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述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3)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蚂蚁、蜜蜂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图片、视频,蚂蚁、托盘、木筷、石块、清水等实验材料或“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视频,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蚂蚁、蜜蜂群体生活的图片。讲述: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个拥挤的社会里,过着高度社会化的生活,如蚂蚁、蜜蜂等。它们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这些动物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保证种群的延续和壮大的呢?它们又有着怎样的一套行为准则呢?
(二)互动授课
1. 播放蚂蚁群体生活的视频片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一窝蚂蚁中,分哪几种蚂蚁?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蚂蚁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兵蚁。蚁王负责与蚁后交配,蚁后负责产卵,兵蚁负责蚁穴的保卫,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料蚁卵、饲喂幼蚁及蚁后等工作。
(2)蚂蚁的群体生活体现出社会行为的什么特征?
学生: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2. 播放狮子群体生活的片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狮子的“等级社会”是根据什么分的?
学生: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2)狮子的群体生活体现了社会行为的什么特征?
学生:群体中形成等级。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教师补充讲解:不是所有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都一定具备这三个特征,但是一定都有明确的分工。
3. 创设情境: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提问: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学生:大雁的这种行为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休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教师补充讲解: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他羊会跟着“领头羊”走。羊群中也形成了等级。
4. 播放动物进行信息交流的有关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动物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动物进行信息交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进行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交流在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第56~57页的“探究”中的方法步骤完成实验,或者观看“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有关视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
(1)蚂蚁的通讯依靠气味还是依靠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二者都有。蚂蚁的通讯主要依靠气味,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2)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学生: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6. 教师讲述: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它们造福人类。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58页的内容讨论:如何利用害虫的通讯消灭害虫?
学生: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②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教师补充讲解:生物防治及其意义。
7.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