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章末复习 课件(共34张PPT)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章末复习 课件(共34张PPT)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同步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9-05 11: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章末复习
第六章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2.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能书写电极
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能够认识和书写新型化学电源的
电极反应式。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学会运用变量控
制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并初步解释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
5.知道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能根据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
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与热能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判断方法
放热
吸热
放热
吸热
(2)化学键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练习1
(2022·辽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I2(g)
2HI(g),生成2 mol HI(g)反应放出热量a kJ,已知a、b、c均大于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断开1 mol H—H和1 mol I—I所需能量小于断开2 mol H—I所需能量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断开1 mol H—I所需能量为(c+b+a)kJ
D.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

放热反应,则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因此断开1 mol H—H和1 mol I—I所需能量小于断开2 mol H—I所需能量,故A正确;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B正确;
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转化率小于100%,因此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故D正确。
2.化学反应与电能
(1)常见化学电源的原理分析
(2)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一般方法
判断依据 负极 正极
电极材料 活泼金属 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电子流向 电子流出 电子流入
电流流向 电流流入 电流流出
电极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电极现象 电极减轻 电极增重或产生气体
溶液中离子流向 阴离子流向负极 阳离子流向正极
(3)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技巧
①将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半反应,氧化反应为负极反应,还原反应为正极反应。
②两极反应的电荷守恒、元素守恒,两极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结合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配平两极反应以及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存在形式。
③首先写出较易写的电极反应式,然后用总反应式减去该电极反应式即得到另一电极的反应式。
④一般有机物失去电子数比较难定,所以采用该物质的燃烧方程式,由氧气所得到的电子数来确定有机物所失去的电子数。
(2022·桂林高一期末)下列有关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练习2
A.装置Ⅰ的Mg为原电池的负极
B.装置Ⅱ为一次电池,Pb得电子作负极
C.装置Ⅲ可构成原电池
D.装置Ⅳ工作时,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石墨棒

Ⅰ为原电池装置,Al为负极,A错误;
Ⅱ中铅酸蓄电池为二次电池,铅作负极,失去电子,B错误;
Ⅲ中两个电极材料相同,不能构成原电池,C错误;
Ⅳ中锌为负极,石墨棒为正极,电子由负极流出沿导线流向正极,即电子由锌通过导线流向石墨棒,D正确。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1.知识网络
2.重要知识点及方法
(1)控制变量法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应用
科学研究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使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几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将几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结果加以综合,这种变量控制的方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
实验室用Zn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常加少量CuSO4来加快反应速率。为了探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见表),将表
练习1
实验 试剂 甲 乙 丙 丁
4 mol·L-1H2SO4/mL 20 V1 V2 V3
饱和CuSO4溶液/mL 0 2.5 V4 10
H2O/mL V5 V6 8 0
收集气体所需时间/s t1 t2 t3 t4
中所给的试剂按一定体积混合后,分别加入四个盛有相同大小的Zn片(过量)的反应瓶(甲、乙、丙、丁)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记录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t3=t4
B.V4=V5=10
C.V6=7.5
D.V1实验 试剂 甲 乙 丙 丁
4 mol·L-1H2SO4/mL 20 V1 V2 V3
饱和CuSO4溶液/mL 0 2.5 V4 10
H2O/mL V5 V6 8 0
收集气体所需时间/s t1 t2 t3 t4

甲、乙、丙、丁为对比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CuSO4的量对H2生成速率的影响,为达到此目的,甲、乙、丙、丁四容器中c(H+)应相同,即开始加入4 mol·L-1 H2SO4的体积相同,加水后四种溶液体积也相同。因此,V1=V2=V3=20,根据丁中加入10 mL CuSO4溶液和0 mL H2O,可知四容器中溶液的总体积均为30 mL,则V5=10,V6=7.5,V4=2,收集相同量的氢气所需时间不同,即说明CuSO4的量对反应的影响不同。
(2)可逆反应的特点
反应物生成物共存,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可以用极端假设法:假设反应正向或逆向进行到底,求出各物质浓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它们的浓度范围。
练习2
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c1∶c2=3∶1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X、Y的平衡浓度之比为1∶3,且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转化浓度之比亦为1∶3,故起始浓度之比c1∶c2=1∶3,A、C错误;
平衡时Y生成表示逆反应,Z生成表示正反应且v生成(Y)∶v生成(Z)应为3∶2,B错误。
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图像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常以图像题的形式出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能出现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压强、时间等因素。这类问题可按照“一看、二想、三判断”这三步来分析解答。
(1)“一看”——看图像
①看面,弄清楚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
②看线,弄清楚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③看点,弄清楚曲线上点的含义,特别是曲线折点、交点、最高点、最低点等。
④看辅助线,做横轴或纵轴的垂直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
⑤看量的变化,弄清楚是物质的量的变化、浓度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
(2)“二想”——想规律
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以及反应达到平衡时外界条件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等。
(3)“三判断”
利用有关规律,结合图像,通过对比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在温度和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3B(g) 2C(g)
B.到达t1 s时,该反应停止
C.(t1+10)s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D.若该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也在t1 s时达到平衡

练习3
A项,从开始到t1 s,A的浓度减小了 0.8 mol·L-1-0.2 mol·L-1=0.6 mol·L-1,B的浓度减小了0.5 mol·L-1-0.3 mol·L-1=0.2 mol·L-1,C的浓度增大了0.4 mol·L-1,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g)+B(g) 2C(g),错误;
B项,在t1 s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反应仍在进行,错误;
C项,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正确;
D项,若该反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随反应的进行,温度会发生变化,反应速率也会发生变化,不一定在t1 s时达到平衡,错误。
1
2
3
自我测试
1.(2022·佛山高一期末)北京冬奥会秉承“绿色办奥”的理念,首次使用氢能作为火炬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炬燃料的燃烧包含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燃烧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火炬使用氢能燃料,碳排放量为零
D.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4
1
2
3
自我测试
4
燃料的燃烧属于放热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A正确;
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正确;
火炬使用氢能燃料,产物为水,碳排放量为零,C正确;
燃烧需要加热,是通过加热达到反应的着火点,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错误。
自我测试
1
2
3
2.(2022·陕西咸阳高一期末)如图,在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Y分别为铁棒、石墨棒,烧杯中为FeCl3溶液,则Y电极质
量增加
4
B.若X、Y分别为铁棒、石墨棒,烧杯中为稀硫酸,则铁棒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2H++2e-===H2↑
C.若以铝棒、铜棒为电极材料,烧杯中为浓硝酸,则铜棒逐渐溶解
D.若两电极都是金属,烧杯中为稀盐酸,则金属活动性顺序:Y>X

自我测试
1
2
3
4
由图中电子的移动方向可知,电极X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Y为正极。若X、Y分别为铁棒、石墨棒,烧杯中为氯化铁溶液,铁离子在正极石墨棒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则Y电极质量不变,故A错误;
若X、Y分别为铁棒、石墨棒,烧杯中为稀硫酸,铁棒为负极,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B错误;
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铜能与浓硝酸反应,若以铝棒、铜棒为电极材料,烧杯中为浓硝酸,铜棒为负极,铜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铜离子,铜棒会逐渐溶解,故C正确;
自我测试
1
2
3
4
若两电极都是金属,烧杯中为稀盐酸,作负极的X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强于作正极的Y,故D错误。
3.(2022·渭南高一检测)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的反应为2NO(g)+2CO(g)
N2(g)+2CO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B.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C.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D.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自我测试
1
2
3
4

升高温度、使用催化剂都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既包括正反应速率也包括逆反应速率,A错误,B正确;
反应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D正确。
自我测试
1
2
3
4.(2022·商丘高一检测)一定温度下,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含有NO2、N2O4两种气体,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状态过程中,两种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表示NO2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填“x”或“y”),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
x
根据图像,达到平衡时x的浓度降低了8 mol·L-1,y的浓度增大了4 mol·L-1,因此表示NO2浓度变化的曲线是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g) N2O4(g)。
自我测试
1
2
3
(2)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的过程中,用N2O4表示的反应速率v(N2O4)=_________________。a、b两点对应状态中,x代表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对大小为v(a)____v(b)。
4
0.4 mol·L-1·min-1
>
a、b两点对应状态中,a点时c(NO2)较大,则NO2的反应速率v(a)>v(b)。
自我测试
1
2
3
(3)若平衡后改变温度,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变大,则反应向生成________(填“NO2”或“N2O4”)的方向进行。
4
N2O4
若平衡后改变温度,容器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变大,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小,则反应向生成N2O4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