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13:2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④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
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王维在这里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
月、松——明净、清幽 远离尘俗,继续归隐
泉水——清澈、欢快
人美:少女——纯真、开朗
第2课时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地,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枫桥:在今江苏苏州的一座桥。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泊”的是哪只船呀?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时间)
4.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并解释诗中名词的意思。(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5.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二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静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6.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2.介绍作者:张继,字懿孙,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此地。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客人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什么意思?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
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指名朗读。
三、学习诗词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首词,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
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阕,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阕)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评价:护卫皇帝,使命感强。/舟车劳顿,有生活经验。/思乡睡不着。)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大家看到了        的纳兰性德。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都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四、总结全诗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词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体会诗句的意境。期间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