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论
语
学习目标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知 人 论 世
第一部分
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春秋末期 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通晓六艺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修订六经 。
孔子去世后,由 把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孔子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 仲尼 ,春秋末期 鲁 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通晓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修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由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把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孔子
文学常识
孔子一生的五个阶段
30岁之前, 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先秦时期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的两个字,共20篇。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文学常识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
《诗》《书》《礼》
《易》《 春秋》
六经
《诗》《书》《礼》
《易》《春秋》《乐》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政”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听录音
注意生字的注音
注意朗读的节奏
思考选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论
说
lún
yuè
愠
省
yùn
xǐng
逾
yú
罔
殆
wǎng
dài
箪
诲
dān
huì
肱
gōng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动,吃饭
动,居住
形,安逸
状后
表并列
勤勉
动,接近,靠近
表顺承
形作动,匡正,端正
语气词
思考:孔子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好学”的标准?
第一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排除干扰)
第二条“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实践锻炼)
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
不断向有道德的人学习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
(虚心请教)
思考:孔子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好学”的标准?
【原文】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这一章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君子要过甘于清贫守住道义的生活。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如果
把…怎么样,怎么办
仁爱之心
思考: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如果
把…怎么样,怎么办
仁爱之心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思考: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思考: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什么?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
“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政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在此处特指儒家形而上的“仁义之道”。
思考: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什么?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知晓,明白
状后
思考: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知晓,明白
君子:有道德的人,小人则指无德之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利观);
君子: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的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
状后
思考:孔子所说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形作名,有贤德之人
反省自己
形作动,看齐
介宾结构,于此
顺承
名作状,在心里
思考:“见贤思齐焉”与“就有道而正焉”的异同是什么?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形作名,有贤德之人
同:遇到更有修养、学问的人,要虚心学习;
异:前者具有随机性,后者是更为主动的行为。
反省自己
形作动,看齐
介宾结构,于此
顺承
名作状,在心里
思考:“见贤思齐焉”与“就有道而正焉”的异同是什么?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朴,朴实
文采,华美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这样之后,古今异义
思考:如何理解“文”和“质”的关系?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意志坚强
志向远大
并列
停止
思考:曾子所说的“士”指的是哪些人?
宾前
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知识分子。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堆
比如,好像
盛土的竹筐
形作动,填平
倾倒
判断句
前进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同“智”,智慧。
思考:为什么仁者不会忧虑?
10.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约束自己,使言行复归于先王之礼
表判断,是
古今异义,一旦
称赞,称许
条目,细则
名作动,实践,从事
实践、践行
表反问,哪里,难道?
名作动,合乎礼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语气助词
践行,奉行
表推测,也许,大概
介词,给
所+动词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古今异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怎么不
那
提高交际能力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得失、风俗兴衰
讽刺时政
语气助词
侍奉
思考: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语气助词
思考:如何理解“兴观群怨”?
兴,从《诗》的审美作用而言,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从《诗》的认识作用而言,诗歌可以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
群,从《诗》的社交作用而言,可以交流情感,加强团结。
怨,从《诗》的批判作用而言,可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不良政治的批判,也可以包括哀情婚姻生活方面的不如意。
总结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君子以仁为根本,安贫乐道、勤奋刻苦、修养品性、推己及人,学诗,崇礼,尊义,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九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