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4课《乡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朗诵技巧。 2、理解作者借助意象来表达抽象情感的
写法。(重点)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重点)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音乐美。(难点)
乡愁是什么?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 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1928-2017 )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和翻译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50年入台,致力于现代主义的诗歌创作。因写乡愁诗闻名而被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作者简介
1949年去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已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可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写作背景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2005年温家宝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 ”
本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在外求学
美国进修
母亲去世
思乡情切
新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与妻子分居两地,需通过轮船返台。
余光中小小年纪就在外求学,通过信件与母亲保持联系。
1958年,余光中母亲去世,与母亲死别。
1972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乡愁》。
朗读指导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读出节奏
读出重音
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重读“矮矮”)
(语调稍微提高)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语气转平和)
(重读“浅浅”)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故乡情
载不动许多愁
以小见大。
对比
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一方矮矮的坟墓 一湾浅浅的海峡
由名词转化而来
由动词转化而来
由形容词词转化而来
由名词转化而来
一张?
一枚?
一尊?
一条?
托物寄情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这种情感物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手法——托物寄情,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色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 ,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情感。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思考探究
诗歌第四节和前三节相比,有什么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乡愁》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第四节画龙点睛,乡愁由“家愁”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正如诗人所说: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寄祖国
你是一条大河,奔流不息,
在你的岸边,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羞涩的小花,
为你绽放是我的心愿。
你是一棵大树,郁郁葱葱,
你就是我的祖国,美丽富饶,
在你的怀抱,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意气风发的少年,
为你奋斗是我的心愿。
在你的枝头,我美好地生长。
我就是那快乐的小鸟,
为你歌唱是我的心愿。