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科学思维?
通过测量的实验数据,会正确记录和计算测量结果。?
3.科学探究?
通过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学会实验操作技术要领。?
4.科学态度和责任?
通过经历科学的测量过程,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验仪器的摆放、实验步骤的操作;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实验中时间的测量及平均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了路程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为停表。那么速度可以测量吗,用什么方法测量??
(二)新课教学?
1.实验设计?
教学情境: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总结:?
(1)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和金属片。
①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②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
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
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
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③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2.实验的注意要点
(1)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若坡度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若坡度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2)调整好小车下滑的起点,不要使它从斜面的中途滑下。
(3)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同学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3、2、1”;数到“1”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同学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3.分组实验
(1)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2)实验步骤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开始下滑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速度计算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运动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并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1= t1= v1=
s2= t2= v2=
(3)实验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讨论问题:
①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②如何得出小车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③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为什么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4.例题讲解
例 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的距离才停下来。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4 2.5 3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