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05 10:29:00

文档简介

21世纪载育
uu山.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夏、商、周三代的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
更替:时间、世袭制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时间和世袭制: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
2.西周分封制:目的、
反映的史实、制度
和作用
内容、作用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从多方面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提高
4.材料信息理解
图片、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1.青铜工艺:司母戊鼎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青铜工艺中的司母戊
2.甲骨文:造字方法、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地位和历史价值
地位、历史价值
反映的史实、文字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3.图片反映的史实
能力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现(周
用、周王室衰微
反映的史实
王室的衰)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熟悉铁制农具的图片:熟练掌握材料关
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理解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
1.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商鞅变法的人物、措施
的战争:结果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和影响:都江堰的人物、功能和影响
2.商鞅变法:人物、措
反映的史实
2.多角度理解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影响:
施、影响(高频)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
3.都江堰:人物、功
4.材料信息理解
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
能、影响(高频)
5.简答题(新考法)
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1.老子:思想主张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老子思想主张、孔子在
2.孔子:政治和教育上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和贡献;百家
的思想主张与贡献(高
反映的思想主张、学
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频)
派、人物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3.图片反映的史实、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提高材料关键信息
人物
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百家争鸣各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
21世纪载育
w山u.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百家争鸣:孟子、韩
4.材料信息理解
学派的思想主张多以文言文形式呈现,要
非、墨子的思想主张
掌握文言文材料的解题方法
(高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夏、商、周三代的 更替:时间、世袭制 2.西周分封制:目的、 内容、作用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制度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夏、商、周三代更替的时间和世袭制;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2.从多方面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提高图片、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能力
1.青铜工艺:司母戊鼎2.甲骨文:造字方法、地位、历史价值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文字3.图片反映的史实 1.重点记背知识:青铜工艺中的司母戊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地位和历史价值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周王室衰微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 1.重点记背知识: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现(周王室的衰微) 2.熟悉铁制农具的图片;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
1.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结果 2.商鞅变法:人物、措施、影响(高频) 3.都江堰:人物、功能、影响(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简答题(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商鞅变法的人物、措施和影响;都江堰的人物、功能和影响 2.多角度理解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影响;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1.老子:思想主张 2.孔子:政治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与贡献(高频) 3.百家争鸣:孟子、韩非、墨子的思想主张(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思想主张、学派、人物 3.图片反映的史实、人物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老子思想主张、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主张和贡献;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多以文言文形式呈现,要掌握文言文材料的解题方法
命题点1 夏、商、西周的更替
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20课时导言】 “夏传子,家天下。”古时《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2.《史记·夏本纪》记载了明确的夏代世系,民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因史料匮乏,夏的存在倍受质疑。随着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夏朝得以确认。
最新发现的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见下图),
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
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二里头都邑布局示意图
3.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 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命题点2 西周分封制
4.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6.【地图源自教材七上P2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下图)这反映出
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命题点3 青铜器 甲骨文
7.《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青铜胄 铜簋 铜卣 铜刀
(防护器具) (盛放粮食器具) (盛酒器) (切割工具)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8. 【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11、P26、七下P11相关史事】手工业是人类第二次大分工的产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代,手工业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实证材料观点的是( )
A.河姆渡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 C.曲辕犁 D.汝窑瓷器
9.【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21】图一和图二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图一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图二 牙璋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10.“ ”所表示的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大篆 D.小篆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在创造这种文字时,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12.(一材多设问)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2022年版课标·项目化学习】12.1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一张学习资料卡。由此可得出下列甲骨文所使用的造字方法是( )
研究主题:甲骨古今风貌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象形字 形声字 假借字
日 河 正 借为征
A.会意 B.指事 C.象形 D.形声
13.文物是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它往往会以独特的方式,诉说历史的真相,拨动我们的心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图一源自教材七上P27】
【文物会说话】材料一
图一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二 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文物说的话是否正确。(请在正确项的括号内打“√”,错误项的括号内打“×”)(3分)
A.“我”出生在商周时期。( )
B.“我”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全部使用了象形造字方法。( )
C.“我”身上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
(2)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3分)
【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26】
【让文物说话】
材料二
图三 利簋及铭文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据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3)(新考法—设问新词·历史真相)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让文物“开口说话”可以运用哪些技术手段,(3分)利簋“开口说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2分)
【听懂文物说的话】
材料三 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珠发夺目的光辉。
——据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4分)
命题点4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
14.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量(件) 铁农具数量(件)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91
河南辉县固围村 93 58
长沙衡阳61座楚墓 70余 17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68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21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15.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7.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竞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18.(新考法—跨地理)《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命题点5 商鞅变法 水利工程
19.【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35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从材料中可看出商鞅推行改革时主张( )
A.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B.建立县制,法治立国
C.废旧立新,变革制度 D.奖励耕织,发展经济
20. (新考法—跨语文)“龙是何年伏,江流滚滚来。神功名永著,山势斧分开。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句赞美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海塘堤坝 D.大运河
2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37材料研读】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22.【图一地图源自教材七上P36】图一至图二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 )
图一 都江堰示意图 图二 今都江堰灌区
A.造福千秋 B.控流发电 C.沟通水系 D.方便航运
命题点6 百家争鸣
23.【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38】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4.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5.【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39材料研读】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6.【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39 材料研读】《论语·为政》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B.德政 C.法治 D.仁政
27.《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8.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说明孔子主张( )
A.君权神授 B.仁者爱人 C.民贵君轻 D.以礼治国
29.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0.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31.《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2.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33.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34.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综合命题点
35.一材多设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16分)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内容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准确填出与表格中横线上字母相对应的内容。(4分)
组别 文化现象
① A 小篆 隶书 楷书
② B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赵州桥 《天工开物》插图
③ 李白像 C 像 关汉卿像 曹雪芹像
④ 河南洛阳白马寺 山西大同 D 石窟 唐三彩骑驼 唐代吴道子 第20窟中的主佛 乐舞俑 《送子天王图》(局部)
(1)材料一所示内容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准确填出与表格中横线上字母相对应的内容。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根据示例,完成下列任务。(仿照示例完成,不能与示例重复)
任务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特点,可选择与①组材料相关的文化现象印证。
任务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特点,可选择与__________组材料相关的文化现象印证。
任务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特点,可选择与__________组材料相关的文化现象印证。
材料二
《道德经》《论语》、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造纸术、《史记》《伤寒杂病论》 《女史箴图》、龙门石窟、《齐民要术》、曲辕犁、秧马、活字印刷术、《资治通鉴》《清明上河图》《三国演义》、明长城、《本草纲目》《西游记》《农政全书》
新考法—观点论述·选择史实确定观点论述
(3)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任选相关的两项,自拟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说明两项成果的历史文化价值。(6分)
新考法—撰写小短文
35.1请你结合材料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璀璨光芒”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6分)
参考答案
1. C
2.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宫城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墓葬”可知,里头遗址的布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A项符合题意。
3.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诗经》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较低,A项排除;《吕氏春秋》属于传世文献史料,清华简属于出土文献史料,出土文献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传世文献史料,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历史学家的观点不属于史料,D项排除。
4. B
5.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可知,这体现了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C项符合题意。
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东控徐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符合题意。
方法指导 地图类试题 1.审:要审读题干设问角度。如本题通过题干及地图信息,反映出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措施及目的。 2.读:要读地图的图名和图例,并结合图名和图例观察地图,提取有效信息。 3.答: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7.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青铜器”“防护器具”“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切割工具”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用途多样,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A项符合题意。
8. B
9.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图片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相似度很高,佐证了两地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联系性,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0. A
11.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甲骨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A项符合题意。
12.A【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汉字“买”“贯”“宝”对应的甲骨文中都含有“贝”字,且三字均与货物的交易及流通有关,属于经济范畴,故贝在商朝应属货币,A项符合题意。
12.1 C
13.(1)A.√ B.× C.√(每个1分,共3分)
(2)从其内容中可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民族交往、中外交流等情况;从艺术方面可以了解当时壁画和雕塑的技法、风格、水平;比较不同时段的壁画和雕塑的差异,可以发现社会各方面的相关变化。(任答一点2分,任答两点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3)手段;文献史料研读、天文历法知识、物理技术、化学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任答一点2分,任答两点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真相: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真实可信(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2分)
(4)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更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找到更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清晰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
14.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铁器出土地点”“广西”“河南”“长沙”“辽宁”“山西”可知,铁器使用区域范围广泛.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B项排除;铁器出土的数量多少与冶铁业是否发达无明显关系,C项排除;出土铁器之中,铁农具占其中一部分,并不能说明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D项排除。
15. C
16.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使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便利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A项符合题意。材料表述的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推广使用,并没有反映出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排除B项;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排除C、D两项。
17.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鲁国国君朝觐周王次数远少于朝齐、晋、楚。这说明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权威增强,而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反映了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反映鲁国到王都的路途遥远、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排除B、C、D三项。
18.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子·地图》认为凡军中主帅,必须首先详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认为地形是行兵打仗的重要助力,二者都强调了地理知识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子》和《孙子兵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这说明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的时代特征,B项符合题意。
19. A
20.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因此这首诗描述的是都江堰,A项符合题意。
21. C
22.A【解析】根据图一“都江堰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据图二“今都江堰灌区”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可知,图一至图二所示内容体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至今仍运行不辍,A项符合题意。
23. A
2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这一学派是道家学派,B项正确。
25.B【解析】根据示意图信息“仁”“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主张以德治国,B项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C、D三项。
26. B
27.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仲尼,日月也”“中华之·华'的源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字仲尼,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B项符合题意。
28.D【解析】材料大意为,孔子说:礼,是先王继承天道,来陶冶人的情操的。所以,失去礼必然死亡,遵行礼才能生存。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民众,天下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这反映了孔子主张以礼治国,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9. A
30.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战国时期”“无礼义教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儒家提倡用礼义教化人民,而非求赏逐利,C项符合题意。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A项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节用”,与礼义无关,B项排除;道家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与礼义无关,D项排除。
31. C
32.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减轻人民负担”
“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孔子和墨子的主张分别提到了要关注人民的利益、减轻人民负担,反映了他们都关注民生,C项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A项排除;“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排除;“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D项排除。
33.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意思是根据时代的特点而制定法律,针对社会的现实而制定礼仪;材料关键信息二“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度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才能治理得好,社会治理与社会实际相适应,才能取得成效。两个关键信息的共同点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调整,B项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尊卑有序”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材料内容无法体现,A、C、D三项排除。
34. C
35.(1)A:甲骨文;(1分)B:司母戊鼎;(1分)C:李清照;(1分)D:云冈。(1分)
(2)多元性 ②;(3分)包容性 ④。(3分)
(3)【示例】
优秀成果:《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主题:古代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导航。
说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创作出的综合性的农书,是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知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在书中贯穿着治国治民的“农政”基本思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中国农学著作,是古代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导航。(6分)
35.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璀璨光芒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对社会历史的记载和保存、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闪耀璀璨光芒。(6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