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5 10: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因为在这一时期,在世界许多地方出了一批文明的先知。
孔子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孟子
百家争鸣的概念定义
百家——虚词,表多的意思,意为多个不同的学派;
争鸣——学派各陈其说,呈现学术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学派很多,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等
初中教材重点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材料研读,探究原因
材料一 “国君各有所求,各有所好,有的重法黜儒、有的尊墨斥老、有的尚农折商,给各种思想、各种学派的产生、存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成因》
材料二 “正是因为社会剧变,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中国向何处去才成了问题……又没有统一天下的强权能够钳制舆论,问题的答回才有了可能。”
——《从春秋到战国》
原因一:各诸侯变法的需要
原因二:宽松的政治环境
材料研读,思考原因
材料三 “西周时,“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知识,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下层贵族降为平民者有之,官方学者流落民间者有之,因而出现了文化知识下移的现象,文化知识开始传播到社会上,学在“私家”,私人讲学之风兴起,打破了“官学”独占局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成因》
材料四 “战国的知识阶层……他们想着著书立说,想着高谈阔论,他们想出谋划策就出谋划策,想坐地而论就坐地而论,甚至想拂袖而去就一走了之” ——《从春秋到战国》
原因三:“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原因四:独立的“士”阶层的兴起
原因一:各诸侯变法的需要
原因二:宽松的政治环境
原因三:“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原因四:独立的“士”阶层的兴起
想一想:引起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可见,春秋战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
社会 大变革
内容
学习
一、儒家
姓名:
字 :
籍贯:
阶级地位:
生活年代:
历史地位:
孔丘
鲁国
春秋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个人名片
仲尼
没落贵族(士)
(一)孔子的思想
“仁”的含义是什么呢?
“仁,亲也,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解释:两个人的“亲”的关系,就是爱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对外:仁者爱人
(一)孔子的思想
“仁”的含义是什么呢?
材料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已”
——《论语》
《郭店楚简》
“仁,从身从心”
——《郭店楚简》
解释:身为我也,表示心中对自我的思考。
对内:克己、修己、成己
注: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材料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而亲仁”
材料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一)孔子的思想
问题2:个人如何践行“仁”呢?
孝——孝顺父母
悌——尊敬兄长
解释1:克(克制)己(自己私欲)复(恢复)礼(西周的制度)
解释2:克(能够)已(亲自)复(实践)礼(西周的制度)
(一)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 在周礼记载,“乐”可以“和邦国谐万民”,所以西周提倡用乐感染人,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得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爱惜民力,下级服从上级,上下级相互爱护。
——易中天《百家争鸣》
阅读材料一,思考孔子为什么会倡导西周的制度呢?
对西周制度的认同,其实也是对西周爱惜民力、社会和谐的统治思想的认同,也是对西周初年的太平盛世的向往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现实生活如何呢?
(一)孔子的思想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材料二 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
苛政猛于虎
教材第39页,材料研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一)孔子的思想
3.教育思想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在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中有细致的讲解,你能举例一些孔子的教育思想吗?
举例:“有教无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兴办私学,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万世师表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把孔子及弟子的言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撰成儒家经典《论语》
4.文化贡献——整理古籍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和荀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故事一:寡人之于国也
材料提现了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念?
1.思想核心: 提出“仁政”思想
2.君民关系:
民贵君轻”思想
3.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4.战争观:
春秋无义战
1.思想核心:
提出“仁政”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时人尊称“荀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提出“实行礼法维护社会等级”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A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道家
材料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
1.思想核心——“道”
解释:可以道清楚的规律(原则、方法)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下定义的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概念。
因此,道即无,人民要顺道生活,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材料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
3.朴素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以,福兮祸之所伏
请你说一说“塞翁失马”的故事?
庄子
庄周梦蝶
——庄子梦到自己成为了蝴蝶,画面栩栩如生,甚至梦醒许久方知梦中蝴蝶是自己,于是感慨道: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周。
你还知道庄子的哪些故事呢?
顺应自然和民心
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
三、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故事一:楚国打宋国,墨子问楚王:“有人明明有好车却去偷破车,明明有锦衣却要偷别人的破衣,明明有美食却要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
三、墨家
墨子
材料一 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及,尊卑贵贱,一视同仁,类似于西方的博爱。
材料二 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推已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最世界充满爱。 ——易中天《百家争鸣》
问:儒墨两家都讲究爱,这两种爱又有什么区别呢?
儒家讲究社会等级和尊卑,墨家的“兼爱”爱得无差别
韩非子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法不阿贵,刑不绕曲
刑过不为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四、法家
“故明君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韩非子》
主张君主治国将“法”(法令)“术”(权术)“势”(威势)相结合;推崇改革,树立君王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解释:有圣明君主的国家,没有文献典籍,以法治国,没有先王的思想遗产,以执法的官吏为师,没有私斗,以上阵斩首级者为勇武
习题1.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坏公务”的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假如用法家思想去解决应该是( )
A. 破坏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 损坏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罚。
C. 损坏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D. 损坏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约。
习题2.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诸侯国更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小试牛刀
B
C
学派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战国 “礼治”
道家 老子 春秋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庄子 战国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等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总结归纳
狭义上,“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主要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代表孔子和老子是诸子百家思想发端的代表,到了战国,旧制度进一步瓦解,思想学术进一步自由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影响
探究
稷下学宫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公在位时期,并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阶段。一直到秦国灭亡六国,稷下学宫才走向消亡。
在鼎盛时期,学宫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所有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慎到、接予、季真、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性质: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法家),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合流。
——易中天《百家争鸣》
阅读材料,思考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当时学术流派的激烈争辩和思想的取长补短,还影响了后世思想的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