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习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2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习题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09: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2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第六单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穿井得一人 得:____________
(2)不若无闻也 不若:______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____ 
得到、获得 
不如

解析:
C项中的“使”都是“使唤”的意思。A项中的“闻”分别是“消息”和“听到”的意思;B项中的“若”分别是“如”和“好像”的意思;D项中的“道”分别是“讲述”和“道路”的意思。
2.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闻名于世
B.不若无闻也 若无其事
C.得一人之使 鬼使神差
D.国人道之 道听途说
C
解析:《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经典代表著作。
3.下面有关本文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先秦儒家经典代表著作。
B.《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
C.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是因为宋君不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D.《穿井得一人》讲的是宋国丁氏挖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浇田;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挖井挖到
一个人,到处传谣言的故事。
A
(21-22·周口淮阳区羲城中学阶段检测)阅读课文《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5.《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 的危害。
6.《穿井得一人》中为什么会产生“丁家挖出一个人”这样的讹传?
解析:A项,助词,的。B、C、D三项,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
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A
5.《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 的危害。
以讹传讹 
答案示例:丁氏表述不够清楚,“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6.《穿井得一人》中为什么会产生“丁家挖出一个人”这样的讹传?
7.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选取下面选项中的任意一个,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并概括寓意。
①画蛇添足  ②囫囵吞枣  ③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取其中自己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寓意。注意故事情节要完整,语言要简洁通顺。
答案示例:
①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为他办事的几个人喝。其中一人提议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个人先把蛇画好了,却继续为蛇画脚。没等他画完脚,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好了,于是把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便把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②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好处,对牙齿却有损伤。”有一个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旁人听了,笑着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③掩耳盗铃 春秋时,有一个小偷见范家有一口钟,想盗走它,但钟又重又大,因此他想把钟敲碎,再一块一块地取走。于是他拿着锤子砸了一下,结果大钟发出巨响,他急忙用手捂住耳朵, 发现钟声减小,以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防止他人听到,于是他继续砸钟,最后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他捉住了。
寓意:①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②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③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且置履者 履:________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_________________ 
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简要分析《郑人买履》这则故事讲述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郑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好了他的脚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于是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析:
(1)可联系成语“削足适履”的“履”来迁移理解,此处是“鞋子”的意思。
(2)坐,跟在代词“其”后,这里是名词,同“座”,“座位”的意思。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郑人有且置履者 履:______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________________ 
鞋子
同“座”,座位
解析:之,代指鞋子。以,拿,用。足,脚。
答案示例: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
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试之以足?
解析:
故事中这个郑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连鞋子也没买到,而且闹出了大笑话,成为笑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学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示例:要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遇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10.请简要分析《郑人买履》这则故事讲述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庞恭【注】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三人成虎》)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乙】【参考译文】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庞恭陪同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
庞恭说:“集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集市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庞恭)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做人质,(与庞恭一同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
解析:
A项两个“去”的意思分别是“距离”和“离开”;B项两个“信”的意思分别是“相信”和“诚信”;C项两个“自”的意思分别是“自己”和“从”;D项两个“至”都是“到”的意思。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D
解析:
C项中“之”是代词,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例句中的“之”,代词,代这种传言)。A项,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助词,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C
解析:重点词语翻译要准确,如:(1)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2)市,集市;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答案示例:集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答案示例: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人。
解析:结合两篇文言文有关人物描写的句段分析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生活发表关于如何对待传言的见解看法即可。
答案示例:
(1)宋君对于传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
(2)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意思接近即可)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