境,月光淡淡云色微茫,渲染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借景抒情,衬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惆怅抑郁无欢的心情。
(2)“逆旅”即“旅店”,这两句意思是“人生就像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发人生哲理,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表现出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景物的作用。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意思是: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淡月微云”这些景物都带有伤感的色调,结合诗人送别友人的心情可知,这两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把人生比作旅店,把自己比作行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也不必为暂时离别而伤情,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和乐观豁达的态度,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劝慰。
10.(1)C
(2)C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C.“塞上燕脂凝夜紫”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所以并非“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反而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所以选项中“声不起”写出战士们在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11.七言绝句 12.B 13.【示例】《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实结合,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秋思》中“临发开封”是一个富于诗情的细节描写,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诗歌题材主要有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散文诗和民歌。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律诗的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这两首诗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七言,总共二十八字。故是七言绝句。
12.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有误。“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表述有误,结合诗句的内容没有对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的描写。
故选B。
1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夸张、借代、反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等。作答此题时,首先要判断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分析作者借此传达的情感。
《夜雨寄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生发出来的,“共剪西窗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是虚写。“却话巴山夜雨时”既是想象未来的答话,又是当前的实景。归期未定,作者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而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两句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完美的意境,余味无穷。
《秋思》前后两句突出心理和动作描写。“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而唯恐言之不尽地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者寓情于事,将对家人的思念熔铸在自己的动作中。
14.C 15.万重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同时,画作还展现了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情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前两句中描写山的“缥缈”,树的“槎牙”,以及“西风”“雁影斜”等景象都展现了秋天松弛闲静、宁静悠远的特点,并非生机勃勃;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三、四句“万迭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家”大意是: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16.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才不遇的郁结、前途未卜的彷徨(或期待)(遇贤主、展才华的渴望。)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默写和理解作者情感。
颈联的意思是: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可联想到《行路难》中同样写到姜太公吕尚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颈联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溢于字里行间。“垂竿已羡磻溪老”这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千里西行,将要有所作为。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困顿的生活时,引用了“塞上翁”的典故,对即将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17.A 18.作者不眠原因有二:沉醉山寺夜景;自己为“无家客”,因思家而难以入眠。
【解析】1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首联描写月亮从岩石之巅升起,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营造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
故选A。
18.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意为: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诗人无法入睡,只好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据此可知,诗人“不眠”的原因既是对美好山寺夜景的沉醉,又暗含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19.D 20.A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看泰山,“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泰山。全诗紧扣“望”字,由远及近,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故选D。
20.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特点的赏析。
A.“割”的意思是截断,这里用夸张手法写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一样,切断了阳光。使泰山的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阴阳分明,更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将泰山的绵长写到了极致”理解错误;
故选A。
21.C 22.“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娇艳欲滴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21.考查诗歌赏析。
C.“无限的遗憾”表述有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意思是: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结合“小舟撑出柳阴来”可知,“人不度”尽管是一个莫大的挫折,但撑出小船带来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选项“无限的遗憾”错误;
故选C。
22.考查炼字。
“夹岸桃花蘸水开”意思是: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蘸水开放。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蘸”字把桃花人格化,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衬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23.C 24.“明”“出”二字,写山野溪水明亮,群峰秀出。将山峰拟人化,化静为动,给静物赋予动感,富于生机。 25.甲诗,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于萧瑟怡静的景色中流露孤独抑郁之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乙诗,诗人漫步田野,举目四望,田园一派清新、祥和的景象,传达了诗人景人合一、眷恋田园之情。
【解析】23.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手法、感情及体裁的辨识。
C.“两诗尾联皆为写景”的表达错误,根据《野望》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新晴野望》句子“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可知,两首诗的尾联不是写景,在叙事。
故选C。
24.考查炼字。
根据诗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句的“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所以“明”和“出”最精妙传神,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的变化。
25.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旨感情。
根据【甲】诗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可知,【甲】诗借景抒情,并引用伯夷叔齐的故事,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根据【乙】诗句子“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可知,乙诗首联描绘了雨后新晴的景物开阔明净的特征。再根据“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可知,通过作者的想象,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从以上分析可知,【乙】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的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26.“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由此可知,“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意在告诉我们: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之所以这样写,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用意还在于借史事以咏怀,曲折地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7.“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8.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解析】27.试题分析: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28.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词的下阕写诗人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景:白发上插着鲜花的诗人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以议论结尾并抒发诗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蕴含词人仕途坎坷的无限感慨。最后一句反问形式发议论,表达出诗人乐而忘忧(贬谪流放、志不得伸的忧愁)、与民同乐、行乐惜春的思想。
29. 写景(或描写) 孤独、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惆怅、悲壮之情。 30.示例:①天气异:在秋天,边塞的天气已很寒冷,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②声音异:在边塞,风吼、马嘶和号角声充耳不断。③环境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
【解析】2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词上阕写景,突出了边塞风光的“异”,这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下阕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征人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家乡又为国担忧,流露出一种外患未除、功业未建的壮志难酬之感。“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更体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下片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根据“衡阳雁去无留意”可知天气异。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根据“四面边声连角起”可概括为声音异。“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根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概括为环境异。“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31.B 3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雁”、“蓬”作比,写,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手足离散,辞别故乡的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33.B
【解析】31.考查诗歌赏析。
B.尾联句意: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夜里思乡的情感各地都相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这两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不是实写。故选B。
32.考查诗句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意为: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33.考查文化知识。
B.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故选B。
34.(1)这两句描写了塞外的境况,“旱不春”表明春天已到,边塞寸草不生,凸显边塞的荒凉,“野尘”写出宝剑蒙尘的状态,表明边塞许久未有战事,诗人借此景,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暗喻君主不识人才,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愁苦,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边草旱不春,剑光增野尘”意思是:春天已到,边疆因为天旱,草还没有生长;久无战事宝剑蒙上了一层灰尘。此句描写了塞外春天的景象和军旅境况,表明边塞的荒凉和许久未有战事的情景。结合《从军行》多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可知,作者通过对边境艰苦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通过战事建功立业的愿望,蕴含着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2)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尾联“几时逢范蠡,处处是通津”意思是:什么时候会碰到范蠡呢,到处都是四通八达的津渡。以范蠡遇勾践得以施展抱负的典故,暗喻自己不像范蠡一样遭遇明主,能纵横沙场施展自己的抱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烦恼,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实现自己宏伟抱负的愿望。
35. 词牌名 无愁而勉强说愁 36.用了拟人、比喻(或化静为动,或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7.却道天凉好个秋,诗人移情于景,诗人历经世事,却道说的轻松洒脱,实际愁绪深重,表达含蓄蕴藉。《菩萨蛮》中,诗人写烟雨低回,融入内心愁绪,笑沙鸥一身是愁,表面上语言轻快,实际上也表现内心积郁的愁绪之深。
【解析】35.本题考查诗词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
“丑奴儿”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词牌名后面才是词的题目。
句中“强”是竭力、尽力的意思。“强说愁”的意思是:没有愁苦,勉强说愁。
3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的意思是: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
修辞角度:根据“青山欲共高人语“分析,把“青山”人格化,即采用了拟人修辞方法。根据“联翩万马来无数”分析,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把“青山之势”比喻成万马奔腾”,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它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化静为动的角度:青山有情,高人难遇。而今诗人一登上赏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他倾诉呵。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这就把静景写活了。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像冲锋陷阵的铁骑。词人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7.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丑奴儿》中从诗歌内容看,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移情于景。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大意: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上阕写赏心亭的所见所感。苍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谈,他们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它们在茫茫的烟雨中迷了路,徘徊起来,眼看着临近了,却终于没能到达跟前,暗示着自己虽有才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充分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可以说是寄托遥深。下阕,由眺望青山之怅惘陡转而为揶揄沙鸥之诙谐,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人们都说头发总是由此愁闷变白的。“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表现诗人内心积郁的愁绪之深。
故在《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有类似情感表达的句子是: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38.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作者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入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何处望神州”;结合“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不畏强敌,守住东吴,是能与曹操刘备匹敌的天下英雄,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同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结合诗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知,作者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结合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想到人民百姓的苦难,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作者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据此作答。
39.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 40.这首诗的后两句中用“莫嫌”“自爱”这样的词语抒发了诗人敢于直面人生的坎坷,内心旷达的情怀。
【解析】39.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作用的理解。第一句的意思是: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这句话既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更衬托出作者明澈的精神境界,同时为下文做铺垫。
4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这句中“莫嫌”“自爱”两词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41. 庭院; 紫蒲 42.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解析】4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诗歌大意:在一个月凉风静的夜晚,归家的旅客在岩石的前面停船。在桥边,隐约听到桥的响声;远处传来阵阵狗叫声,庭院空着,人都在沉睡着。紫色的菖蒲出水很高,使水边的栏杆都显得低了;深秋时节红叶飘零,落了很多在船上。本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家里还有二顷的田。
据此可知,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庭院、紫蒲、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4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桥响犬遥吠”可理解为:在桥边,隐约听到桥的响声;远处传来阵阵狗叫声。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桥的轻微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反衬出乡村夜晚的静谧祥和。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