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06:10: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匍匐(pú) 繁衍(yǎn)蟾蜍(chán) 茎(jìng) 忌讳(huì)
B. 胚胎(pěi) 鲫鱼(jì) 雌性(cí) 癌(ái) 蓑衣(suō)
C. 草莓(méi) 两栖(qī) 哺乳(pǔ) 肾(shèn) 销声匿迹(xiāo)
D. 濒临(bīn)低估(gū) 潜能(qián) 腺(xiàn) 悄然无声(qiǎo)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______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传语 示意 花红柳绿 B.发话 暗示 花香鸟语
C.发话 示意 花红柳绿 D.传语 暗示 花香鸟语
3.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4.对下面的病句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B.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C.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D.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
6.仿照画线部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 ;冬天的雪, , 。
7.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8.《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 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 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9. 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10. 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11. 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13.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
14. 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5.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16.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植物也有语言
夏爱兰
①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
② 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旱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植物是因为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
③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
④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极,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科学家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
⑤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像人类感情中的喜怒哀乐。通过植物的这一特性,人们便可知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照顾,有效地提升它们的生命力。(有删改)
18.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20.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注意说明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答案
D 2.D 3.C 4、在“农业丰产的”的后面加“科学”二字。 5.A
(示例)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温情的呵护。
B 8.C
9. BAC
10. 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叠词。如: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11. (1).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2).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12. A
13. (1). 时间顺序; (2). 举例子
14.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5.D
16、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以黄河流域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17、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
18.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9.“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0.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21.示例:手机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都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