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选择题
1. 下判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接触氧气就能燃烧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C.室内着火立即打开门窗 D.图书、档案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2. 下列选项与“釜底抽薪”包含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
B.发现煤气泄漏先关闭煤气管道阀门并开窗通风
C.酒精洒出导致失火可用湿抹布盖灭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3.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构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B.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C.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D.用途:一氧化碳可以冶炼金属,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4. 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于燃烧、灭火、自救等生活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应打开电灯查找漏源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室内着火,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
5. 为防控疫情,学校采购了一批酒精消毒液,存储时应张贴的安全图标是
A. B. C. D.
6. 下列图标中,属于危险化学品图标的是
A. B. C. D.
7. 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电器起火——关闭电源 B.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C.油锅起火——打开门窗 D.图书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油站内严禁烟火
B.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钙是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青少年缺钙会导致佝偻病
D.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碘元素,人体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
9. 运用防灾、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C.眼睛里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10.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吹灭蜡烛是使蜡烛隔绝空气而灭火
B.水能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D.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11.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B.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用于冶炼金属、作气体燃料;用作气体肥料、可以灭火
D.古代用墨汁书写的字画能保存至今,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二、填空题
12. 做饭时发现天然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应该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进风口;若采用高压水枪扑灭天然气泄漏引发的火灾,灭火的原理是_____。
13. 思考:将燃着的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现象:______。
(2)原因:______。
(3)根据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若发生火灾你应如何逃生?
14.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氮气:②一氧化碳;③二氧化碳:④木炭;⑤二氧化硫。
(1)放入冰箱中,可消除异味的是__________。
(2)可用于气体肥料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3)可用于制备硝酸的是______________。
(4)可用作燃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5.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生活中的化学
①炒菜时若油锅着火,可用_______ 的方式灭火。原理是________。
②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当使用煤气时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就需要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灶具的空气进风口。
(2)农业生产中的化学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被这种化肥进行探究。
(查找资料)①碱石灰能够吸收水和 CO2, 但是不吸收 NH3.
②浓硫酸能吸收 NH3但是不吸收 CO2.
③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
(性质探究)该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取适量碳酸氢铵加入试管,连接 A、C、E 装置,加热,E 中的现象是_______。
③连接 A、B 装置,继续加热,观察到 B 中的现象是_______。
④碳酸氢铵在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含量分析)将装置 A、C、D 依次连接,加入20g化肥样品,加热至 A 中固体完全消失。实验测出生成氨气质量为 3.4g 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氨气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假设杂质中不含氮元素),请计算此化肥含氮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