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瓷大碗》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15:1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一个粗瓷大碗
第八单元
27*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其中会有怎样感人的革命故事呢?
赵一曼
(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学习生字
陈列 赵一曼 抗日联军
缸子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我会读
chén
màn
lián
ɡānɡ
huán
liánɡ
dùn
zhēn

huán
hái
(还击)
(还有)
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huán)。
放学后我还(hái)要打扫卫生。
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心中有什么疑问?
这样一个普通的碗为什么要放到军事博物馆里?
2.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感人之处在哪里呢?
陈列位置:
外形特征:
使用情况: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粗瓷,大
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仅仅用过一次
读课文第2自然段,分析句子: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读一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赵一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碗用。
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
赵一曼为什么要求通讯员把碗还回去?她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赵一曼以为通讯员找来的碗是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所以要求他送回去。
赵一曼可能在想:“这个碗一定是通讯员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如今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有的同志连吃饭的碗都没有,我怎么能拿别人的碗来吃饭呢?一定要把碗还给战友。”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读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赵一曼已经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
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当时“日子非常艰苦”。
赵一曼为什么趁人不注意时把饭倒进锅里,
只盛了半碗野菜粥呢?
赵一曼明白:粮食都是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部队里来的,能送来一点儿粮食不容易。运来的粮食不够吃,所以部队的日子非常艰苦,因为同志们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把粮食留给伤病员吃,他们更需要营养。所以,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进了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个事例生动地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品析课文句子,分析情感:
可以看出老李内心的感动,从侧面烘托赵一曼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要读出小通讯员焦急、关心又“无可奈何”的语气。
赵一曼语气温和中又有期待,她希望大家都有碗,都能吃饱饭。
思考:赵一曼用的粗瓷大碗是真的“丢”了吗?
什么时候她的碗才不会再“丢”呢?
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再“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
归纳梳理:想一想,文章围绕“一个粗瓷大碗”写了几件事?
一个粗瓷大碗
来历
用碗
丢碗
通讯员——送碗
赵一曼——还碗
通讯员——盛饭
赵一曼——倒饭
通讯员——急叫
赵一曼——笑说
爱同志胜过爱自己
现在你知道文章第一段“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是什么了吗?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同志多次在环境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碗分享给战友同志,而自己偷偷吃野菜汤。她希望战斗早日结束,大家都能吃饱饭。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赵一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关心他人、舍己为人
赵一曼的故事
1935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被日伪军包围,团政委赵一曼指挥部队与敌人进行激战,击毙古谷清一大尉等30余名敌人。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身负重伤,只好在一农舍养伤。几天后,赵一曼被敌人发现,在战斗中,她不幸再次负伤,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酷刑,赵一曼宁死不屈。为了得到口供,敌人把她送到医院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拓展
女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董宪勋深受感动,帮她出逃。但途中又一次不幸被捕,赵一曼受到更为残酷的刑讯,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决定杀害她。敌人的一份“报告”曾有如下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一曼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感人情景:在押送的途中,她虽然感觉到死亡迫近,但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反而表露出为抗日战争虽死犹荣的英雄气节。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给孩子写下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的遗言后,高唱着《国际歌》《红旗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走上刑场,英勇就义。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