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14:54: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介绍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获奖作品很多,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代表作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作品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读准字音

dòng

jiǎn

chuō
慷慨
kāng kǎi
帐篷
zhàng péng
废墟
fèi xū
坍塌
tān tā
呼啸
hū xiào
滚烫
ɡǔn tànɡ
张扬
zhāng yáng
溜达
liū da
琢磨
zhuó mó
读准字音
微薄
wēi bó
酬劳
chóu láo
硬朗
yìng lǎng
水渠
shuǐ qú
流淌
liú tǎng
光秃秃
guāng tū tū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刨根问底
páo gēn wèn dǐ
沉默寡言
chén mò guǎ yán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词语,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魅力。
3.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20)
第三部分(21)
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整体感知
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解说:
整体感知
2.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如果将文章分为三部分,你要如何划分?
3.你认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
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相关段落,勾画
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
第一次:1913年“我”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见到了牧羊人。当时高原上到处都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我”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走了三天,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那片高原的路。高原上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一大片橡树长得很茂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第三次: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高原上一切全变了,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气,变得富饶又美丽。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环境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 次相见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
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
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
环境恶劣。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
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
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
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
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
的流水;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
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
景观完全改善了,甚至连空气
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
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
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
的景象。
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 “1920年” “1945年” ,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他从1910年到1945年共种了35年。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
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
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形象分析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这个
男人不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
这样”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积极生活,爱整洁的人。从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可以看出。
第5段,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热爱生活,干净整洁,做事情一丝不苟,非常认真。
第11段,从“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把承受孤独的痛苦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大爱,他看起来是那样淡定、从容、宁静、安详。。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
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选读第13、14、15、18段中,“我”与牧羊老人最后两次见面情形的内容,思考牧羊老人的未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思考他最打动人心的品质。
有人说,改变是我们不断寻求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可也有的人坚持自己的梦想,从未改变。你如何看待牧羊老人的“不变”与他带来的“变”?他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牧羊老人执着地种植他的树木,几十年如一日,他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在热爱,当作他的生命在经营,他矢志不移地坚持初心,终于换来高山上的奇迹,做成了连上帝都惊叹的事情。他用自己的“不变”换来了荒凉之地的“变”,换来了不毛之地的“变”,换来了泉水潺潺的沃土仙境,换来了人人赞叹的世界奇迹。
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
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 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 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勤勤恳恳
文章通过写牧羊人三十多年如一日为荒瘠的高原种树,终于将荒漠变成绿洲的事,赞美了这位老人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默默地做是最好的发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上帝艺没有救世主,我们每个人,只要坚持地做下去,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找到了幸福;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坚守下去的话,每一个人都以这样一种认真的态度去种树的话,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随堂检测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