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教案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0.1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教案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05 09: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章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列举各种生态系统,举例说出各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2)阐明生态系统的平衡及其自我调节。
(3)举例说出人工生态系统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小型生态系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及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太空拍摄的地容地貌图片,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视频,红嘴鸥飞到滇池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太空拍摄的地容地貌的图片。
创设情境: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在广阔无垠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各地的物种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那么,生物圈中到底存在哪些生态系统?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
(二)互动授课
1.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述: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播放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视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3~114页的相关内容,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师生总结:根据环境的不同,科学家把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水域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林地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等类型;林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等;草地生态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人工牧场生态系统等。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各生态系统的特点。
3. 讲述: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却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说出生物圈的定义。
学生: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可以把厚度约20千米的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学生: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3)生物圈的范围包括什么?
学生: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4)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
学生: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4. 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后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
(2)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不会。随着天敌数量的增加和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兔的数量减少又导致狐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增多……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每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5. 指导学生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制作小型生态系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制作小型生态生态系统必须添加的成分有哪些?
学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
(2)为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小型生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应将其放置于室内通风和光线良好的地方,而且要避免阳光直射,为什么?
学生:小型生态系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由于其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故要避免阳光直射。
(3)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
学生:会。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关。
(4)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不能进行物质循环?为什么?
学生:能。该小型生态系统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实现各物质的循环利用。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能进行物质循环。
(5)哪些因素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生: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人为因素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
6. 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原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草原会被破坏,造成土地沙化,最后可能变成荒漠。
(2)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讲解:
①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有关。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能较长时间地维持相对的稳定。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可在瞬间使一些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为因素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也会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才利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7.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6页的内容,展示桑、蚕、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指导学生描述该生态农业模式,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什么是生态农业?
学生:生态农业是通过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
(2)说说桑、蚕、鱼塘生态农业的商业模式。
学生:以鱼塘和田地为基础,在田埂上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还做成鱼桑茶),蚕茧做丝绸,蚕沙投入鱼塘或田地,蚕沙为鱼塘带来有机的饲料和肥料,最后鱼塘的淤泥再投入田地和田埂,又反向为桑田提供了有机肥料,最终实现生态循环。
(3)实施生态农业有什么意义?
学生:生态农业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能维持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